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职业教育发展

时间:2022-07-07 04:09:58

民族职业教育发展

摘要:民族职业教育是现代民族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它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联系较为直接,因而有其特有的运行规律。本文分析了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提出新时期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主要意义及其对策。

关键词:民族职业教育;历史线索;意义;对策

民族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导入先进科学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职业技术人才,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其发展对当今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乃至民族地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线索

我国古代社会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主要通过学徒制和生产实践的方式进行,一直未形成正规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始于清朝末期,当时的清政府提倡实利主义教育,要求各省设置各类实业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公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中列入了实施职业教育的实业学堂,这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端。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了《实业学校令》,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的确立。

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教育较为落后,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原因,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落后。如“新疆在清末就设有相当于小学的艺徒学堂、工业学堂、农业学堂,但大多有名无实”。①又如“云南分别于1905年和1907年开办了初等实业教育的蚕桑学堂和中等实业教育的农业学堂,并有一定的发展,但同样存在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匮乏和科类设置不全等问题”。②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族职业教育是在实利主义的指导下开展的,是当时政府为了培养能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工农业原料的劳动技术人员而开办的初、中等技术教育,其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历史的局限性,未能从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办职业技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1951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提出了中等技术教育的基本方针和任务。之后,国家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制定和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并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民族技术学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在此背景下,民族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民族地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195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已达166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25.2倍”。③1958年,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盲目性,民族职业学校迅猛增长,教育质量无法保证,民族教育受到挫伤。以云南省为例,“1958年全省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达519所,1961至1963年间,为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家对民族职业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整顿,1963年云南省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减至53所”。④“”期间,民族职业教育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和摧残,民族职业中学有的被停办,有的被改为普通中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民族教育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恢复了招考制度,制定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民族职业教育再次受到重视。许多民族地区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为主的民族职业教育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民族职业教育也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纲要,给民族职业教育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较以往历史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且差距在不断加大。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民族职业教育所应承担的任务和作用来看,仍面临着发展滞后、创新乏力的困难和问题。

二、新时期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55个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可以说,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许多民族地区农业生产还停留在推广普及一些初级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阶段,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原始粗放的耕作方式;工业方面,现代化的大工业、深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少,而且发展也不平衡,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亟待大规模发展,这些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于大多数较为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职业教育尤其具有重大价值,它能有效地推动民族社会经济振兴和改革”。⑤现阶段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教育整体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理和落后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民族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低效性的缺陷,表现为:一方面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制定若干扶持优惠政策发展民族教育,另一方面是民族地区仍缺乏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其结果是民族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受到了制约。民族教育由于长期以学校教育为主,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忽视了学生走向职业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民族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少数民族的职业技术人才,注重学生获取职业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性人才能迅速进入当地生产力系统,从而增强民族教育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将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当地的经济结构改革

我国民族地区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但人才资源则相对匮乏。现行的民族教育体制在学生就业和人才流动上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返乡率仍然较低,从中央到地方,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从沿海地区到内地,都是优先截留人才,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又使90%以上中小学毕业生不具备就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造成民族地区技术性人才资源的短缺。民族职业教育则可以立足当地需要,服务民族经济,培养急需的职业技术性人才,较大程度地弥补应用性技术人才资源的不足。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能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改革,职业教育将直接推进农牧科教的结合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使传统农牧业、手工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并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发展其他产业,有助于调整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有利于民族现代化的实现

作为现代社会产物的职业教育是促进现代化最重要的触媒之一,表现在:

1.职业教育将促进民族地区工业化的进程

民族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低是制约民族发展的重要原因,职业教育将从现代化工业需要出发,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促使现代工艺的理念和技术进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

2.职业教育可提高少数民族的科技素质

科技素质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系统讲授科技知识,重视实践训练和实证学习,能有效地显示科技的实际功用,培养少数民族崇尚科学、应用科技的态度,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3.职业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观念的现代化

观念的现代化是一切变革的思想条件,职业教育针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讲授现代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和态度,使受教育者进入现代化实践,从而形成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促进民族观念的现代化。

三、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既要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又要注意切合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做法,更不能以其他教育形式代替民族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00年7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为民族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民族职业教育应从各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努力探索新时期符合民族特点和民族区域特点的发展路子。

