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一代贤相

时间:2022-07-06 11:45:45

【摘要】《三国演义》中有一位驰名中外、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这就是被喻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他凭借自己超人的智慧,辅佐汉室宗亲刘备西据川蜀,三分天下而有其一;他素有匡天下之志,曾数次北伐,以图中原;在辅佐后主多年中,他本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讨伐魏国过程中,他多次出使东吴,联吴抗曹,不失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但其也有不足之处。

【关键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慧过人;匡世奇才

“诸葛亮,字孔明,自称卧龙,琅玡人也”①(山东沂南),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古语谚:乱世出现英雄,英雄亦逢时也。三国之时,群雄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而亦不可知也!诸葛孔明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梦想,成为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但其在施政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错误,那我们今天又怎样去读《三国演义》之诸葛亮呢?

一、 诸葛亮素有匡天下之志,一生中心怀统一大业之夙愿

诸葛亮幼年之时,黄巾四起,继而关东诸侯之兵讨伐董卓,天下分裂,军阀割据,混战不休,真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神州大地一片凄凉惨像。后其随叔父隐居隆中,“躬耕南阳”①但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因而能对天下之形势了如指掌。此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欲南下伐吴,因而流寓荆州的士人纷纷北返,然独亮曰:“中国饶士大夫,熬游何必故乡耶” ③立场鲜明地表示了决不投曹。这其中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诸葛亮出身士族,自幼读儒家之书,习孔孟之道,故而深受其影响而忠于汉室,其二,诸葛亮素有匡天下之志,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信念,曹操乃一暴虐之士,何以投之?适逢此时,刘备兵败,闻亮之名,慕而求之,这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美传。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④愿为备效犬马之劳。如果刘备不请他出庐,他就会“尚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⑤宁可终老黄泉,亦不侍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⑥正是这“淡泊明志”之高尚情操,他才不辞危难辅佐刘备,“士为知己者死”之精神令他把报答知遇之恩和匡天下之志统一了起来,也使他自己踏上了一条命运多艰的政治道路,这也是他的不平凡之处,他投身于仁德之主刘备尽可纵横驰骋施展其才华,实现心中大志。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托孤之诏,时刻不忘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之志。为完成先帝之遗愿,他兢兢业业,先后五次北伐,但终因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先后失利,虽然失败,但诸葛亮之心可鉴。

二、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他的又一人生大亮点

人无信念之精神支柱,则如同一行尸走肉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坚定的人生信念是人行万事必须的推动器,也是实现人生价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又辅佐后主,这是他对历史的卓越贡献,但这些行动都和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分不开的,这一精神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令人感动,由此赢得了世世代代的千非百万人民的赞颂,于是诸葛亮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公忠秉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活在人民心中,特别是在东邻日本,诸葛亮之名家喻户晓也,诸葛亮一生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时刻鞭策着自己,正如他在《前出师表》中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于陛下之职分也。”他的一生中也在积极践行他的人生恪言,治理蜀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从没在先帝、后主面前要求过什么,他数次北伐,多次出祁山以图中原,克复天下,一统大汉江山,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百分之百、不折不扣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诸葛亮公忠体国之精神,生前得到蜀人之爱戴,死后亦长期受到蜀国人民的怀念,这足见以诸葛亮之精神是何等地令人感激涕零。

三、诸葛亮以其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智慧而终成一代名相

诸葛孔明自幼遍读诸子百家之书,勤习孔孟之道,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世这前后五百年,《三国演义》中司马徽盛赞曰:“孔明之才,天下少有也。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徐庶走马荐诸葛:“臣比孔明尤不及其十分之一,臣比之犹如寒鸦与凤鸾、劣马与麒麟也,亮之才能臣十倍也。” ①诸葛亮以其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智慧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生前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策隆中,为刘备进谏以统天下,刘备未得诸葛亮之前,转战各地,寄人篱下,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亮精辟地分析天下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三足鼎立,联吴抗曹之路。此乃世人所知之“隆中对”也,它既是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此后,刘备占荆楚之地,攻两川之险,建立了蜀汉政权,历史证明了诸葛亮预见的正确性,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按古代治世之道,要得天下,须占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隆中对策”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来分析天下之形势的。曹操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一,人力、物力、财力充足,占尽天时,“此城不可与争锋。” ②孙氏凭长江天险,割据江东,占有六州八十一郡,已历三世,占尽地利。“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③但其不足以单独抗曹,荆州之地,刘表将亡,两川之地,刘璋昏庸,“将军可以先取此两地,以做安身之所然后北上讨贼,克复中原,一统天下,何愁不定乎?”诸葛亮还为刘备设计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一是避实就虚,夺取荆益;二是占尽“人和”与“人谋”,一统天下,诸葛亮分析要尽“人和”,须招贤纳士,总揽英雄,使众士归心若水之归海,须内修政理,外和夷越,使人民归附,要“外结好孙权,抗衡曹操,以待天下之变,” ①这条路线是一条唯物主义路线,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故刘备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②当曹操大军来犯之时,诸葛亮便火烧博望城,真可谓锋芒立现在,曹操大怒,亲提一军伐刘备,结果又中了孔明火攻之计,差点丢失了性命,公元208年,曹操南下伐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江东,先是舌战群儒,力压群雄,由是名震江东,后又以超人的智慧挫败了东吴水军都督周瑜的不正之心,草船借箭,神坛祭风,得周瑜叹曰:“诸葛亮神机妙算,真神人也。”赤壁一战,曹军大败,诸葛亮借关羽之手,放走了曹操以日后牵制东吴,令东吴不能图刘备,些真可以说是远见卓识之表现,诸葛亮历经百战,每次皆用户智破敌,临死前,授锦囊计斩魏延,死后以木象退走司马仲达之兵,就连一空城计令司马仲达心神不定。

上一篇: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与培育 下一篇: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