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经做好一个合乎标准的零件

时间:2022-07-06 11:39:47

陶经做好一个合乎标准的零件

他不介意“张艺谋御用录音师”这个称呼,认为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才能说事儿,其他都是“瞎扯”。于是,他在距离2008年奥运会开幕五个月前,临危受命,被张艺谋急速从《功夫之王》澳洲片场召回启用,担当奥运会开闭幕式音效设计。

作为上海人,他讨厌上海人的一些保守做法,喜欢北京自由的生活方式;却信守着一个上海人的做事原则。因此,他不愿以张艺谋、陈凯歌导演的同学自居,不会拿大家20多年的合作关系说事儿!言语间,他又透着北京爷们儿的范儿,印着第五代电影人的心迹,“别含糊,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这就是陶经,他被称为第五代电影人的“耳朵”,更有着“中国电影第一录音师”之称。

学会妥协才会抓住重要的东西

有人说经历过的第五代电影人,他们曾经上山下乡,看过生生死死,历经大浪淘沙而走出来。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有的霸气。面对外界的各种评论,他们似乎都不为所动:“无论你怎么说我如何农民,大、小片咱们照样一部接一部拍,奥运会咱们也绝不含糊!”这是张艺谋的气概。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风波,似乎也没有动摇陈凯歌的信念。“不成功,没关系,咱们接着再来,《梅兰芳》不是照样赢得了票房!”这是陈凯歌的经历。在陶经眼中,两位导演的气魄代表着他们当年“北影78级”的气质,“不服输!”

那时候的电影学院在北京郊外的朱辛庄,晚上8:30以后就没有进城的公交车了。“我们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就是同学们聚在一起争论,不仅仅是谈论电影,更多的时候会讨论政治!”于是,“争论”成了当时非常重要的一课。争论中很多谬误的不清晰的东西就会明白,甚至擦出超越自身能力的火花。有的人逻辑性特别强,有的人擅长声情并茂,有人记人记事能力让人瞠目结舌,还有的用体力打持久战,最终他有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而占了上风。“每个人都不可能服气的,为了在下次争论中取胜,私下就会不断反思并且饿补知识,找到支撑自己的观点,争取下次辩赢对方!”在陶经心中,这一经历对于“78级”电影人的后来发展有着不小的功劳。

不过,大学毕业后,担任电影录音师的陶经。谈到与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合作时,却一再强调,作为电影的声音创作者不能作太彰显个人的个性喜好,坚持或者放弃,都不如妥协来得更智慧。“毕竟,电影要成为一种艺术作品,便需要有独特的精神世界、独特的情感、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打动观众、带给人们真正的精神盛宴。电影又不像绘画,它不可能完全通过一个人创作完成,而需要导演、美术、摄影、录音、演员等等众人合力完成,那么要想达到统一,每个人就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如果每个人都要彰显自己的创作风格,可想而知出来的作品会怎样!”

自《英雄》之后,中国电影开始了产业化的制作方式。“进入公司化的规模管理,就好比启动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只是促进机器顺利运转中的一个个零件。如果你非要特别,为了彰显自己而与众不同,那么本来运转很畅通的机器,就因为这一个突出的零件,很可能就功亏一篑了。”

在陶经看来,学会妥协才会抓住重要的东西。在参与《功夫之王》的制作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参与和美国人合作的片子。“在声音制作上,西方要求比较直接和单一。这在东方是不太能接受的,但我必须要接受。因为北美的年轻观众需要单一、需要经常有音乐的刺激。而声音动效的细节,如有很东方形而上的设计,美国观众观看时就会变得糊涂。那么我就需要在二者之中平衡。其中一场精彩的打斗戏,整个背景声音随着打斗式样的变化而有强烈设计的变化,东方人听了才会兴奋。但考虑到西方人对音乐的坚持,我就舍弃了鹤拳独特的水、鸟、风吹芦苇的背景声,而极致地做了其它两个拳法的打斗背景声音。”陶经谈到,妥协是要讲究学问的,在坚持的过程中,学会舍弃,但不能拿原则去交换。

关系VS情感

在国产大片中,自《英雄》开始,观众们开始注意到国产电影中音效的特殊渲染力。在《英雄》片尾,万箭齐发,射穿瓦片、钉在木柱上、椅子上、人身上,透过各种声音而感触到那种揪心的疼痛感,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作为这一杰作的创作者陶经,谈到声音效果的设计时,满腹感情,“当时,我在想箭射出去以后,它应该像一群魔鬼扑了出去。所以在这一段我加上了海豚的叫声,因为想来想去海豚的声音跟箭飞行的声音有些相像。这样让人感觉箭是有灵性的东西,像凌厉的小魔鬼一样刺了出去。”声音也是讲究情感的。因此,在奥运会开幕式挑选演员中,他不太看重某个人的声音好听不好听,更看重的是这个人声带里面发出来的声音给人什么感觉和情感,“现在,很多演员在声音上应该再‘放’下来一点,别提着气,打开饱满的共鸣腔‘你妈让我来看看你……’(中气十足),这个不行。观众一看你这个人纯粹是神经病,最起码不真诚。最生动的表现就是要传达出一种最真实、有诚意的情感,哪怕饰演一个坏人,甚至是在演一部夸张的喜剧。”

在这种艺术创作氛围中,不乏性情中人,在日常的人与人交往中更多几分感性。而陶经作为上海人却显得过于理性,他一直恪守着上海人的处事态度:人与人之间先要搞清关系,认清利益点,接下来才能谈到情感。因此,在与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多年的合作中,他认为没有必要拿同学关系说事儿,大家在一起合作,只有导演和录音师的合作关系,其它都是合作之外的事儿。“像我跟凯歌和老谋的合作比较多,但你会发现私交再怎么好,做片子坚持原则都是第一位的!是不加任何这种情绪和感彩的,不然搞不清自己的位置关系,对大家可能都不利!”

