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乐专栏 第6期

时间:2022-07-06 10:31:20

二我也

――阿乐专栏两周年说

阿 乐

“二我也”,是大学时代对哲学思想的一种朦胧追求与崇拜。如今以此为题来小结《连锁与特许・管理工程师》的“阿乐专栏”开篇两周年,既是回顾,更是感恩。

1983年我从杭州商学院(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毕业时,我们商业企业管理系商业企业管理专业7901班二组的12位同学,每人毕业相册的扉页上都用毛笔写着“二我也”三个字。

快毕业的那一年,我们选修了西方哲学思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去老师的寝室(老师一生磨难,至今单身一人),老师问我们:世界是什么?我们回答:世界是物质的!老师说:错!我们表示疑惑:世界是精神的?!老师又说:错!大家没有了方向。老师说: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过程。对西方哲学,我们最是崇拜的是“康德的哲学”:世界分为二我,外我是客观事实,内我是主观世界,内我而生外我,没有内我,世界则不存在了也。这虽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我们当时觉得这是很高尚的哲学思想。

现在把“二我也”理解成为一个小我,一个大我。大我是他人,小我是自己,这样,“二我也”就是“心中有他人”的意思。“二我也”主要不是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是浪漫主义,往往是做不到的。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提它,也没有必要去提倡,我们应该现实一点,不要太浪漫。做任何事情,能够做到“不要太自私”,既要有自己也要有他人,要处理好“人我关系”,必要的时候要有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真正做事业的人都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否则是做不好事业的。

2005年上半年,我在参加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北海召开的理事会期间认识了《连锁与特许》的牛志编。这是我需要经常翻阅的一份“案头杂志”,此前也曾多次接受该杂志的专访。所以,相互认识后有很多共同语言。

牛先生提议我开辟一个专栏,我觉得每个月定时出稿子有点压力,最后我们选择了“阿乐专栏”这个名称。因为小时候大家都叫我“阿禄”,但又觉得“禄”字有点俗,所以就用了“乐”字。用这个名称,也是对过去的怀念与对家人和社会的感恩。

像我这样60后出生的人是幸运的。高中毕业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好政策。幸运录取实现了“农转非”。大学读书不要钱,一个月国家还给20多元助学金和困难补助金。大学毕业后统一分配,我又很幸运地被分到了上海的一所成人高校,其后认识了上海市财贸系统的许多经理,最后被一个老总邀请去了企业,到今年整整干了9年连锁商业。如今已回到原来的学校做教授,觉得这是一种回归与感恩。感恩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社会的关爱之恩,感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当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亲情与互助的环境中,有那么多可以感恩的机会,那我们就发现了人生的价值。当我们赞美我们的社会、赞美我们服务的机构、赞美我们周围的人群时,我们不仅给他人带去了快乐,而且自己的快乐也得到了放大。

做人也好,做生意或做事业也好,最快乐的莫过于“在创造与付出中帮助人”。无论是不求回报的“善道”,还是需要回报的“商道”,都蕴涵着“先人后己”、“先予后取”的“二我精神”。我国商业的再繁荣与再发展也正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的支撑。

在“阿乐专栏”连续开办两周年之际,用“二我也”为题来做一个阶段性小结,感谢牛先生对我的鼓励,感谢读者对我的支持,感谢杂志工作人员智慧而辛勤的工作。以下是对2005年7月到2007年5月,共计23期“阿乐专栏”文章的概要描述:

1.《中国连锁企业缺什么》(2005年7月 ):钱越多就越容易出现问题。钱多了,开烂店概率就会提高,营运成本就会居高不下。如果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商业大厦就会顷刻崩溃,供应商是零售商的“死亡终结者”。经营者的通病是:急功近利、小富即安、追求虚荣。社会对人的“尊重”与金钱没有很大的关系,聚焦富豪是崇拜金钱,并不能说明公众的“尊重”。受人尊重的人必然有一颗“明亮的心”,必须有感人的举动。中国连锁企业最缺的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企业家。

2.《连锁业的良逐劣现象》(2005年8月):连锁行业存在劣店逐良店、劣品逐良品、劣客逐良客、劣才逐良才、劣企逐良企等五种“劣逐良现象”。中国零售业正处于打破规则与创造规则的强势时代,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三种“强势刀手”:一是“永不言败的经营刀手”;二是“永不言理的商品刀手”;三是“永不言情的管理刀手”。

