童丽 童话般绚丽的格桑梅朵

时间:2022-07-07 01:33:48

童丽 童话般绚丽的格桑梅朵

在青藏高原有一种不惧严寒,不怕酷暑,漫山遍野,美透草原的花,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格桑花。

童丽的藏文名字就叫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梅朵”是花儿,藏族同胞用幸福吉祥之花来比喻这位将青春奉献给藏医药事业的中原姑娘。童丽,一位“七零后”的河南女孩,青海大学医学院中藏药研究中心教授,青海省首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药学)学科带头人,青海省十二届“五四奖章”获得者,第七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青联委员。

理想主义的选择

――全班同学都给她投了反对票

2004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

紫丁香吐着诱人芬芳,处处是青春律动的生机。200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正在举行,毕业生代表的发言引得大家凝神静气。

这正是青春秀美的童丽。既有婉约的激情,也有恣肆的豪放;感念恩师,眷顾友谊,她每句话都赢得台上台下一阵会意的掌声

品学兼优的童丽,小学时她的记忆里就很少有过99分。1990年考上大学后,硕士、博士、博士后,从河南中医学院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一路留下了她勤奋学习的足迹。沉稳内敛,聪慧过人是童丽在同学老师心目中的形象,留校任教是学校给童丽安排的第一选择。

那一年,童丽的所有同学都几乎留在了南京。

“中国的藏医药事业等待着更多人去传承。我要去青海!”

离别的同学聚会上,童丽宣布的决定引起轩然大波。

“童丽的理想主义是注定要失败的,等着看吧!”所有同学无一例外地都给她投了反对票,而童丽却义无反顾地向青海大学医学院提出了申请。

当时童丽的爱人孙磊及公公婆婆都在海口。博士毕业时,童丽先是在海南医学院参加了工作。在这里,童丽在求学期间打下的扎实功底得到了充分展示。在海南医学院教学竞赛中,她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为传统医药争得了荣誉。她被聘为副教授,分配了房子,落实了安家费和优厚的工资、津贴待遇。

提出申请九个月后,青海大学医学院终于发出了接收函。

家里一下子乱了套!公公婆婆提出强烈反对,孙磊也采取了冷战态度,童丽理想主义的第一步就面临着严峻考验。

一方是环境恶劣的雪域高原,一方是条件舒适的健康岛,她能否耐得住青藏的冰雪?物质生活的巨大落差是否会动摇曾经的信念?

她的信念是坚定的。国家每年培养的中医药人才不计其数,而涉足藏医药这块世界医学瑰宝的却几乎无人问津。“一定要在藏医药的传承发展上做出开拓性的贡献!”

童丽,看似平静柔弱的胸膛里燃烧的是火一般的激情。

在人类的多种情绪中,激情是最隐藏的一种。它只在瞬间爆发,却像火山一样,需要地壳岩浆的万年涌动!

坚定地走下去

――高原缺氧 但不缺少精神

2004年12月,青海大学医学院校园里走进一个拎着背包的苗条女子。32岁的童丽博士,成为青海大学中藏药研究中心的一员。

条件简陋,说是研究中心,其实什么也没有。学校设法挤出一间堆杂物的房间,摆上桌椅,算是有了办公室。

没有资料,没有翻译,没有老师……童丽又开始了艰难的学习。首先是藏语。她自学、看书、查字典、上网,一天要学几个小时。她又找来10个藏族学生一起学习藏医,学生们都是老师和翻译。

藏医博大精深,书看得越深,不懂之处就越多。童丽开始了艰苦的寻访。每次寻访,童丽都带上哈达,带上吃喝,一连几天吃住在高原。

古书上记载有种药叫“渣驯”,意译为“岩石上的精华”,它可以医治人体的多种疾病,可惜现在已经失传,多采用一种动物――高原鼠兔的粪便来代替。因为鼠兔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它能吃到这种岩石上流下的汁液,它的粪便也就有了药效。

为了能够找到这个“岩石上的精华”,童丽决定去海拔4000米的玉树州。

2009年的中秋,童丽从当地租了车,请了向导,直奔玉树。虽然距西宁不过1000公里,但因山路崎岖,遍布砂石,行程非常艰难。回来的时候,从玉树州到囊谦县有200公里,租车用了300元;而从囊谦县到嘎阳乡不到190公里的路,租车却要3000元!那时天色骤变,冰雪交加,雷鸣电闪。开始童丽还嫌贵,上路后才发现,真是难啊!根本就没有路。车在石块和砂石间上下颠簸,每走一步都很困难,没有多长时间,刹车片就几乎磨没了!就靠着用离合器挂上一档一点一点往前蹭。她们最后付给了司机5000元,因为这简直就是拿命换来的!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玉树尕羊海拔近4800米的高山顶上,他们真的找到了那个“岩石上的精华”!它长在一块高高的岩石上,颜色红红的(因为含有金属成分),分外夺目。向导学生欣喜若狂,欢呼雀跃,而此时童丽却因高原反应几近昏迷。

