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勇敢”精神刍议

时间:2022-07-06 07:20:37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勇敢”精神刍议

摘 要:“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勇敢精神联系起来”是体育课堂教学有关心理健康目标具体化的一个探究过程。文章通过对勇敢精神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了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勇敢精神的表现形式:敢于与同学同场竞技而表现出的“勇敢”;克服自我身心运动极限而表现出的“勇敢”;与同学同场竞技而表现出的“谋略”;表现为“永不服输”的“勇敢”。并根据以上特点提出了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的几个注意点。

关键词:体育教学;勇敢;亮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0-0013-03

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曾有这么一段话:“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精神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一种必胜的信念。”

的确,在敌我对抗的前提下,较量的就是双方的心理。水平相当的条件下,其精神力量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水平差距较大的条件下,亮剑精神更加重要。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这才是真正的勇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种亮剑精神,不是吗?人生多遇坎坷与挫折,在遇到困难时,不去逃避它,反而积极地面对它、解决它,明知艰难而勇往直前,这就是“亮剑”精神。然而,这种精神并不是生来俱有的,其“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与积累,期间可能会有反复或者倒退,但只要坚持,这种精神是可以培养而成的。体育课程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它与日常生活的困难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体育活动的主体不仅要面对外在的困难,如克服身体重力完成一定高度、远度、距离、时间等方面任务的身体活动;另一方面更要面对与己对抗的强有力的对手。是逃避还是敢于竞争,不同的选择代表了活动主体的态度与行为。因此,“勇敢”赋予了体育活动的特殊意义。

一、“勇敢”精神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词典所解释的含义,所谓“勇”是指“有胆量,敢做”:勇气、勇士、英勇、奋勇。“敢”使之“有勇气,有胆力”:果敢、敢闯、敢死队、敢作敢为。复合词“勇敢”之意是:“不怕困难、危险和牺牲的道德品质。”

影响人的勇敢因素很多,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首先,有的人天生勇敢,有的人天性怯懦,这就是影响“勇敢”的先天人格因素;其次,后天的培养。年龄越小的儿童,其勇敢精神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勇敢精神会逐渐加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加深,对外界的恐惧感逐渐减少;二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人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此,人就有了自信与胆略,并具备了一定的勇敢精神。

影响勇敢的后天因素还有外界困难的难度(如事情本身的难度)、对困难的认知感(如个人对困难的认识与接受程度等)、人为因素(如有没有观众参与等),总之,影响人的勇敢精神的因素众多,我们应结合不同领域探讨人的“勇敢”精神。

二、什么是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勇敢”精神?

竞技运动是一个“无硝烟的战场”,它具有缓解人类好战本能、探究人类身体能力极限、消遣娱乐等作用,并最终以“胜负”来衡量对抗的结果。因此,竞技运动过程中运动员必须具有“亮剑”精神,具有打败对手、争取胜利的勇气。竞技运动与一般的战争有较大的区别,一般战争中的“敌我”双方实力不一定相当,经常是明知不敌而敢于对抗,虽败犹荣。而竞技运动双方的对手实力与水平基本相当,比的是双方的心理,且其对抗过程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因此,在众目睽睽之下,优秀运动员必须要克服胆怯的心理,用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挑战,最终夺取胜利。

体育课程教学与竞技运动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其共性首先是运动技术教学与展示,运动员与学生皆要学习与展示运动技能;其次,体育教学也需要通过类似竞技运动中的竞赛方式实现其教学目标。但是,两者之间同样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一是,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与能力较高,而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较低;二是,竞技运动的目的是挑战人类身体能力的极限,而体育教学主要是传习运动技术、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发展,因此,竞技运动与体育教学两者之间的目标、方式、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结合竞技运动的特点,笔者认为,运动员需要具备的“勇敢”精神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与对手身体直接对抗下所表现的勇敢;二是,有条件限制下与对手对抗所表现的勇敢(如隔网运动项目);三是,面对自我所表现的勇敢,即当自我受到挑战时(距离、高度、时间、强度等)而表现出的勇敢。

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笔者认为,青少年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勇敢”精神主要有四个层面的含义。

1.敢于与同学同场竞技而表现出的“勇敢”