3.《老板与下属》(2005年9月):做企业与做宗教一样,作为下属绝对不能去做有悖“企业宗教”的事情,每位下属,首先要感谢老板,其次要感恩顾客,第三要相互欣赏。做下属,既要听话;又要会办事。做下属的最高境界是“把领导说错的做对”。老板应该做的事情有5项:一是考虑发展的领域与发展的方向;二是考虑谁去做已经确定的业务;三是资金的筹措和投入;四是激励机制;五是看结果,落实奖励。

4.《总部不是警察局》(2005年10月):特许总部不是警察局,而应该是一个提供服务的机构。许多经营者存在着“两面性”:过去的成功使他们获得了无比的自信,而竞争的环境又使他们变得非常脆弱,心理上的脆弱。他们所领导的企业实际上也十分脆弱,他们的品牌以及支撑这些品牌的理念、技术与体系更是十分脆弱。一个强大的公司是不怕人家模仿与学习的,因为品牌是永远也无法通过模仿而获得的,植根于顾客心里的品牌印象是最宝贵的东西。

5.《心灵的归顺》(2005年11月):难道我们就甘心受金钱的奴役至生命的尽头?难道要等我们再也走不了路爬不动山看不见海的时候再带家人去散步去爬山去看海?我们应该重新考虑人生、生命与生活的意义。我们决定放弃一些可有可无的、物质的东西,要回一些自由、自主与自尊,以及友爱、亲情与快乐。我的心归顺于大家的心,而这个“大家”是由顾客、员工等社会公众组成的。大家的心则归顺于生活、归顺于人性、归顺于自然。自然为大,人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

6.《阿乐土豆店》(2005年12月):我想开办一家“阿乐土豆店”,像接待朋友那样服务客人。首要的元素是文化,山村文化、诚信文化与快乐文化。 “阿乐土豆店”的土豆全部是从外婆的老家――那看得见海的山坡上种出来的“香糯的山村土豆”。不要把“阿乐土豆店”开成拥有众多分店的连锁店,商店一旦连锁,标准化会排斥人性化,连锁店就有可能变成没有个性的“塑料机构”。土豆的烹饪技术很简单,煨、烤、煮、煎是四种基本方式。“阿乐土豆店”还提供烧制“阿乐土豆”的提案与料理,鼓励客人回家自做“阿乐土豆”,享受生活的乐趣。“阿乐土豆店”授权制造商生产了一种名叫“阿乐土豆锅”的系列产品,结果供不应求。最最重要的是:在“阿乐土豆店”,你不仅能够与朋友一起享受美味健康的山村土豆,还可以来这里表达你的爱心,因为这是一家“把全部利润都捐助给山村小学”的“希望土豆店”。

7.《零售的冬季》(2006年1月):中国的零售业很有可能骤然降温,由炎热的夏季进入寒冷的冬季,由繁荣转向衰败。中国零售正在传染:浮肿病、狂热病、败血症与分裂症。浮肿是狂热的结果,败血是先天性贫血与后天性跃进的结果,其最终的结果是:要么爆裂,要么分裂,都只能是日趋死亡。因此,零售的冬季总将会降临。但死亡并不等于灭亡,是电脑就必然会有带毒工作的那一天,是人类就必然会有带病活着的那一天,那冬季从来就是春季到来之前的一个必然会经历的季节。所以,还是让该死的死去,让该活的活着。死者将成为生者的养料,让生者长得更好。

8.《生活资源换生存资源》(2006年2月):零售业是一种以持续加班为特色的行业,上班有时,下班无时,加班正常,不加反常,全年无休,随时应招,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把“未来健康”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用“生活资源”换“生存资源”。那是一个必须拼命才能生存的行业,更是一个“很容易送命的行业”,它不再是当年那种使人联想到“优雅与温馨”的行业。