躺在牧民的帐房里,听着外面风雨大作,她似乎灵魂出壳了,声音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她好像听到了远在天边的孩子在喃喃地说话。儿子已经3岁了,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在海口生活。她总是在梦中努力回忆着儿子的模样,可这模样却是那般模糊。

两颗泪珠滚过她憔悴的脸颊。只听到向导用藏语对大家说,醒了,醒了!原来这个藏族小伙一直担心童老师紧闭的眼睛不再睁开,隔一会儿就用手在童丽的鼻子下试试有没有气息。

在童丽的内心深处,总感到有一种特殊的东西,从玉树尕羊的路上扛回来了,加重了生命的分量。

她记着那一次远行。

童丽彻底地融入了青海藏医药学界。几年来,和同事们到果洛、黄南、玉树等地,拜访了近百位藏族民间医生,几乎走遍了青海所有的藏区,近到周边地区精通藏医药的阿卡,远到深山里的活佛,调查藏医药资源状况,开展藏医药研究。

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她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着通往成功的路。

高原缺氧,但不缺精神。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土地、饱含生机和诱惑的魅力高原、勇敢善良的藏族同胞,都给这个看似纤细孱弱的年轻姑娘融入了博大、深邃和坚韧。

藏族学生们教会了童丽快乐。

小姑娘南措吉是一个孤儿,她每个月只花50元钱的生活费,啃着大饼喝着水。但她脸上永远都堆着满足的笑容,她生活得很快乐;

李发庆毕业时,童丽帮她联系了在兰州的工作。李发庆没有去,她选择了特别偏僻的尖扎县尖扎滩乡去做志愿者。李发庆常常打电话:老师,这里美极了,你来啊!可当童丽有一次路过尖扎滩乡去看望她时,发现那里的水都是一滴一滴地接下来的。而这样艰苦的地方李发庆看到的却是美,她过得很快乐;

多巴上课总爱说话。一次童丽忍不住了批评他:“你再说话就罚你起来唱歌!”没想到多巴站起来就唱,之后竟然说:“老师,我还想唱。”后来,童丽才知道多巴患了骨瘤,一条腿截肢了。以后每天上课前童丽都安排10分钟时间,让多巴教大家唱歌。这个坚强乐观的小伙子,过得是那样快乐!

童丽被深深打动了!对快乐的心灵感悟才是真正的生命药方,它可以让盲人永远活在光明中。可悲的是,许多健康人却始终活在黑暗里,因为他们对眼前和身边的快乐熟视无睹!

童丽从心里喜欢这些藏族孩子们。她问汉族学生们到底是否喜欢医学,他们大多数往往摇着头;问藏族学生同一个问题,他们会异口同声大声喊:喜欢!

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无论遭遇多少与理想相悖的挫折,都会无撼于她对理想的信念。

童丽经常对学生们讲,无论外界的环境多么艰苦,也请别忘了插上一束花。不管生活有多么残酷,也请记得永远带着微笑,永远怀抱希望……

一次童丽去青海黄南州泽库县调研时出现了头晕、恶心的高原反应症状,她不得不蹲在了县城的马路边。

“老师,老师,你怎么来啦?”一个过路的藏族男孩关切地搀起了童丽。原来这是两年前她教过的学生,可她已经想不起男孩的名字。在男孩盛情邀请下,童丽来到了他的宿舍。房间里空空荡荡,家徒四壁。

“你怎么什么都没有吗?”童丽忧心忡忡地问。男孩乐呵呵地说,老师,你看!我有一筐牛粪呀!(牛粪是藏民必备的生活用品)

童丽点点头,在光线微弱的黑暗房间里,蓦的,她看到在简陋的书桌上,插着一支鲜红的塑料花朵!

霎时,童丽的心震颤了。是啊,无论是否看到阳光,都要坚信太阳的存在!不管自然条件有多恶劣,只要有信念,心灵的世界照样可以百媚千红!