根据运动项目的需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勇敢的精神主要有两类:一是,与学生直接身体对抗与挑战下所表现出的勇敢。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在这些运动项目中,学生之间直接表现为身体的对抗,此时双方(进攻队员与防守队员)较量的是力量、技巧、耐力、速度等,如果双方的实力悬殊,那么其结果就立刻显现,此时,弱方即使表现为“勇敢”精神,也是徒劳,并以失败告终;假如双方实力相当,此时比的不仅是水平、能力与素质,更重要的就是“勇敢”精神:面对困难、压力、对方的挑战,如果丧失了勇敢精神、取胜的勇气,那么,即使双方水平相当,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要取得竞赛的胜利还需要同伴的配合与帮助,因为“篮球”不是一个人的运动,而是五个人的协作配合,既要求球队队员各行其职,又需要同伴之间的团结配合。因此,在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教学与竞赛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勇于与同学竞赛的精神,鼓励学生克服胆怯、怯懦等心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是,与学生身体不直接接触条件下对抗与挑战所表现出的勇敢。其中又可划分为几种不同的情景:第一,有条件限制下与学生一对一对抗与挑战所表现的勇敢,如网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是一对一的隔网对抗,它不像足球中的学生身体直接对抗那样,其双方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可以立显,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转化而表现出来,如通过球拍表现出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等。此时,如果双方实力悬殊,那么其结果也是立判,即使弱方具有强大的“勇敢”精神也为徒劳;只有在水平相当的前提下,发挥个人的意志力、勇于挑战的精神与顽强的耐力坚持对抗,才可能战胜对方,赢得胜利。

第二,有条件限制下学生集体对抗与挑战所表现出的勇敢,如排球运动、沙滩排球、体操团体项目等。在这些运动项目中,个人的能力与敢为的精神自然是最重要的,如果个人的实力不强、水平不高,那么所组成的团队也是苍白无力的,但是,隔网竞赛的集体项目中,除了个人能力与“勇敢”精神之外,团队的意识与行为也是不容小觑的,因为团体的合力大于个人实力的简单相加,因此,对于这些运动项目,不仅要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与勇敢精神,还需要体现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三,个人项目挑战下所表现的勇敢。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项目与体操、游泳等个人项目中,如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跨栏、投掷等,这些运动项目都是个人项目,其中学生可能与一个或数个对手同时或间隔进行竞赛,如短跑、中长跑、跨栏就是同时与7个以上的对手进行比赛。在这些项目竞赛中,由于竞赛双方没有身体的接触,因此,对于双方水平与能力的发挥是比较有利的,每一个学生可以在“相对无干扰条件”下进行竞争,这时首先要依靠个人的实力;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敢于与对手挑战的“勇敢”精神,这种精神代表了一种气质、一种态度、一种气势,有时它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教学所表现出的勇敢主要内容如表1。

2.克服自我身心运动极限而表现出的“勇敢”

在上述两大类四种类条件下学生所表现出的“勇敢”精神中,其勇敢所对应的压力和身心极限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来自于时间的压力与极限。如中长跑比赛中要求学生克服生理的极点,在时间上争取优势,这就需要学生克服生理极限及其带来的心理负荷,在身心极限均受到挑战的情况下,发挥勇敢精神,此时最大的对手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战胜自己才能赢得胜利,如果一个学生半途而废、中途退场,那么,他就等于与自己妥协,缺乏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敢精神;只有那些不断克服身心运动极限的学生,才能称之为勇敢顽强的胜者。其次,来自于重量上的压力与极限。如举重或负重练习等方面压力与极限,这些运动项目不仅要求学生克服自身的重量,还要克服外加的重量,这也是一种挑战,敢于举起不断增加的重物或举起重物进行移动练习,这都是需要勇敢精神的。第三,来自于高度上的压力与极限。如跳高等,它也属于个人项目,对于不断升高的横杆,是退缩还是继续,也表现出学生的勇敢精神。第四,来自于外在障碍的压力。如障碍跑、跨越障碍等,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技术,还需要学生有勇于跨越障碍的精神,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

总之,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性,学生形成的外在困难与压力是各不相同的,既有高度、距离、时间、重量等方面的困难与压力,也有其综合因素形成的困难与压力,这些困难与压力都需要学生克服一定的身心极限,敢于面对、敢于克服、敢于挑战,这样才能战胜困难,争取胜利。

3.与同学同场竞技而表现出的“谋略”

敢于与同学同场竞技表现出的是“勇敢”精神,这是竞赛取胜的基础,但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需要“有勇有谋”,否则就是“有勇无谋”,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在战场上,敌我悬殊而能克敌制胜的战例不胜枚举,靠的是实力,更是谋略。同样,在运动竞赛中,比赛双方不仅要依靠实力,更需要发挥智慧、实施有效战术。运动技术水平与能力是运动竞赛取胜之基础,“勇敢”精神是助力,而“谋略”是保障。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运动技术、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与运动水平,这些都是基础性的工作;其次,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敢作敢为的“勇敢”精神,面对困难,克服胆怯、懦弱,敢于挑战;第三,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关注与培育学生的运动智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竞赛“谋略”。

4.表现为“永不服输”的“勇敢”