9.《谁要了零售的命》(2006年3月):中国的零售业经营者是最痛苦的,他们的肩上扛着沉重的担,他们的身上流着零售的血,他们的心中烙着受伤的痕。他们从传统商业的泥潭中抽身而出,经历了初创时期的冷落与孤立,成长时期的迷茫与困惑,发展时期的挑战与惊险,才达到了如今的规模。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则是比初创时期更险恶的环境条件。规模越大,肩上扛着的担子也越重,面临的问题也越多。很多小企业无须关注的问题,大企业就不得不关注,企业大了稍有不慎就会遭遇灭顶之灾。他们对自己一手创办的事业,不敢有半点怠慢,时时刻刻绷紧着心中的弦。不仅要小心谨慎地耕耘自己的生意,更要时时刻刻关注“看得见的手”有什么动向。领导的一句话、一个批示,甚至媒体的一篇报道,都有可能剥夺“零售的命”。如果他们身上没有一点“零售的血”,怎么会有激情、勤奋、创新与变革?但如果让这些稀有的“零售精英”时刻处于战备与战斗状态,对中国零售业的未来发展恐怕未必是一种福音,应该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由国务院组织一个课题,研究传统体制与现代流通的矛盾;对主管流通的干部进行一次现代流通知识的“普及教育”,使他们与经营者有共同的“现代流通语言”,流通才能更好地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行为,消除垄断行业对零售业发展的人为控制,严惩垄断行业的不正之风,重点是烟草与消防;尽可能让市场与企业来解决棘手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的,不要冒然做决定,如工商关系、进场费等。凭目前的商业管理体制与管理水平,他们有可能管理得好的事情是很有限的。

10.《一生考试多少回》(2006年4月):小时候总是很害怕考试,怕的是考不好要挨骂,长大了还是害怕考试,怕的是考不好丢面子。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四次考试:一是学业考试,高考决定人将进入哪个圈子;二是职业考试,这是第一次推销自己;三是职场考试,这是个性、心理、智慧、知识、经验、感悟、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验;四是生活考试,结婚是一次,结婚以后又会有多次,要有自己的生活观,才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坏了名声,毁了前程,害了自己,伤了朋友,苦了家人。考试是人生的一个站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每过一次关,人就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

11.《厕所事件》(2006年5月):阿强作为公司的班子成员,居然搞不定厕所卫生这样的小事情。他有点想不明白,于是就写了一个“厕所事件”。

12.《连锁文化现象》(2006年6月):中国连锁企业正在发生一些文化冲撞。在企业做大以后,创业者还没有完全实现“蜕变”,与专业人士和职业经理越来越难以协调和配合。创业者需要重新定位并改变自己与自己经营的企业运作模式,才有可能实现新的发展。

13.《治理商业贿赂要有章法》(2006年7月):我国连锁经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传统的体制与机制。企业虽然已经在市场中锤炼了十几年,但是计划经济的观念以及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已成为我国连锁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全社会要善待零售,那是民生产业!不要把打击商业贿赂扩大化,不要把正当的商业行为也判为“商业贿赂”。

14.《商业精神》(2006年8月):零售是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行业,只有付出激情,才能感受魅力。在战略思考上,没想明白就要上;在营运执行上,有条小缝就要钻;在关注重点上,没有规模就要死。最体面的一句废话是“先做强后做大”,经营者自己最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做大,什么时候应该做强,什么时候应该做得不大不强。最基本的商业精神有六项:激情、悟性、拿来、实践、验证与激励。所谓成功都是过去的事情,都是历史,所谓经验,也只有配合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会有实用价值。经营者的智慧与经验是不可以复制的,只有商业精神永存!

15.《老板还是自己的好》(2006年9月):老板与老婆的相同之处是:公司因为追求效率而不必讲很多道理与过程,家庭因为讲究奉献与呵护而没有必要分清谁对谁错。总之,公司与家都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与老婆和老板也都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追求自由与自尊、实现理想与抱负、抱怨老板与同事、逃避危险与责任、为了超脱与升华都不应该成为离职的借口。在选择走的时候,多想想自己现在的老板对你的好处,就会豁然开朗。

16.《压力》(2006年10月):唯物主义者已经堕落成为“物欲主义者”,走上了“物欲至上”的独木桥。“唯物”使人们把一切能卖的全都卖了,留下的只有那困惑的心灵。唯物主义者需要信仰、心灵与精神的支撑。 “压力精神”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点,然后不断加压。无论经营人生还是经营企业,都需要有聚焦有压力有激情。但是,也要懂得舍弃。一个人快要死了,他在有生之年却做了他喜欢做的事情,因为他懂得了放弃;一个人还需活着,他就不得不继续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因为他还有很多东西无法舍弃。如果我们能成为社区的好邻居、供应商的好伙伴、社会的好公民,即使业绩依然平淡,实际上也已经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那便是“心的舒适、宁静与安详”,那才是生活的本质。

