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坑―万源洞地区含金石英脉特征及成矿远景分析

时间:2022-07-07 06:51:34

董坑―万源洞地区含金石英脉特征及成矿远景分析

[摘要]董坑-万源洞地区含金石英脉受岩体接触带和北东向构造带联合控制,因脉体规模较小,且后期热液活动不强,难于形成具工业价值的金矿床。

[关键词]董坑 万源洞 含金石英脉 成矿远景

[中图分类号] F12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68-2

1地质概况

董坑―万源洞地区位于Ⅳ级构造单元,修水―武宁凹褶断束的西端南翼,地层出露较全,自震旦系上统灯影组至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上亚群均有分布。从下至上地层为:中元古双桥山群上亚群(Pt2sh2)泥质、砂质板岩、千枚岩,岩体接触带附近见角岩;震旦系下统硐门组(Z1d)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砾砂岩;下统南沱组(Z1n)冰碛泥岩、含砾泥岩、泥砂岩;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Z2d)硅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炭质泥岩;灯影组(Z2dn)硅质岩、中部夹灰白色薄层状泥硅岩。

相公坳复式岩体系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呈岩株平缓侵入于Z1d、Pt2sh2及其不整合面中,由于沟谷切割,在区内低洼处出露。深部延伸至万源洞一带。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其外接触带发育有角岩化。花岗岩金丰度值为4.7PPb。

区内构造活动频繁,北北东向断裂具多期活动。主干构造F4断裂呈北东向展布,区内长达17千米,属张扭性正断层。F10、F9、F8、F6、F1、F2断裂,为一组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向南收敛,向北撒开,见多次破碎,由硅质、泥砂质多次胶结形成角砾岩,局部地段见石英细脉穿插。

2石英脉的分布及特征

作为与北东向―北北东向张扭性正断层配套的北西西向―北西西向展布的石英脉,大小不一,长几米至数百米,单脉宽数厘米至2.4米,复脉宽近5米,分布于区内张扭性正断层上下盘,岩体接触带附近,大多数为陡倾角、倾向西,脉壁平整或呈舒缓波状,其上下盘有小的位移。部分石英脉在张扭性构造破碎带中尖灭。石英脉体在董坑、黄坑一带,主要以单脉形式产出,呈雁行式排列或尖灭侧现,产于万源洞的石英脉q804呈密集发育的复脉状产出。垂向上产于洞门组砂岩中的脉体,具有向上尖灭,向下变宽的趋势,产于岩体中的脉体则具向下尖灭,向上变宽的趋势。总体上说,石英脉脉体在岩体接触带附近,尤其是内接触带,规模要大一些。

石英脉体呈乳白色、红褐色、杂色,石英呈粗晶状、油脂光泽,具碎裂结构,石英颗粒化并有拉长现象,波状消光。黄铁矿呈粒状,沿裂隙、微裂隙充填,毒砂呈显微状星散于裂隙中。根据野外观察及室内鉴定分析,石英脉可划分为四期:

(1)粗晶、柱晶石英:这期石英构成含金石英脉的主体。石英呈乳白色。粗晶状,部分地段呈中晶状,含包裹体,具破碎―微碎裂结构,部分地段形成碎粒化带,发生蠕变形成蝶状晶体,沿一定方向线性排列,伴有重结晶。

(2)含金―金属硫化物石英(矿化期):这期石英在早期石英脉和围岩中均有发育,在不同的脉带,或在同一脉带的不同部位,其组分和发育强度都有所差异。含金石英脉中,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少量黄铜矿、毒砂、方铅矿等,呈细粒状、微粒侵染状沿早期石英脉中的裂隙、微裂隙、晶隙或围岩中的裂隙分布,其中距花岗岩岩体较远的石英脉,硫化物含量很低,而距花岗岩岩体较近或产于岩体接触带上的石英脉,硫化物发育。部分地段石英脉局部破碎成角砾,铁质物胶结,并有乳滴状、浑圆状石英产出,这些石英与早期石英明显不同。