(一)坚持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民族人才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于东、中部发达地区还比较低,经济结构较单一,仍以农牧林业为主。据对、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青海、甘肃、云南、四川等多民族地区的统计,各产业部门在社会总产值构成中所占有的比重是:农业为27.91%,工业为47.25%,建筑业为11.92%,运输业为4.56%,商业为8.15%。与全国相比,工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38%,农业高出11.64个百分点,建筑业高出1.99个百分点,运输业高出1.33个百分点,商业高出3.33个百分点。这表明,民族地区传统的农牧业依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化水平还很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⑥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坚持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面向农牧林业生产,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帮助和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应把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文化和技术素质的新型农民、牧民和劳动者作为主要任务,要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需要,重点保证资源开发及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要进一步把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有机地衔接配合起来,使智力开发、经济开发、扶贫开发和“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项目的实施能够统筹兼顾,相互促进。重点办好直接为农、牧、林业服务的专业,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展第二、三产业相关的应用性技术专业。

(二)调整民族职业教育结构,建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网络

民族职业教育结构是指民族地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及其专业设置和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组合,其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数量。长期以来,制约和影响民族职业教育结构有两大因素,即民族经济的劳动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劳动技术结构一般由尖端技术、先进技术、中等技术、初等技术、原始技术五个级别所构成,⑦而我国现阶段的民族经济中的技术结构主要以中等技术水平为主,其中还有大量的初等技术、原始技术的因素。⑧从形态上看,民族经济的技术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低重心的,受制于此,发展民族经济所迫切需要的人才就应是具有初、中级实用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因此,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积极在初等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是符合多数民族地区实际的。“目前,在‘扫盲、双基、普九’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和偏远的民族地区,农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是经济发展和农业教育的基础”。⑨不过,从长远来看,为了提高生产力,促进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应有超前意识,应适当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得到相应的完善,除传统的农牧林业外,轻工业、重工业、商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多元产业结构正在许多民族地区形成。民族职业教育根据民族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调整自身的专业、类别结构,建立起与地方经济相协调,并有一定超前性的专业结构。同时,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复杂多样,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又很不平衡,因此,民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设置与调整必须考虑到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类型。

由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分散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应是其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各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广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短期培训,既可缓解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短缺、教学设施紧张、办学经费不足的矛盾,又可使职业技术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挖掘和整合广播电视教育资源,通过卫星接收设备和电教设备,在民族地区的乡镇甚至村寨开设教学培训点。力争使经济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初中阶段毕业生普遍掌握一两项脱贫致富的使用技术,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使农村初、高中阶段的毕业生普遍掌握适应农村产业化的生产技术,使之获得“绿色证书”,适应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和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需要;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要继续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制度,逐步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三)改革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改革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更要结合各少数民族所属的经济文化类型开展教学。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我国民族地区主要有四大经济文化类型,即采集渔猎型、畜牧型、农耕型、商业型等。针对不同的类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各有侧重。比如,对于属于农耕型的傣、白、壮族等民族,其职业技术教育应突出作物栽培、选育、深加工技术等,而对于属于畜牧型的蒙古、藏、维吾尔族等民族,其职业教育应突出兽医、畜产品加工等。当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有所变革。立足于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充分的适应性,它根据民族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融人现代科技内容,结合民族文化传统,既能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又能保证民族文化和民族自我认同,也易为少数民族群体所接受。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发展呈现出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化的趋势,一方面注重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加强普通文化课程。民族职业教育应借鉴这一经验,既要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增大专业适应面,以适应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专业技术的更新,又重视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民族的传统文化背景,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维护其民族认同,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和落后成分,使职业教育与其传统文化教育协调开展。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用技术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与乡村文化技术学校、农技推广站的合作等。

(四)重视民族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几个问题:第一,数量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民族地区许多职业学校或中学职业班缺乏师资,尤其缺乏专业技术课教师,教师中改行和外流现象很普遍。第二,教师学历偏低,素质不高。由于师资数量不足,许多学校不得不起用不合格人员充当教师,这必然造成教师素质和学历偏低。第三,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许多学校对教师选聘和培训缺乏规划和指导,专业课教师所任课程非所学专业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保证民族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鉴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师资队伍

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一般很艰苦,而且职业学校教师地位不如普通中学教师地位高,这是造成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提高、改善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为他们创造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更多高水平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2.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承担为民族地区培训职教师资和管理干部的任务

同时,民族院校及民族地区和各类高校应开设职业教育师资班,尤其要重视培养少数民族的教师队伍。

3.注重教师专业结构和任职资格的评定工作

各职业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实际,引进专业课师资,注重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以利于专业和学校的持续发展。要实行专兼结合、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职教教师的用人制度,主动引进科技人员和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建立起任职资格评定制度,形成人才流动的有效机制。

[注释]

①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450.

②蔡寿福.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345.

③⑤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

④云南省教育厅.云南教育50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6.

⑥⑧何波,刘旭东.论民族教育结构的改革与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1998,(1).

⑦韩宗礼.教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76.

⑨李尔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0,(4):75.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能力教育 下一篇:高职院校专业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