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攀登――云南省文科状元 刘涵

时间:2022-07-06 07:34:21

步步攀登――云南省文科状元 刘涵

[状元档案]

姓名:刘涵

毕业学校:云南师大附中

高考成绩:676分

最想报考的学校:北京大学

云南师大附中女生刘涵以文科全省最高分676分,文科综合全省最高分277分,摘下2006年云南省高考文科状元桂冠。获得这两项殊荣的竟是这个喜欢跳绳、爱打篮球、有着12年钢琴学习经历的小小女生。

刘涵得知自己的分数后,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意外。这个聪明自信的小姑娘明白,虽然感觉高考发挥得没有平时好,但心里还是有点“谱”,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使她成为了全省第一名。

查分那天下午,刘涵从老师那里获知了高考成绩,并得知自己可能是全省文科第一名。“第一反应是兴奋,有点不敢相信。”刘涵爽朗地笑着说,“其实我心里还是有点谱的,从初中到高中,只有一次第一名旁落,当然也要靠一点点运气啦,最后拼的是心理。”

“除了兴奋之外,最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师。”刘涵滔滔不绝地谈起老师对自己的帮助:“特别是高考前的最后15天,老师们对我的心态调整至关重要。因为我就住在学校旁边,所以隔上两三天就会去找老师做一次心理辅导。”刘涵深有感触地说,“其实有不少同学和我在一个水平线上,高考最后一个月实际上就是拼谁的心理素质更好。”

马上就要填报志愿了,刘涵心目中未来的母校是北大,最喜欢的专业是国际金融,同时也报考了香港大学的她,仍稍稍有些犹豫。如今对她来说,这两所高校都可选择,但她内心中的第一选择还是北京大学。对于志愿的选择,刘涵说:“可能最终还是会听从自己的内心吧。”

她还说未来自己一定要出国深造,很多东西要在国外的文化冲击下才能真正地了解,但出国是为了回国,一定要回来致力于建设自己的国家。

在课外阅读方面,刘涵阅读量不大,但选择的都是一些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品,尤其喜欢古文。她最崇拜的人是鲁迅,还曾写过一篇《为鲁迅呐喊》的文章,在首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另一个让刘涵崇拜的人是年级主任周音老师。“他对学生非常负责任,他的付出和奉献从来不露痕迹。”刘涵认为,老师的人格魅力对自己未来影响很大,值得用心去体会。

状元风格

“天道酬勤”,刘涵用4个字总结自己的学习窍门。

“学习拼的是效率,而不是时间。”刘涵说,她每天早晨7点起床,背半小时英语;去学校上课,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中午要睡20~30分钟午觉;晚上集中精力学习3个小时,一般11点半睡觉,即便是作业很多,也绝不超过12点半睡觉。

学习一靠老师、二靠自觉,老师点拨,自己去感悟。刘涵认为,学习的精髓在“反复”二字,课本非常重要,任何习题都是在课本的基础上演化的,因此应该回归课本,切忌教辅过多,最好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教辅,可以使用多次。

兴趣爱好

刘涵每天坚持跳绳,不仅锻炼了身体,培养毅力,而且每天跳完绳后,可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晚上的学习中。她每天至少跳2500下,花费约半个小时。

身高1米7的刘涵还是学校篮球队成员,打左前锋位置,球技不错,一般男生都不是对手;她的45度角投篮非常精准,被男生戏称为“擦板王”。

刘涵5岁就开始学习钢琴,虽然没有去考级,但自认为比考级的同龄人练习过的作品多出10倍。她还自学过长笛,进过学校的鼓号队。

与多数中学生一样,她也上网,每次上网时必开QQ聊天,网名“寒流”,偶尔去论坛上“灌灌水”。但她并不沉溺于网络,基本不玩网络游戏,更多的是搜索关于高考的信息。

另外看电视也是刘涵的一大爱好,偶尔沉溺其中,最“放纵”时一天看完20集的连续剧。

李老师(刘涵的语文老师):刘涵是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她学习非常踏实,学习习惯好。她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典型,每到下课她都会到办公室向老师请教。

她的发展很全面,平时还经常做演讲、写剧本、参加演出,无论什么事她都要做到最好。但刘涵也存在急躁的毛病,所以在临考前曾经出现过很大的反复。希望她在控制自己情绪、与他人交往等方面更加努力,这样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

状元自述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这首周杰伦的《蜗牛》也是我在高三冲刺阶段的“战歌”。是的,高三会很苦,高考是挑战。但有苦才有甜,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高考,不必畏惧,而应感激,只有它能让人生在最短时间内增值,只有它能使我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用一年,换一生。”这是我的高三宣言;“信念坚定+持之以恒。”这是我恪守的学习准则。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下面,我将把自己在如何“惜时”(节约时间高效学习)方面的经验罗列一二,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态

