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教材《华语入门》评析

时间:2022-07-07 05:40:33

马来西亚教材《华语入门》评析

内容摘要:本文选择马来西亚大学生使用人数最多的教材――《华语入门》,按照课文顺序,从先导、课文、生词、练习四个方面对该教材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以期待最适合学生的华语教材的出版。

关键词:教材 《华语入门》 评价

《华语入门》是由玛拉工艺大学讲师编写的华语教材。玛拉工艺大学校区遍布12个州,共有35个校区,选修华语学生达到一万七千多人(莫泽明,2014),是马来西亚土著人数最多、校区最多的一所大学。并且经过多次修改再版,其发展相对成熟。此教材已经经历了三代,由第一代的《华语》1,2,3册,到第二代的《会话华语》第1,2,3册,,再发展至今的《华语入门》第1,2,3册。所以笔者选择《华语入门》进行评析,可以略窥马来西亚大学华语课本的情况。

《华语入门》共有三册,学而出版社出版,有马来文和英文的生词翻译。每册共有六课。每课分为先导,课文,生词,练习四大部分。刘把教材的编写原则概括为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等。汉语教程的主编杨继洲说过他编写教材遵循以语法结构为纲,重视语义分析,揭示语用功能。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材编写要遵循的重要规则。本文根据课本编排顺序,依次对四大部分进行评析。

一.先导

每课都有先导的部分,先导是列出几个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并加以注解,供学生掌握。了解了重点句子,也就把握了本课的重点句型以及重点交际功能句子。先导列出的句子后面都有马来文和英文的注解,大致解释了该句子的使用条件。但是学生只看先导并不能掌握句子内涵,因为介绍只是简单的注解。例如第一册第一课的先导部分,句子二为“你好吗?”马来文注解为“bertanya khabar”,译为询问消息、状况;英文注解为“greeting”,没有老师的讲解,初学华语的学生只看课本是不能掌握每个字的意思,以及“吗”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所以先导只是重点了解课文的一个小窗口,还需要认真听课,才能有所收获。

二.课文

课文都采取的是对话形式,借助不同的情景进行对话。初级课文需要以日常对话的形式进行编排,这样学生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能够更快理解。第一册分别介绍了打招呼,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年龄,出生年份,工作,电话号码,了解主要亲属称呼,数字,年月,星期,时刻,询问别人处所,爱好。第二册的内容同样也很实用,介绍了华人新年和马来人的开斋节;买东西时询问价钱,大小,颜色;在餐厅叫餐、食物类型;生病时如何和医生沟通、病的类型以及现在流行的网上购物和网上交作业,场景丰富实用。第三册课文内容设置比前两册稍深入了点,语法点并不难,重点放在了扩大抽象词汇的学习上,比如方便、小心、清新、清静、勤奋、悠闲,热闹,老实、忙碌、多姿多彩,痛快等,介绍了马来西亚的景点,询问路线,面试及同事之间的对话。场景多样,内容也基本覆盖了汉语学习的初级各种场景。

三.词汇

词汇的选用是《华语入门》的一大亮点。马来学生学华语是出于他们的需要,那么就应该选择当地华人常用的、本土化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词汇上。使用当地常用的“塞车”而不是“堵车”,“巴士”而不是“公共汽车”,“折扣x巴仙”而不是“打折”,“青色”而不是“绿色”,“冲凉”而不是“洗澡”,“脚踏车”而不是“自行车”。既然马来学生日后交流多在自己的国家,编者选用当地华人的词汇也是很恰当,更具有针对性。

对于如何在课本里“加入有趣元素”的课题,本书编者们的理解是收入一些学生有兴趣学的词汇如“男朋友”、“女朋友”,和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要学生上颜色等。经过笔者的教学证明,确实学生对于“男朋友”“女朋友”等词记忆深刻,初学者哪怕程度最低的一位也会说这两个词。

