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03~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评价

时间:2022-07-07 07:02:44

临沂市2003~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评价

[摘 要] 目的 评价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出台以来临沂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 方法 对2003~2006年临沂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资料用EpiD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06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202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病例分布在全市12个县(区):发病以0到5岁儿童为主,占83.2%;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例1.93:1;所有监测病例经山东省专家诊断组均为排除脊灰病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最多,占19.9%,监测并鉴定了3例疫苗相关病例(VAPP)。自2003年起,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大于1/10万,各项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80%的要求。

结论 临沂市AFP监测系统保持高度敏感性,有能力及时发现各类监测病例。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 R51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01-0006-02

Evaluation of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cases surveillance system during 2003~2006 in Linyi city LI Xiao,Linyi City Center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Linyi 27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perating quality of 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case surveillance system since the plan about nation to maintain nonpolio condition has appraised in Linyi.

Methods Analyze the date of AFP cases reported by AFP surveillance system of Linyi city by EpiData software.

Results During 2003-2006,202 AFP cases were reported in Linyi City,no wild poliovirus was detected.These AFP cases were distributed in 12 countries.The age of AFP cases was mainly 0-5 years old,accounting for 83.2%,higher incidence in male than in female,the rate is 1.93:1.All AFP cases were discarded poliomyelitis cases by the diagnoses group of Shandong Province.The rate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in these cases was 19.9% Monitored and has appraised 3 cases of VAPP.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non-polio AFP cases of children under 15 years old has been over 1/100000 since 2003.Other indexes have been above 80%.

Conclusion The AFP surveillance system of Linyi maintains high sensitivity has ability to discover all monitor case promptly.

【Key words】 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Poliomyelitis;Surveillancesystem

2000年10月29日,WHO西太平洋区宣布实现了无脊灰目标 [1] 。为维持我国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巩固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卫生部于2003年制定并下发了《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AFP监测系统,维持高水平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工作质量,对于及时发现脊灰野病毒输入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薄弱等高危地区的监测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临沂市于1994年建立了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为总结经验,发现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巩固无脊灰成果,现将2003~2006年AFP病例监测情况分析评价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AFP病例监测数据来源于各县(市、区)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病毒分离结果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提供;人口资料来源于各县(市、区)历年上报的人口资料。

1.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EpiData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2.1.1 地区分布 2003~2006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202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病例分布在全市12个县(市、区),详见表1。

2.1.2 年龄、性别分布 202例AFP病例中,发病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14岁,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共168 例,占83.2%。男性133例,占65.84%,女性69例,占34.16%,男女比例为1.93:1。

2.1.3 病例免疫史 202例AFP病例中,服苗

2.1.4 病原学监测结果 202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的有12例,阳性率为5.94%,其中Ⅰ型1株、Ⅱ型8株、Ⅲ型5株(存在混合株)。PV株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相关株。

2.1.5 病例最终分类 按病毒学分类标准,202例AFP病例均为排除脊灰病例,无脊灰确认病例。排除病例临床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48例,占23.76%;周期性麻痹18例,占8.91%;创伤性神经炎20例,占9.90%;短暂性肢体麻痹15例,占7.43%;疫苗相关病例(VAPP)3例,占1.49%,其余为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单神经炎、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单瘫,累计98例,占48.51%。

2.2 就诊与报告 202例AFP病例的报告单位中乡镇医院3例,占1.49%,县级医院(防疫站)99例,占49.01%,地级75例,占37.13%,上级反馈25例,占12.38%。

2.3 2003年以来AFP病例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见表2。

3 讨论

脊髓灰质炎是继全球消灭天花之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必须限期消灭的第二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为了确保如期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临沂市在认真抓好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了多轮强化免疫工作,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从1994年以来未发现有脊灰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病例。在WHO的6个区中,目前只有美洲区、西太平洋区和欧洲区实现了无脊灰目标。与我国和西太平洋区接壤的一些国家仍然存在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脊灰野病毒随时有传入我国的危险,近几年,我国也发现了脊灰病毒疫苗衍生株导致的病例[2]。因此,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保持高水平OPV免疫接种率和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临沂市自1994年底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过多次业务培训,监测系统逐步完善。自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连续保持>1/10万。自2003~2006年,其余指标均达到了80%。报告的202例病例中,乡、县、市级医院均有病例报告,省级医院也有反馈,显示临沂市AFP病例监测系统网络健全,监测系统敏感。

从报告的AFP病例的OPV免疫情况分析,尚有5例零剂次免疫儿童,其中3例属流动儿童。提示要进一步加强计划免疫管理,提高并保持高的OPV免疫覆盖率,特别是对边远地区及流动儿童。从年龄分布看,发病集中于小年龄组,说明小年龄组儿童是监测的重点人群。从病例报告医疗单位看,乡镇医院仅3例,占 1.49%,提示今后仍不能忽视对基层临床医生的培训,特别是乡村医生,提高他们的病例报告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以便及时监测并发现和处理新发病例。

近几年来,疫苗相关病例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尤其是疫苗衍生变异株(VDPV)、cVDPV等问题对消灭脊灰工作的影响日趋严重,临沂市也陆续监测并鉴定了数例脊灰相关病例;同时鉴于各级疾病控制机构检测、检验设备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地市级脊灰实验室建设工作,提高监测检验速度和能力,将初筛检测实验室下移到地市级实验室,以便及时发现相关病毒,为疫情处理赢得更多的时间,减少病毒的扩散几率。同时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致瘫痪病例对消灭脊灰工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病毒分离中占AFP病例病毒分离数的较大比例[3]。

为了继续维持临沂市的“无脊灰状态”,必须依据《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好以下工作: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不能放松AFP监测工作,保持已建立起的监测系统的高敏感性,以高度的责任心防范脊灰疫情死灰复燃并最终消灭这一危害人类数千年的传染病。

参 考 文 献

[1]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6-347.

[2]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210-211.

[3]张振国,宋慧军. 河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监测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0,6(4):201-202.

(收稿日期:2007-11-15)

上一篇:数字化医院信息中心建设与管理 下一篇: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