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06 10:42:00

南阳市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

摘 要:生态环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参数,这是人的生理功能必须适应的自然条件;一是自然资源、自然生产力、自然净化能力以及地理区位,这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城市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城市竞争力的大小影响着城市获取物质、资本、人才等资源的能力,也就影响着整个城市以及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就是在这个整体系统中实现的。在这个整体系统中,社会生产和人口增长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加重自然生产力和自然净化能力的负荷,增加对环境的压力。

关键词: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 对策

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发挥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的角色,推动地区和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当前城市战略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当前,我国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这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还制约了城市发展,削弱了城市竞争力。因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生态环境与城市竞争力

1.城市与城市竞争力

全球一体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网络的形成,在这样的经

济之网里,城市是全球经济网的节点,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参与全球经济的最重要的主体。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里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门,是参与全球经济的跳板和途径。

在全世界的顶级城市里,纽约、伦敦、东京,之下是大区级的城市比如洛杉矶、巴黎、香港、新加坡等一些城市,再往下是再次一级的城市,像上海、北京、曼谷等等。也就是说,城市体系是一个经济产业结构,不同的城市处于不同的等级之中。在瓜分财富的同时,它们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以耐克鞋为例,其融资在纽约完成,设计可能是在意大利或者巴黎完成,原材料可能在新西兰、澳大利亚或者是蒙古、欧洲等地方采购,生产也许是在中国或菲律宾之类的地区,产品向全球经销。全球化的时代,一个跨国公司的生产流程可能在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来整合整个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赚钱的环节都集中在顶级城市里,那些整合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的、带来非常大的环境压力的生产环节可能是在中等城市或低级城市里进行。

之所以形成如此分配,城市竞争力起着决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城市竞争力就是切割最好的生产环节,同时获得高附加值的环节的能力。结合这样的背景,有学者这样理解城市竞争力,把它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1城市提供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的环境;

1.2用这样的环境来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资源或要素;

1.3在此基础之上,占领、控制产品和服务市场;

1.4以创造价值,最后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竞争力评价与区域比较是发现城市竞争优势与劣势的有效方法,是针对性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非常重要。

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由人力资本竞争力、金融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综合区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共12大类指标综合而成。如人才竞争力指标其具体设置又包括人力资源数量指数、人力资源质量指数、人力资源配置指数、人力资源需求指数和人力资源教育指数。

也有学者把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数个等级,比较有代表意义的2007中国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如一级指标有国际影响指数( 0.2 )、对外开放指数( 0.3 )、城市经济指数( 0.15 )、城市社会发展指数( 0.2 )、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指数( 0.1 )、城市规模指数( 0.05 )。二级指标中以国际影响指数为例,它又细分为社会影响力( 0.3 )、经济影响力( 0.4 )、文化影响力( 0.3 )。以此类推,再将二级指标细分。

3.城市竞争力与生态环境的经验关系

在研究比较中,人们发现城市竞争力与生态环境的经验关系呈倒U字型的曲线——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在前一阶段出现逐渐恶化的过程,但是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这一规律是外国学者发现的,同样地,中国学者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研究中国的城市经济和生态环境。

许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英国、美国、日本都是这样,很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走了这么一条路,中国也是如此。要想改善这种尴尬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这是因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因素包括:产业技术特征、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特征、自然环境、跨境污染传输等。其中,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影响最深。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重要性首先表现为:城市竞争力的支点、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连接城市竞争力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桥梁、动因与结果的联结点。这两点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改变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杀手锏。

一个城市为什么生态环境会好转,为什么生态环境会破坏,主要看人群和人员的构成,这往往是一些在决策、指挥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融资、信息加工、教育、研发等高度密集的城市里,它的城市环境会好转,这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增长在推动城市环境的好转。同时这些也给我们启发:环境政策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相适应;环境质量标准、产业结构、城市竞争力应该协调一致;超前和滞后都是不适当。

上一篇:洗苯塔阻力高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延迟焦化装置掺炼原油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