(3)烟灰色隐晶、微晶石英:这期石英不均匀分布于部分脉体的局部地段或为单独充填贯入形成脉体,一般规模很小,延伸不远,石英呈烟灰色,透明度差。

(4)梳状石英:普遍发育于各含金脉体的晶洞中,石英呈白色或无色透明,六方柱状晶形完整。常见铁染。

3金矿化特征及围岩蚀变

通过对本地区的含金石英脉进行的野外观察和取样分析(部分脉体产状、特征及含金性见表1)。含矿石英脉控制了金矿化的分布,金矿化赋存于裂隙、微裂隙发育、含金属硫化物较多的石英脉及其强蚀变的围岩中。脉体成群平行分布,细脉群更破碎,硫化物含量更高,含金量也更高些。绢英岩化是一种重要的围岩蚀变,它自身亦具金矿化产出。

纵观全区之含金石英脉和绢英岩化蚀变带可见,金矿化极不均匀,具有向岩体接触带富集的趋势,这种趋势与金属硫化物的含量、组合及蚀变发育程度有关。在岩体外接触带中,q510石英脉深部金品味达23.49g/t,q804石英脉深部民采坑道中,取样分析,金品味高达46g/t,q505石英脉深部明显好于地表。在岩体内接触带,以q510石英脉为例,石英脉及其绢英岩化围岩标高低,处于该脉体下部,金品位均未达到1g/t,而该脉体及其绢英岩化围岩上部,金品位最高达6.75g/t,累计厚度4.85m。

区内脉体围岩蚀变种类有: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方铅矿化、黄铜矿化、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

呈细脉状、细网脉状、微细侵染装产出的硅化及沿裂隙分布的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毒砂化。方铅矿化普遍不均匀分布于含金石英脉两盘,绿泥石化见于q510石英脉西段,绢英岩化、绢云母化分布于q510石英脉东段,具不对称分带,内带见绢英岩化、黄铁矿化、毒砂化、方铅矿化、黄铜矿化及石英细脉、西网脉穿插;外带仅见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

垂直上,围岩蚀变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以岩体接触带为参照标志,无论内接触带还是外接触带,由远而近,脉体围岩蚀变渐渐增强,与金矿化在岩体接触带附近富集相对应。

4金矿形成条件和成矿远景分析

根据上述含金石英脉的分布特点及金矿化、围岩蚀变特征,不难看出,石英脉型金矿形成的地质条件。

(1)岩浆岩的存在。岩浆岩在碱交代或其它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富含SiO2和金属硫化物的热液。岩体内带顶部有利于含矿热液积集。

(2)存在着容矿构造。准确说,在董坑―万源洞地区,就是与北东、北北东向张扭性正断层有生成联系,发育在其上下盘附近,并经构造破碎的北西西、北西向石英脉,这些脉体距岩体不远,且具有一定的规模。

(3)金矿赋存于花岗岩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石英脉中,内接触带中脉体金矿化幅度要宽些,部分地段,蚀变的围岩中亦有矿化。外接触带中,脉体的金矿化品位要富一些,但幅度往往不大。

从石英脉型金矿地质条件看,金矿化受北东向张扭性正断层和岩体接触带的联合控制,矿体定位于岩体内外接触带附近的北西向石英脉及上下盘强蚀变围岩中。

董坑―万源洞地区基本具备了形成石英脉型金矿的地质条件,但是含金石英脉分布稀疏,规模小,尤其重要的是,成矿期热液活动不强烈、不均衡,金属硫化物分布不均匀,含量普遍不高,围岩蚀变不强,岩体接触带附近,脉体围岩具较强蚀变并有金矿产出,但往深部变弱、变窄,反应了热液来源不足,运移不远,后期又无金矿溶液叠加,难于形成具工业价值的金矿床。正由于成矿溶液活动不均衡,易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北西向石英脉中相对集中,形成小规模较高品味的金矿体。

上一篇:那些过往烟云 下一篇:重庆某地区重金属元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