备战高考过程中,最苦最累的不是身,而是心。考前,我们得为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应对挫折而忧心忡忡;考后,我们又会为分数高低,志愿报考而忐忑焦虑。高考是一场攻坚战,拼的是积累、意志和心态。尤其到最后,同学们都有了相当的积累,心态就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

平平淡淡方是真。对待高考,就应该以一颗平常心,走进考场之前早把所有知识掌握得牢牢透透几乎不可能。相反,志在必得,胜券在握地走进考场可能是危险信号。有所顾虑,有所慎重地参加考试才会在答题时严谨、谨慎、周密,才能确保能做之题做对,能得之分不丢。对于高手,提高成绩的最佳途径是减少失误率,而要减少失误率,就得靠细心、耐心、平常心。

心很累,但想到自己是在为梦想而奋斗,为命运而搏击,心中也就充满了希望和动力。每当我感到心力交瘁时,我会想象北大的一池荷花,杨柳下我正在晨读……对,那是我的梦想,我的方向。而高考,将使我的梦尽早成真,人生也将由此不同。人生难得几回搏。走过高考,相信每个人都会感慨:“这一次,累得值!”

在高考的心理压力下,我们能完成许多从前认为不可能的事,会发现自己竟然如此顽强,有了第一次,就一定会有更多次,今后的人生之路,会走得更远,更自信,更坚强。

走过高考,第一个为自己鼓掌的人,一定是自己。

关于效率

也许你会为学习时打不起精神而苦恼,也许你总在用功时迫切想要休息放松,也许你会羡慕某位同学的事半功倍……其实,我何尝不是如此。我知道,自己不是超人:课堂45分钟的每分每秒都全神贯注不太可能,晚上自习5小时以上是乌托邦之梦。而我能做到的,就是在脑子清醒时集中最大精力:45分钟听、记、想结合,学会有效地听课;晚上充分利用学习兴奋期,在此期间绝不安排其他活动(学习兴奋期因人而异,比如我在晚上7:30~10:30这段时间内脑子比较清醒,每天的兴奋期一般是3小时)。

有一方面我有点儿得意,那就是我不“死”读书。从后文大家可以知道我还算得上全面。说来独特,我提高效率的秘诀是我会找机会放松:学累了想放松,其实是在给自己一个提高效率的借口――这是我自创的格言。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预定背完第一章书,但才背完第一节就迫切想到钢琴上挥洒一番。这时,我会重复一遍自创的格言,然后想,既然那么想钢琴,就索性在20分钟内将后两节解决,接着彻底放松。果然,20分钟内任务高效完成,练琴时舒心畅快。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关于教辅

相信大家会有这样的经验,教辅用到最后,最能为自己所用的,也就只有一两本。我在教辅使用上教训颇多,因此,我单独把教辅列一专题,给予大家最诚恳的建议和忠告。

教辅切忌用多,每一科目都必须选择一本最适合自己的教辅(选两本也可,但必须以某一本为主,另一本仅作偶尔补充延伸),然而把它用透(建议反复研究2~3遍),一旦选定了自己的教辅(随着对课程了解的深入,在初期你可能会经常更换教辅,但得尽早确定哪本最为你所用的),就得坚持用下去,不管外界推荐的其他教辅有多好,都不能轻易改变。挑选+坚持+反复,如此使用教辅,教辅将在我们成绩飞跃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于劳逸

或许你不太相信许多状元再三强调的“劳逸结合”,我也是在研究以前的状元经验中逐渐成长的,也曾怀疑他们又学又玩的做法是否真实。如今,据我自己的经验,的确得为“劳逸结合”的聪明做法喝彩。当然,得以“劳”为主,“逸”作调剂。我大概估计了一下,结束了一整天的课程后,每位同学都身心疲惫。在晚饭后和晚自习前大概有1小时左右的自主安排时间,不少同学利用这段时间继续学习,而我认为这是得不偿失。毕竟,过犹不及,都学了一整天了,再不调节一下只会弄得效率低下,记忆力衰退。我会在这段时间内发挥特长,曾是校篮球队的我高三“退役”后仍“宝刀未老”,跳绳功力更上一层(校纪录至今无人能破),钢琴更是必修……活动每天交替安排,只占半小时左右,但这半小时的调剂可换到接下来3小时的清醒,果然事半功倍。其实,每天抽出30分钟并不困难,关键看自己是否能坚持下去,30分钟的锻炼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更是在锤炼意志。很多同学借口太忙,其实是懒于锻炼或缺乏恒心。高三的同学为何参加运动会?我想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我很自豪,终于在高三运动会上实现了自己1500米的冠军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己高三仍在坚持,一方面是不少同学到了高三就会放弃。