17、《整与合》(2006年11月):凡是企业能办好的,就让企业去干,凡是企业干不了的,就由政府来办。整合企业的过程,政府不能太多情。整是整理,把相同的东西归到一起;合是糅合,把归到一起的相同的东西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整比较容易,难的是合。其实,我们现在整起来的东西,一是不相同,客观上形成不了规模优势;二是背负着陈年老账,历史包袱沉重,既不是强强联合,也不是强弱兼并,而是劫富济贫,很容易拖垮强势的优质企业。整合应该追求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通过打破现状,推动变革,实现新的发展,体现新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否则,就没有必要整合。

18.《快慢变化》(2006年12月):中国零售业正在发生着一个显著的变化――外商由慢变快,本土由快变慢。本土为了弥补自己的体能缺陷,必须打“应变战”,边打边学,活学活用。一要做好区域市场。二要打响便利品牌。三要留住经营人才。零售是一个特别需要变化与变革的行业,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就是“变化”,中国人最拿手的看家本领也正是“变化”。所以,本土零售企业完全有希望在不断的变化中实现创新发展,只要不自以为是,异想天开,贪大求全。因为消费者是最终的裁判,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因此经营者也就必须脚踏实地做生意。中国的零售业可以像当年抗日战争那样,打一场更持久的人民战争,实施“以小胜大、以多胜大”的策略。

19.《慢是一种境界》(2007年1月):如果说快代表的是长度与速度,那么慢就代表着宽度、厚度、密度、精度与纯度。但慢不能像快那样慢到致极,慢得像乌龟那样只剩下长寿,这样的慢在快节奏社会中不仅他人无法忍受,就连自己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我们曾经狂野过,格斗过,拼搏过,受过伤,忍过辱,流过血,经历了“地上爬、席地行、空中飞”之后,达到了“自由行”的境界,那么,慢就是一个有格调(CLASS)的过程,先快后慢,为慢而快,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慢是快的积累。如果你能以一种“慢的心态”,随意地去接近“快的世界”,还常常能坦然地说:这我不知道!那表明你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欲望,达到了真正的“慢的境界”,你再也无须用任何知识、财富、权力、赞美、荣耀等外在的象征来体现自己的存在。

20.《三个明亮》(2007年2月):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判断这个世界,用望远镜看世界、看社会、看未来,看到的是发展与进步,用显微镜看自己、看缺点、看历史,看到的是不足、教训与经验,给我们以学习、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和谐三要素:明亮的心、明亮的法与明亮天。达到和谐的根本原则是变化、变革与创新,但是,任何变化都必须“变而通之”,达到“适宜”。这就是和谐的原意。

21.《成功是失败之母?》(2007年3月):盛极必衰是任何生命运动的必然趋势,自然成长的企业无法逃脱这一生命规律的约束。企业生生死死是社会经济的进化,只有让该死的死去,该活的才能活得更好。问题在于我国企业往往是短暂辉煌以后“一击毙命”式的夭折,这是一个十分可悲的现象。难道:成功是失败之母?我希望这仅仅是教训和个案,不要是未来中国企业的归宿。但企业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顾客忠实的代表,有危机处理能力,才能化险为夷,从成功走向成功。

22.《善行》(2007年4月):人生有两件事是等不得的,一是孝敬父母,二是行善。善行其实也是有差异的,有些善行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当善行作为一种自我的完善与追求,那已经达到了很超然的境界。企业要超越自我,员工要实现自我。一个公众的企业,一个善意的企业,一个关注企业发展的企业,必然是一个“人尽其才”的企业,把员工作为公司的“第一上帝”,让员工安全、健康、快乐地工作。公司所培育的不仅是“效率最高的员工”,更是“顾客最满意的员工”。这实际上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23.《寻找回家的路》(2007年5月):我们都想回家,都想寻找回家的路,找到可以呈现真我的家。如果现在还不去寻找回家的路,如果走得太远,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寻找回家的路,其实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如果你想回家,就不能等待,更不能走得太远。要敢于放弃,更要敢于寂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一定要警惕外来的狼群,以保卫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的家人免遭外狼的诱惑与伤害。

上一篇:黄皮肤冰酒王赵天慧 下一篇:本刊时讯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