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掌门人徐文荣:本质上我还是个农民

时间:2022-07-06 03:32:16

横店掌门人徐文荣:本质上我还是个农民

“我是一个农民。农民归根结底就是想做好事,为老百姓做好事,只有老百姓们说你好,才是真的。我希望横店镇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小镇。”横店掌门人徐文荣的创业经历堪称传奇,这位自称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白手起家,靠着胆识打造起闻名世界的“东方好莱坞”。

83岁的高龄,是解甲归田、颐养天年还是栉风沐雨再度创业?耄耋之年的徐文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自从2003年将横店集团交给儿子徐永安后,徐文荣将办公室搬到了独立于横店集团的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委员会(即“四共委”)。“四共委”不属于集团,不进行经营活动,只承担投资与慈善的功能。

暮年的徐文荣满头银发,声如洪钟。这个横店最著名的人,也是全横店最勤奋的人。早上8点半,他一定准时坐进办公室,直至下午5点半离开。每周七天,他天天上班。

收“粪便”赚了第一桶金

徐文荣是来自于那个“公优先于私”时代的人,时代影响着他的生活与思考方式。而他敢为人先的性格,日后被他所做的事情一再印证。

徐文荣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做生意的,从小他就展示出商业才华。20世纪60年代,他发现地广人稀的安文山区种玉米肥料奇缺,他听说有一种比尿素肥力还高的农家肥“马桶砂”(大粪积在马桶壁上的固状结晶体)。凭借信息优势,徐文荣向公社提出“以肥料换粮食”,得到对方同意后,他数次往返上海,挨家挨户收“马桶砂”,收集了1500多斤“马桶砂”,运回来交换了1000多斤玉米,赚了1200多元钱。除留少量给家里应急外,大部分粮食分给了横店的低产户们。不过,这令旁人眼红,他也落上了“投机倒把”的罪名,经多方说情才算通融过去。

后来,徐文荣涉足在当时即便大企业也不敢轻易进入的磁性材料领域,继而将版图扩展至医药、汽车、草业等领域。他前前后后办过700多个企业,农业、统计、会计、乡改、林业。他还做过用废铅提炼真铅的生意,凭借着当时的土风箱和铁炉,一路收购到了上海,还用赚来的钱坐了飞机,成了当地的大人物。

但最令其声名鹊起的则是被西方媒体称作“东方好莱坞”――横店影视城的诞生。

《鸦片战争》成就了横店

薄雾微熹,在横店畅达盘旋的山路之间,一座座大型影视城随之交错出现,秦王宫、明清宫苑、民国街景……这些电影的真实场景,像影片一般逐帧映现于眼前。然而,很难想象4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四处是荒山秃岭,年人均收入仅为75元的偏远小镇。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从1975年开始,先后出现了横店丝厂、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大小小共700多家企业。

如今,横店产值数百亿。而横店的影视文化产业只占到整个横店集团产值的10%左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若不是徐文荣力排众议的执意坚持,今天的横店影视城或许根本无法这样频繁地出现在影视荧幕中,也不能再现甄止斗、浴血抗日的场景,更没法提供给年轻一代“我是路人甲”的追梦机会。

“我性格不服输,认定的事情,哪怕再多人反对,也会坚持去做。”上世纪90年代,已成功开办丝厂、东磁公司的徐文荣深知,一个地方想要真正富裕起来,单靠工业发展、物质富裕是不够的,只有靠文化,才能彻底改变现状。那个时候,徐文荣发现,横店人渐渐富裕起来之后,却缺乏娱乐休闲的地方,外来的人才也很难留住。“那时,我就想把横店‘装修’一下,‘装修’的材料就是文化。”然而,对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徐文荣,很多人最初都不看好他的文化产业构想。

1995年,谢晋导演为影片《鸦片战争》寻找外景地多时,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地方。剧组到了横店后,徐文荣并不知道谢晋是干吗的,但得知此片是为迎接香港回归而筹备后,他当即向谢晋导演许诺:别人用一年,我用3个月建好影视基地。以为徐文荣只是酒桌上夸海口的谢晋并没有在意这句“玩笑话”。

一切原本可能就在那一刻结束了,但徐文荣视锲而不舍为一种美德。“人家紧着来追,紧着问。他们追到了北京,又到了上海,谈妥了。” 说起那次合作,当年跟谢晋一个团队,后来被徐文荣纳入麾下的“张大帅”还记忆犹新。

横店所在的东阳,正是盛产能工巧匠的木雕之乡,不愁人力。上百个工程队同时开工,谢晋也近乎苛刻,筑墙只能用青砖,红砖不可以,屋顶瓦片要用木柴烧制。道上的石板,一定要真的、旧的,新烧好做旧的不可以。徐文荣唯有派人去偏僻田野挖旧坟,去到各个乡里购买砖瓦。3个月后,广州街拔地而起。除了官府、民宅、当铺、赌馆、妓院、烟馆等160多座建筑,还包括珠江口岸,再现了鸦片战争前后广州的市井风貌。

广州街之后,他创造的第二个景观是为电影《荆轲刺秦王》量身打造的秦王宫。有了《鸦片战争》的先例,陈凯歌对于由横店来接手造景的提议,表现出兴趣。徐文荣知道后果断决定,“他们不用来,我们到北京去。”在北京的一个宾馆里,双方见面,合作促成。