对藏医药事业的一腔热爱

――人文精神是它的灵魂

在艰苦的环境里找到人生的坐标,靠的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和意气用事。

“我热爱藏医,它是一种身、心、灵的医学。”朴实的话语里不难看出,让童丽无怨无悔于当初选择的,是她对藏医药学事业的一腔热爱和憧憬。

藏医学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吐蕃时期已形成体系。不仅出现了藏民族自己的医学家,而且有了藏医药学理论著作《四部医典》。藏医学十分重视自然与人体的关系,有大、小宇宙之称;藏医药主要是采用自然疗法,其原料及产品皆出自高原本土,用天地间的动物、植物、矿物来治病,对多种疾病具有神奇功效。在人类日益强调回归自然、追求生态平衡的今天,藏医藏药重新焕发光彩,连同神奇的文化背景,一起步向国内外。

多年的潜心研究使童丽体味到这种神奇医药的真谛:经验医学与身心灵医学的完美结合。它不仅能够医治患者的症状,而且能够抚慰患者的心灵。准确地说,藏医药是一种关乎身、心、灵的医学。

追溯人类医学的历史长河,人文关怀具有特殊的价值。20世纪之前,生活中的临床医学并不发达,但医患之间的关系和谐。医生在无力治疗病人的疾病时,会更加重视对病患心理的安慰和关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务人员过分依赖仪器设备、药物和手术,忽视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智慧,市场经济的影响使社会精神缺失,医患关系物化, 使医学进一步脱离人文。

人文精神正是藏医药的灵魂。

童丽拜访过一位医术高明的藏医活佛。他的家里不仅有求医问药的病人,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他给学生们讲授藏医的真谛,不收任何学费,但有一条标准,即留在家里考察几天,看看行医者的德行。藏医不只是在生理上减轻病患的痛苦,更注重品德、情感与人性的表达。

意念的作用真的很神秘。当得到心灵的抚慰时,你肉体的痛苦也会随之减轻。难怪许多藏医在农牧民心目中,都拥有神一样的地位。

河南县蒙藏医院的院长就是一位这样的菩萨。病人来了住在他家,管吃管喝,分文不取,不仅送药,还给每个患者配上生活必须的牛粪。病人也都虔诚地献上哈达,向他行着90度鞠躬大礼。

童丽拜访过许多藏医和藏医院,发现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医德,从未因为要“创收”而给病人多开药。她还看到,真正的藏医在采药前,甚至需要焚香沐浴。

现代的医学教育都是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甚至还有些学生不好好听讲。而藏医的老师非常受学生尊重,在民间藏医活佛那里学习的学生有的是在跪着听讲!

童丽起初不理解,久而久之,突然顿悟:真正的学问,难道不应该跪着听吗?关乎生命的医学应该就是一门值得跪着去听的学科!

奉献者礼赞

――高原给予的丰厚回报。

高原上的默默坚守和艰辛探索,给了奉献者丰厚的回报。

童丽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宏观表象与微观指标相结合的藏医血隆病研究,首次开展藏医病种规范化研究;主持完成国际合作项目――传统藏成药及抗肿瘤藏药的筛选研究,首次系统开展了传统藏成药及抗肿瘤藏药的初步筛选研究;主持完成了科技开发计划项目――四味藏木香汤散的剂型研究,首次采用超临界萃取等现代技术开展藏药软胶囊制剂的研究。

她还主编了《藏药药用植物学》和《藏医血隆病研究》两部藏医药专著,参与完成了青海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指纹图谱研究、青海道地药材红花岩黄芪、甘西鼠尾草的种植技术研究、青藏高原特有中藏药材秦艽种植技术推广项目、羌活种植技术研究、三江源区麻花艽种植与示范、青海道地药材秦艽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等项目,积极致力于藏医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化,并参与编撰了青海道地药材生产的首个地方标准。

在短短三年时间内,童丽为青海藏医药发展争取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十几项课题,先后5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4部,获得“青海省首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药学)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荣获第七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青海省青年“五四奖章”。

“要继续弘扬传统藏医药,邀请富有临床和理论经验的民间藏医讲学,在藏医药教育中尝试传统教育模式的实施;要建立藏药筛选平台,开展以藏医传统理论为基础的藏医药研究……”

童丽对藏医药发展的未来寄予无限希望。她的爱人孙磊也被她的激情和信念所感染,来到了青海,在西宁开设了医疗门诊,和童丽一起,为高原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精力。

她爱高原。

在日月山山谷徜徉,她会为眼前变幻的人间仙境所痴迷:浩瀚无边,博大无比。夏日里,绿草如毡,有点黄,有点红,彩波千里。蓝天、白云、青山、绿草浑然一体,让人心旷神怡。

虽然高原的风光不同于南方的小桥流水,不同于西部的荒漠戈壁,不同于北方的北国风光 ,但却有着一种大美滋润着的心田。那是永远留在她记忆中的高原大草甸和淳朴而可爱的高原人……

大美青海,魅力高原。愿她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上一篇:大底盘多塔楼下的车库设计要点 下一篇:地籍测量技术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