一次性的勇敢并非代表真正的勇敢,因为体育竞赛活动是以胜负作为结果评判的,胜利者少,失败者多,只有正确面对胜利与失败,才能不断取得成功。对于暂时的“胜利”,需要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精神,因为胜利仅仅代表“过去”,它是一个过去词,如果对过去的成绩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甚至飞扬跋扈,那么他就会养成轻视对手、狂妄自大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之后的竞赛活动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必须加以克服。对于“失败”,也要鼓励学生面对事实,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提高水平,以求取得下一站的胜利,不能一蹶不振、灰心丧气,更不能自暴自弃。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勇敢”是勇往直前的勇敢、毫不退缩的勇敢、越挫越勇的勇敢。

三、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精神”勇敢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勇敢”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实施“育人”的过程

党的十报告提出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学校教育要贯彻这个精神,需要各个学科的配合,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具体学科,理应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运动技术教学特点与优势,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提倡“运动健身育人”理念。

针对体育课程目标而言,培养学生的“精神”勇敢是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从属于“育人”范畴。面对当下青少年学生“勇敢”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关注与实施“勇敢”精神的培养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种新尝试,更是新时代、新形势的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重教书、轻育人”的体育课堂教学观,排除“唯技术论”的体育课堂教学观,把运动技术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并利用运动技术教学特点强化育人,有效培养诸如“勇敢”精神等方面的学生心理素质与品德。

2.通过降低“难度”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没有困难就谈不上勇敢,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因此,勇敢总是与当下的困难结合在一起的,困难越大,需要的勇敢精神就越强。由于体育活动中的困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需要学生的勇敢精神也是各异的。在跨越障碍中,学生克服的是恐惧心理,勇敢地跨越障碍;在中长跑过程中,学生克服的是生理极限,勇敢地冲向终点;在短跑过程中,学生克服的是胆怯,与同学勇敢地竞赛奔跑,等等。

然而,勇敢精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少年儿童而言,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注意方法、手段,并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素质不同,其培养的方法手段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差、基础较低、比较胆小的学生,要循序渐进,通过降低难度的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在教师不断鼓励下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

3.合理有效运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班级教学是我国学校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基于中国人口众多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存在可能还有较长时间,因此,班级教学中的集体力量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其模仿能力很强、表现欲望很强,但其自尊心更强,在众目睽睽之下,其身体运动表现可直接反应出身体运动的形体美、姿态美、运动美等,而这些美感对于学生而言,他人的感觉与评价比自身的感受更为重要。基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较好地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勇敢”展示自身的身体运动(当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与能力,尽量使自己的技术动作做的更完美),同时,这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舆论与评价的压力,迫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学好技术。

4.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本身所具备困难的性质、难度、种类等各不相同,它对于学生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也是各异的。如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都需要发挥学生的“勇敢”精神,但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在个人项目中只要勇于面对困难,全力发挥个人潜能,就有可能战胜对手与自我,争取胜利;但在集体项目中,学生不仅要面对困难,发挥个人的水平,同时还要兼顾团队整体水平的发挥,避免个人的鲁莽、草率、冲动等不良情绪,运用智慧的力量,发挥团队最佳化的能力与水平。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做好课前预设工作,把需要培养的勇敢精神纳入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专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用于支撑教学目标,做好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避免教学目标的空洞现象。

5.树立正确的运动竞赛“胜负观”,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勇敢”精神

“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的成功算不上什么英雄,一次的失败也不代表是永远的弱者。这些都是告诫人们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励言,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少年儿童来说,要做到从容地对待各类竞赛中的“胜负”,需要一个培养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对于体育竞赛过程中失败的学生,体育教师要多加鼓励,而不要采取贬低甚至讥讽的态度;对于体育竞赛的成功者,体育教师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防止产生骄傲自满、不可一世的情绪。总之,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失败者与成功者不同的信号,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竞赛“胜负观”“输赢观”,使得学生的勇敢精神持之以恒、永不衰竭。

四、结语

面对困难、危险等异常状态,不仅需要人们发挥潜能与技能,更需要人们发挥“勇敢”的大无畏精神,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危险。体育课程教学具有一种主动设置困难,并需要学生克服困难与战胜对手或自我的特点,面对这些人为设置的外在困难(时间、距离、高度、远度、重量、对手等),学生首先需要具备的是实力,因为有了实力,才会有底气,有了底气才能建立自信;其次,学生更需要“勇敢”精神,因为只有具备大无畏的勇敢精神,才敢于与对手抗争,才有取胜的机会,才能战胜自我的恐惧感;第三,学生还要具有一定的谋略,因为只有具有智慧的头脑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潜能,才能更好与人协作、发挥整体力量,最后取得胜利。

探究与培养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勇敢”精神是一个崭新的主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深化研究,更需要体育教学的实践与验证。

参考文献:

[1]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

[2]邵伟德,刘小萍.运动技术教学与立德树人[J].体育教学,2014(12).

上一篇:电力系统广域继电保护研究综述 下一篇:写作,在乡土生活中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