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时间:2022-07-06 08:57:32

探讨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摘 要: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极为密切。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好新农村。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将有力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

一、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水土保持应发挥其优势作用,强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应处于主导和基础地位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一是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人文发展空间;二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帮助和积累资金;三是水土保持综合科普教育培育了新型农民;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五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行为,强化水土保持服务,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二、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所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力,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大好机遇,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将大大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三、水土保持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植物措施为主,大力营造乔、灌、草相结合和针、阔混交的水土保持林,同时开展大范围的生态自我修复,实现植被重建。通过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还可防止采矿、建房、修路、炸石、取土等人为活动而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保障人居环境的安全。

水土保持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人居环境安全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而人居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直接导致“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现象的发生,加剧防洪压力,直接威胁人居生活环境的安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过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层层拦蓄,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增加降雨入渗,延长汇流时间,在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起到防洪减灾的效果。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地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人居环境的安全才有保障,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平台,为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新农村提供生态支撑。

四、强化预防监督,保护新村建设成果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执法,紧紧围绕“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和“硬化、绿化、美化”的目标要求,落实好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尤其是水保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水保方案审批、监督执法检查和水保设施验收的职责,及时查处违规的行为和做法,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对农村道路、溪河、水渠、山塘、水库、农田、房屋及社会公益设施的破坏,保护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各有关部门要主动跟进,加强监督和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

五、依靠群众推进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搞好水土保持的生力军,要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建立生态教育长效机制,创建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普及水土保持生态知识,进一步强化农民群众珍惜水土、保护生态环境和家园的思想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大规模培训农民,组织编写好新农村建设和水土保持培训教材,健全培训机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及时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逐步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建立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保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和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努力构建农村、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形成全社会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各有关部门要以大局为重,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尽心竭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共同构筑合作和协调的平台,统筹整合农林牧渔水等开发建设项目,确保各部门共同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流域的集中连片治理。

六、水土保持及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环境美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乡风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洁的自律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只有率先实现山川秀美,才能逐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才能最终保障工业文明等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不断扩大。三是保护水土资源,加强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具体方略则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注意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与中央倡导的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贫困山区的扶贫搬迁等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力所能及地减少人类在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活动,从而保障和促进生态修复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艾晓燕,徐广军,韩守.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

[2]杜青林: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杨才敏.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实践与回顾

[4] 余新晓.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建设

上一篇:浅谈城市棚户区规划改造中资源的再利用 下一篇:浅谈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