秦王宫占地800亩,包括99级台阶的四海归一殿,和周长2.5公里的城墙,比广州街难度更大,需要炸掉8座山头。工程到了一半,水渗出来,炸药放进去总是变成哑炮。“后来大家想办法,有人提出来,用。”说到这一段,徐文荣忍不住地笑,“男子用的,懂吗?三个县的全部买光。一炸就炸开了。”

《鸦片战争》《荆轲刺秦王》大获成功的同时,横店也开始受到电影界关注,徐文荣借机开始了文化与影视的联姻,又相继建成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等一系列影视拍摄基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影视拍摄实景基地。不过,徐文荣的野心,不仅囿于建影视基地而已。他算过一笔账:做的这些文化产业,横店集团赚1块钱,周边老百姓就可以赚5块。他们可以借机开饭店、当群众演员、做演员和游客的生意……所以他更要抓住利用这些机会,大力发展横店的文化旅游产业。以2002年拍摄的电影《英雄》为例,他们和张艺谋达成协议,在电影上映后,请美g师霍廷霄专程回来在秦王宫内复建场景。以上改变,再辅以重订的市场策略――将团队旅游的提成奖励归在各个出发城市的营销人员头上。

免费引进剧组拍戏

1999年,横店开始呈良势状态发展。徐文荣却做出了令所有人瞠目的决定――剧组到横店拍戏一律免费。当时,集团成员对此反对,但他坚持己见,“你们不懂,影视城一建起来,至少有1:5的带动效应”。“免费”不仅仅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剧组,更带活了整条产业链。

2000年,横店影视城“免场租政策”开始执行。果不其然,不计其数的剧组开始涌向横店,集聚效应逐渐形成,也让横店影视城在当时有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外界开始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个曾经路都不通、车也进不来的小乡村,有外媒更开始称其为“东方好莱坞”。2002年影视城实现盈亏持平,2003年开始每年盈利。

如今,横店影视城每年有100多个剧组拍戏,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

为“复建”圆明园写遗言

徐文荣的名字在横店闪耀了30年。横店影视文荣奖、文荣医院、文荣中学,文荣基金会……当地的医院、敬老院,多是以徐文荣的名字命名,一些花园小区也有徐文荣的题字。

当地人很少直称其名,更喜欢用“老爷子”相称。“在横店,徐文荣的脚抖一抖,地都得晃三下。”但对于纵横商海半个世纪的徐文荣来说,2008年开始“复活”圆明园是最让他感到心力交瘁的一次。也是他受到最多争议的一次。这个横店模式的缔造者,直言曾经最令他难过的事就是圆明新园项目难产。

“我曾经在一本书里写过,圆明园是复兴民族文化、洗去国家耻辱的,是爱国主义。”徐文荣坚持,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是要爱国,要带动老百姓共同富裕。而圆明新园项目,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大家致富。

不过从他宣布要再造圆明园的那一刻起,议论声也甚嚣尘上。有人质疑他是为了一己之欲建造私人园林,也有争议称这一举动对圆明园造成侵权,更有人好奇庞大的300亿元建设资金到底从何而来?

“资金来源一方面是募捐,一方面是股份制,一方面是上市,一个是银行贷款,银行最初是不肯贷给我的。”徐文荣对记者解释,并提出了“金木水火土”的说法:“建圆明新园,就是利用金木水火土。这里的金,指的就是财政老爷,过去银行不给我贷款的时候我就找朋友借。而木则是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只有引进人才,让这些懂建筑的人建房子,才能更好地节省成本。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利用好水的资源,火(即电)的能量,这些也能为我们带来收益。再加上一级土地开发,我们不仅可以征用土地,也可以租卖、拍卖土地,赚了不少钱。”

然而,当他筹集好资金后,在北京开会宣布建设圆明新园后不到半个月,用地申报却在2008年被国土部门认为违反了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的有关规定,不批准向该项目供地。“当时我遗言都写好了,圆明新园没建好,下一代要帮我建。”

直到2012年,圆明新园项目才得以重启。只是这一次,家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支持他。不同于过去建影视基地、开办横店丝厂,如今他要还原的是一座宫殿,一段曾经逝去的历史。面对这个风险大于机遇的庞大项目,现任掌舵人徐永安和父亲也有了分歧。为了和横店集团厘清界限,徐文荣干脆创办了“四共委”,另起炉灶,不向横店集团和儿子要一分钱。

自此以后,徐文荣的生活轨迹固定在家和工地两点之间,一直持续了两年。“老爷子事无巨细,不仅天天去工地,弄得一身灰,连园里的每样细节都会亲自过问,比如整体布局、长廊颜色,甚至一花一草,他都会逐一把关。夏苑去年9月开业前检查,连桥洞里没有清理掉的垃圾也被他发现了。”曾与他一起共事的年轻员工向记者描述徐文荣与年龄不符的行动力和意志。

2017年元旦开始,新建的圆明新园秋苑和冬苑正式对公众开放。按照徐文荣的设想,8年以后当圆明新园生意到最高峰时,门票一年甚至可以赚到100个亿,这样一来不仅能迅速收回成本,还可以带动很多其他的行业,帮助居民就业致富。徐文荣说,圆明新园将拍一部“能上央视播放的爱国主义”的剧。

而他的下一步计划,包括复制布达拉宫、兴建中国尼泊尔佛教文化园、在杭州建起南宋古城。

上一篇:日本有颗能吃掉你所有零钱的蛋 下一篇:他们远赴印度,只为买到便宜“救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