在与陶经交谈中,他会反复谈到规矩、规则。就比如他不喜欢喝大酒,“吃相很难看,才第一次见面,很多人只要到了酒桌上,就一下子以哥啊、妹啊相称,酒醉之后更放出大话,以后有什么事尽管说话。曾经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好像终于发现两个人DNA一样似的,表现得特有感情。于是,很多充满泡沫的许诺和不能公开的交易也便产生了!很多规则便也被打破了。”在陶经看来,“没有认清彼此的关系前,便一起‘袒胸露腹的’共事,这是一种赌注。也许我的上海处事原则,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显得有些冷漠,但总比最终被所谓信任的‘情感’伤害或感受无限的虚伪要好得多。”

表扬“辛苦”是最差的认可

画家陈丹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第五代电影人虽然最早在国际上拿奖,其实在电影意识上到很晚才比较国际化、比较靠谱。他们到中年才明白电影就是票房、是娱乐,此前都把电影当成很严肃的文艺问题。曾经特殊的时代注定了这代人的特质。因此,在谈到第五代电影人的成长印记时,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总是绕不过的话题。这段历史在这一代人身上形成了深刻的烙印:革命精神!不服输!

作为亲历者,陶经身上依然保持着那股

劲儿。当他看到剧组里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抱怨脏和累的时候,他会忍不住批评。“脏么?累么?比这脏、累不知多少倍的活,咱们都干过!”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前,陶经曾经在上海一个叫“星火农场”的地方劳动三年,经历过体力上的超负荷支撑、心理上忍受巨大压力的历练。这段经历,让陶经觉得是他们这代人特有的财富,永远都不会低头!

当中国电影真正走向公司化制作之前,都是导演中心制,其次是美术、摄影、录音等主创,录音在当时剧组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公司化讲求的是商业价值,除了知名导演,明星演员、制片人的位置自然是最靠前的!”对于这种位置反差,陶经觉得很自然,“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好,现在对于每个人而言,就是要让你的工作变得更有商业价值!”

在陶经的心中,至今都认为1987年他和陈凯歌合作的《孩子王》,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电影,现在不可能再有那种纯粹了。伴随着商业化时代的到来,商业价值的最大反馈就是结果导向,结果就是以创造的经济利润为唯一衡量标准。作为声音总监,陶经更坚定的信守这一理念。不过,他与人的交往方式是鼓励式的,“你说得很准确!”、“你说得太对了!”、“你的想法很不错!”这些无意间使人充满信心的鼓励,让听者会更加振奋。

在更多工作环节中,我们听到最多的鼓励也许就是,“你很辛苦!”对于这句平时的慰问句,陶经却大力反对,“这种话太坏了!一句辛苦就抹去了你身上所有的才华、以及你在工作中凸现出的创意!”在陶经的概念里,辛苦是做成一件事情之前的最低层阶段,而做成一件事更多时候靠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和才华创意。而这种看似夸赞,实则贬损的定位,是调动人们发挥创造力的最大阻碍。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隐藏了很久的“中国哲学”。

生活应该放在第一位!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工作狂和成就斐然的人联系在一起。“把工作和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体味着生活的快乐!”“将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这更是我们听惯了的舆论报道和真实的现实导向。

没想到,谈到这一话题时,陶经居然极力反对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这样做的人只有两种人:第一类绝对属于脑子坏掉的人,已经人戏不分了,这种人很危险!第二种就是缺乏精神寄托的人。”陶经坦言自己会将生活和工作分得很清楚,生活在他的世界里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工作。这种态度也让其身边的工作人员受益不少。有意思的是,录音组里的工作人员最有效的请假理由却是,“我今天必须在家陪我女朋友!”或者“我现在必须回去陪爱人吃饭!”假条一准儿能批下来。

生活中,陶经更是一位典型的居家男人。他不会觉得男人爱家有什么不好,更多地承担家务对他而言,更是一种生活享受。唯有如此,才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真实。虽然一再强调生活和工作会截然分开,但作为艺术创作工作者,很多工作灵感却都源于生活。“你要让声音做好,一定要让眼睛好,鼻子好。每次我去各地游览,比如在巴黎,我不会上哪个音像店,听哪个最新的音乐,看哪个器材,我一定去看画。罗丹艺术论告诉我,某某雕塑说好像看到了这个雕塑底下的血在流淌,这种质感,只有你真的去看了,你从这里边发现理解了这种质感。在日后的创作中,你才会将类似这种不同的发现体会,真正运用到声音上。生活,是一种心灵体会的过程!不断去开阔你的眼界,让视觉和听觉有一种真正的碰撞,最终将之合为一体。”

因此,在陶经的声音制作里总是有亮点,更在成为影片宣传的亮点之一。类似《十面埋伏》里章子怡击鼓以及竹林那部分。还有《英雄》里九寨淘的水声,甚至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29个脚印的亮相,都会让观众觉得新奇。这也许就是生活感悟的力量。

对于每个人而言,现实生活多会有不如意。对此,陶经也是坦然面对着,在他看来,任何事情都是设计规划不来的,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安全体系会在瞬间突然被摧毁,这种心理打击是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就像他引用史泰龙在洛奇里说赢者的诀窍:“不要老想着怎么击倒别人,要坚决做到任何时候不要被击倒……你最后一定赢”。只有用心感悟、找到寄托之所,那么生命就是真实、快乐的!

上一篇:幸福进程一二三 下一篇:直面挑战,收获品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