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忽视了“良药”的毒性

时间:2022-07-06 02:21:54

我国自古就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但相对药性强烈的西药,中药常以其温和的药性、较少的副作用,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选择中药也并非“万无一失”,毒副作用小,并不代表没有任何危险性。事实上,根据调查,在中药临床治疗中,“吃错药”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因此,使用中药也要十分小心。正确认知自身的体质和各种药材的药性很关键,切忌乱服中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良药变毒药。

中医是通过四诊来区分患者的体质,再综合病症来用药治疗的。中医在诊断用药时,首先会分清患者属于哪种体质,再对症下药。比如一些体质较虚的人如脸色苍白、易累这种症状的话,在开的药材中就会放入几味补药。然而,滋补的药材并非每个人每种体质都适用。如偏热体质的人,尽管身体较为健硕,但属于这种体质的人会较易上火,如果经常服用人参这种补气的中药,则会导致上火、喉痛等症状,反倒引起新的病症。相对地,体质偏虚寒的人就不适合服用太多清热解毒的药材,否则容易导致肠胃不适或腹泻。又如,阿胶是女性常用的滋补品,能补血养颜,可是如果脾胃不好的人吃了就会感到滋腻,引起消化不良。

中医在为患者开药方时,会着重考虑到每个患者的体质、药物会对各种体质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所以,同一种病,不同体质的人也要服不同的药。鉴于对于体质的诊断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身体感到不适想服用中药的话,还是尽量到专业大夫处诊断。

中药的种类繁多,而且每种药物都有自身的药性。药性能治病,但在有些情况下,药性也能变毒性。中药用药也要谨慎,尤其对于一些毒副作用大的药材,用药不当甚至会送命,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一些毒性中药就存在很大的副作用。其中,植物类中药如川乌、草乌,其副作用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出现口唇及全身麻木、眩晕,严重的甚至出现烦躁不安、抽搐、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要在炮制后才能使用,而且必须遵从医师的处方用量来使用,用量要精确化,否则会对身体构成很大伤害。动物类中药如蜈蚣等,少量能造成心肌兴奋,大量能导致心肌麻痹和抑制呼吸中枢,超量中毒则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等。矿物类中药如朱砂,其副作用可能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有研究表明,一些药材如木通、厚朴中含有的马兜铃酸是肾毒素,摄入过量可以导致肾衰竭,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中药相传数千年,留下了许多千锤百炼的古方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古方和偏方也不一定就是百分之百安全有效的,即便是祖传的秘方,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还是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症状来增减用量和配伍。因此,患者不应轻信一些古方、偏方,盲目服用,还是要以医生的专业诊断为主。

饮用花茶、参茶等中草药茶是时下养生的一种流行。茶清热解毒,人参茶补元气,玫瑰花茶有理气、解郁的作用……然而,从中医角度上来说,这些加入中草药的茶并不适宜经常饮用。比如,常喝茶可能会导致脾虚,造成腹泻。所以,中草药茶都是应该在有需要的时候才饮用,而不宜作为一种长期的习惯。

此外,对于近年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以服用中药来减肥的方法并不可取。能不能减肥是一回事,如果用量不当,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如关木通对肾脏有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等。因此,建议人们还是以运动或者食疗来取代药物。要是身体健康的话,能不吃药就不吃。

如今,很多家庭主妇都有煲制营养汤的习惯,有时常会在汤料中掺入一些中药药材。要提醒的是:量不宜多,且用药要注意。如果家里有人患感冒或发烧,就不适合喝补身的汤水如黄芪汤,这是由于在感冒或发烧期间,需要清热解毒,而黄芪汤刚好药性相反。而应改为荷叶、冬瓜、薏仁和老鸭合在一起煮汤,其中荷叶有清热、利暑、祛湿等作用,很适合在夏天饮用,能起到清热、改善因天气酷热引起的口干的作用。这种以食疗取代药物治疗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但是仍要强调的是,食用要适量,不能过量。

中医治疗疾病向来就有不少的讲究,服用中药也是如此,只有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才会发挥最大药效,且不会产生其它副作用。譬如: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在这个季节,服用中药的时候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宜过度温热。温热药用来治疗寒症,夏季大量使用常会出现发热、出血、疮疡等病变。即使必须使用,也只能减少剂量,缩短疗程。

二是不宜过度发汗。夏季人体易出汗,此时再服大量发汗药,势必大汗淋漓,导致体内水分失衡,甚至出现休克等危重症候。

三是不宜过度滋补。滋补药不易吸收,只有消化功能完善的人才能使用,否则会出现腹胀、不思饮食等现象。而人在夏季,胃肠功能低,故不宜使用,更忌过度滋补。

上一篇:我的飞翔,一直用了她的翅膀 下一篇:安徽有牛人!垃圾中淘宝创造亿元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