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面 第3期

时间:2022-07-06 11:30:44

解放初期,在农村,推磨是一项重体力活。当时,石磨是人们加工食用面粉的唯一工具,由磨盘(圆形的薄石板)和两块磨扇组成,在两块磨扇上,凿出许多有规则的壕塄,两块扁形圆石中间凿一轴心,下面一扇固定在磨盘上,上面一扇可以绕轴转动。通过上磨扇的两个入口(府眼),让麦粒、高粱或玉米自动滚进两扇之间,不停地转动上磨扇,磨碎的颗粒便从上下磨扇的对缝中流出,人们再用罗罗面,大块的再加进去磨,这样反复数十遍才能磨完。

上磨扇主要靠人力或畜力驱动,使用起来十分笨重。磨100斤高粱得用两个强劳力、一个女劳力历时一天才能完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会持家的主妇们总是把最好的饭菜留到推磨的那一天享用。那个年代,没有劳力是绝对无法生存的,男人成了家中的脊梁。有人手的不算什么,没有人手的人家全靠请人帮忙。

推磨还要看天气,下雨天不能推磨。一年秋天,秋雨连绵,一连二十几天不见太阳,村里家家都没有了面吃,大家叫苦连天。

上世纪60年代,我们的村子通了电,人们磨面实现了电气化。当时村民的那个喜悦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电磨比起石磨来,省了人力推动和人力罗面,但仍是一项体力活。当时因父亲在外地工作,每次磨面的任务便由我和母亲承担。

磨面是我最怕干的一项活计,它最麻烦、最耗人,也最脏。首先是排队。上次磨的面吃到一半,就必须赶快到磨房排队,因为全村1000余口人只有一台电磨,须昼夜工作。如果遇到停电(农村停电时常发生),就只好到邻村磨面,或者干脆进城里磨面(城里相对磨房多一些)。

一般来讲,7口人左右的家庭,一个月就得磨一次面。其次是涝粮食。当时高粱面是农村的当家粮,涝高粱是磨面的第一道工序,即把粮食去杂质后用畚箕畚干净,再加水进行煮,这样磨出来的面白,有筋骨,还可以去掉苦涩味,否则磨下的面不好吃。100斤高粱要用一个上午才能煮完。接下来是晾晒。煮好的高粱,冬天不能冻了,夏天不能变质,晾到八成干就能上磨房了。晾干的时间要与排队时间相吻合,如果排队轮到你,你的粮食来不了,就要让给下一家。粮食晾好了,排队还轮不到,就有坏掉粮食的危险。

上电磨开工后主要是上下接斗子(斗子是自家的柳编织品),即从罗的出口接上再倒入磨的入口,这样两个小时就可完工,时间不长,但对妇女儿童来说也很吃力。磨面用两个小时,上家“扫底”、自家“扫底”也要用近半个小时,磨起来痛快、等起来麻烦。当时有劳力的人家,不论干什么工种的,只要说今天磨面,生产队的各项工作都可以放一放,准其请假。

我最怕晚上磨面,不知什么原因,在我的记忆中,基本上都是晚上磨面。面磨好后,由于水分大,极易变质,要不断搅动才能晾干,风和日丽的日子也须3到5天的晾晒。电磨密封不严,粉尘很重,细粉末落得人身上、地上、房梁上到处都是,面磨完了,自己也成了“面人”。落在衣服和头发上的面粉扫不了,磨一次面就得洗一次衣服,进一次磨房两天内喉咙不利索。

时下磨面有了专业工厂,人们磨了面,厂家直接送到家,也不用晒,一拆袋子就能吃。我怀着对推磨和磨面的特殊情结,曾多次参观过现代化的面粉加工厂,那自动化的程控系统,机械化的选料程序,全封闭的作业流程,干净整洁的加工车间,与早些年的磨房真是天壤之别啊。

(责编 张静涵)

上一篇:石评梅教体育 下一篇:历经沧桑话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