在设置词汇上一方面词汇的选择要根据词汇大纲审慎选择。根据李U(2016)统计,《华语入门》 1-3全三级涵括3册课本和3册汉字练习薄共计6本教材,含23237字,全套使用字种942个。全套教材的总字种数有942个,已超过《等级大纲》(修订本)甲级字800个的数量;接近周小兵于《对外汉语教学导论》所言“据有关数据统计,大约950个字就覆盖了一般书报用字的90%”;亦己超越汉字等级划分》一级/初级字900的数量。就字种数而言,学习者在完成了全套《华语入口》的课程以后,接触的字种数已达到中国主要大纲所定的一级或初级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现实采用新词,采用符合当地情况的词。杨继洲(2003)正确的做法是,以词汇大纲为指导,保证基本的功能词汇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时对活跃在当代生活中的新词语,采取谨慎选择、适量采用的原则,像“电脑、网络、电子信箱、手机等。《华语入门》同样选择了最近几年活跃的新词,如“面子书、平板电脑,上网,优盘、信用卡”等。

四.练习

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编者的编写思想和所遵循的教学法原则。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练习要为实现这一目的服务。要遵循“理解―模仿―记忆―应用”这一学习规律,做到层次分明,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死到活。(杨继洲,2003)

《华语入门》的练习题同样也遵守着这样的规律。从机械联系到有意义的练习。每课首先是替换练习,通过替换,学生可以懂得句型的特点,更加深刻的理解句子的性质,这属于机械性练习。之后是看图练习,根据不同课文的交际需要来设计练习,最后是回答问题,给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此项属于有意义的联系。

该课期末考试中角色扮演占有30%的成绩比重,学生从机械学习到实际的交际性应用,这也是一个提升。

五.建议

1.加强语法的介绍。杨建生(2010)《华语入门》的受访编者们也承认他们编写的课本没有特别强调要给学生介绍汉语语法。他们所持的理由是“怀疑学生可能吸收不来,也用得不多”。但是刘(2000)曾提到不论语法教学在教材中时明线或是暗线处理,掌握语法规则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只是在如何教语法、语法在语言教学中占多大比重等问题上,仍有不同看法。

纵览全书,能够看出语法讲解的部分很少,位置设置在练习的后面,显得不那么重要。课文中有的项目也设置的不合理,比如“了”,在第一册第二课中“你几岁了”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课文后没有注释,仅仅在生词中注释了为particle。第一册第四课“现在我要回宿舍了”中“了”也没有说明用法。除了“了”外,还有“的”、“吧”等,都没有详细的介绍。据观察,第三册的语法点很多和一二册的重复,所以笔者建议把以前的语法专栏也就是注释板块扩大,调整语法点的先后顺序,并且增加第三册的语法点,诸如初级也常用的“把字句”,被动句等。

2.增加中国文化介绍板块。课本缺失一大板块就是文化类,学生对文化类比较感兴趣,讲课时穿插其中还可以吸引学生,笔者在讲中秋节单词时,穿插了嫦娥的故事,学生显得很有兴趣。讲华语,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精神,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语言教学是重要的,文化的加入同样不可缺少。

3.修正原有错误。第一册第三课会话一“A:你的老家在哪里?B:我的老家在哥打Q鲁。”本段课文后的生词解释“在”为介词,英语翻译为at(prep)也是介词,这是错误的,“在”在此句中是动词。会话二中“A:你住在哪里?B:我住在莎阿南的18区。”此项句子中“在”为介词,旁边却没有解释。会话三中的句子“你的妈妈在哪里?我的妈妈在厨房做饭。”后生词再一次出现了“在”,解释为动词,此项是正确的。第二册第一课“您别生气”中“生气”词性应由动词改为形容词。第三册第一课“开车的时候要小心”中“小心”应由形容词改为动词。

任何一部教材都不会十全十美,《华语入门》三册包括了基本的甲级词汇,课文也基本包括了初级的语法点,总体符合当地特色,作为一本马来西亚零基础大学生教材是合适的。

参考文献

1.苏伟妮,廖丽珊,何伟智,张钰珉.华语入门[M],学而出版社,2015

2.罴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3.李U.马来西亚华语教材《华语入门》字词编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杨继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

6.杨建生,王梅请,郑凤惜.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汉语教材的需求分析和编写原则[J].国际汉语学报,2010:240-250.

7.林凯祺,何富腾.说马来语学生的汉语教材:以砂拉越大学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3(3)

(作者介绍:李晨曦,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上一篇:将手作引入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的探究 下一篇:如何让体育课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