关于学科

语文 学习语文切忌冒进。的确,语文考试有规律可循,但掌握规律的前提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一些同学从高一就大量做语文高考题,我不以为然。高一、高二学习的课文看似与考试无关,但其实这是培养领悟、分析文字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一、高二时,我尽可能在广阔阅读文学作品,来培养“语感”。这里,推荐大家多看看与课本配套的《语文读本》,所选文章堪称精粹,又与课本有所结合。阅读时,不要带有任何功利性念头,只能纯粹地欣赏,慢慢地含英咀华,用思维的勤奋代替行动的勤奋。这样,你的语文素养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巨大的提升。

高一、高二的积累还应着重于基础知识(即试卷中的前4题,涉及字音、字形、标点、成语、病句等),虽然题目不多,却是最容易失分的,而想在高三阶段再来记忆大量字、词、音是不妥当的。因此,高一、高二就应广泛积累,有不少系统总结基础知识的教辅(比如曲一线《知识清单》),选择最适合你的一本,从现在开始积累。

有了高一、高二的积累,高三就是我们飞跃的阶段。语文答题有一定规律,不过一定要在老师的指点下参悟,因此,不要着急,跟着老师走。

数学 课本、教辅、题集是我学数学的三大法宝。高考之前,我把课本过了3遍以上,每一次都像看新知识一样,反复推敲,主要看方法和例题。许多公式我记得快,忘得也快,但推导公式的过程,我一直记忆犹新,这对我分析、解决问题有很大裨益。例如:在圆的参数方程的推导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熟练运用“换元”“反容为主”等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求圆锥曲线方程的通法:利用平方关系凑出“1”。对于课本的例题,主要看格式(避免无谓失分)和结论(很多结论在做题中可直接使用,如重心公式)。

教辅应在看完课本后及时使用,切忌将教辅与课本分离。这里,再推荐一本对我帮助很大的教辅――《中学第二教材》。

看书必须结合做题,光看不练等于白看,光练不看等于瞎练。当然,题量要控制,过犹不及,一定要留出反思的时间。

英语 从初中到高中,英语一直是我的强项,也是我花功夫最少的一科。或许不是用功少,而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英语考试说到底考核3项:语境、语感、词汇(语法已逐渐优化,融入前3项考核中)。当然,阅读无疑是攻破3项的关键。而我认为,最好的阅读方法就是背诵,先大声读出来,再大声背下来。初三时,我准备全国口语比赛期间背诵了雅思口语。正是从那两个月的背诵后,我的英语成绩就一直保持第一,并获得去英国交流的机会。确实,语言就是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提高。

文综 高考中,我的文科综合以277分取得全省单科第一。很多同学问我捷径何在,其实,就是背诵+调动(将知识转化为分数)。

对于选择文科的同学,我想“背功”是必备的,背书并不是死读书。相反,记忆是运用的前提,能把书记牢、记透、记准,本身就是能力的体现。我高一时就把历史、地理、政治的基础知识背得很熟,高三复习时很轻松。当然,高三时充分利用一轮复习再来扎实记忆也来得及。但不要急躁,要点滴积累,关注细节。如有这样一道题:清朝疆域最东的行政区域是( )

A・黑龙江B・吉林

大多数同学会毫不犹豫选A,但如果注意课本的图,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可见,细节题往往是“死分”(主要考查记忆),粗心大意,无谓失分,岂不可惜。

再如政治,近几年的考题都涉及计算。一些同学认为政治与数学无关,不去理会,但考试的趋势是“贴近生活”。如今年的股票计算、去年的利息计算。其实,这些并不是数学问题,而是生活常识,这些细节,我们应予以关注。

高三上学期侧重于背诵,下学期则着重于将知识转化为分数,文综分数的区别不在于背诵内容的多少,而在于调动知识能力的高低。尤其是地理,试题会给出充足的信息,考查的是准确提取信息,用旧知识推出新知识的能力。如有道题,问咸潮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如果能联想到课本上水土流失对东南地区的影响,进行类比,置换主语,即可得出答案。

以下是我组织答案的部分方法,仅是示例,供大家参考:

历史:一看问题――有的放矢,二看时间――断代,三看出处――背景。

答题时有三种情况:“根据材料”,说明答案根据所给信息即可归纳得出;“根据所学知识”,则须调动知识储备,从记忆库中组织答案;若两个“根据”都有,则两类答案都必须列出。

历史有四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术语化。

政治的关注热点:一个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两个战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三农;四个社会焦点:就业、分配、社保、收入。

地理:

区位:绝对区位(位于……)

相对区位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政策、社会基础(历史、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经济)、劳动力、科技、环保

环境问题:森(森林锐减),水(水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水土流失),土(土壤碱化、土地荒漠化),生(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措施问题:生物措施(植树造林、防护林等),工程措施(修筑堤坝、疏通河道等),管理措施(预警机制等)

当然,方法,还是自己总结的最好;高三,还得自己经历才充实。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经过了最后的料峭。人生难得几回搏,为了梦想,搏击吧!高三过后,你会发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请坚定信念:天道酬勤。

选自《2006新状元成功之路》

上一篇:润物无声 真爱无敌 下一篇:运命等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