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构建

时间:2022-07-06 03:48:05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构建

摘 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对廊坊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一个体系,两支队伍,三个平台,四方力量构成的“四位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116

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

协同发展,是廊坊面临的最大历史性机遇,最能充分发挥廊坊的优势。廊坊“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部署中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以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等为重点,加快壮大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大厂微软游戏创新中心、香河一城中信国安创客、安次“慧谷・中国”、燕郊创业苗圃等为重点,加快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性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科技小巨人,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创客新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此背景下,廊坊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更好的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廊坊高校创业教育的情况如何,创业教育效果的好与坏,创业意愿强烈与否,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强与弱,对于廊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廊坊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状况着手,通过分析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

2 廊坊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文调查对象是廊坊高校大学生,发放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1份,有效率为94.2%。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创业意愿,创业教育。样本涵盖了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等多个方面,说明被调查者的选择具有较强的随机性。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当前廊坊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创业意愿不强,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属于感兴趣阶段,具有学习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业活动的意愿,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比较弱,整体上说,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不够强烈。大学生想创业的原因在于三方面,第一,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有限的就业市场需求与不断增加的毕业生数量产生矛盾,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第二,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代表的新经济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机会。大学生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对事物领悟能力强,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因此多数大学生创业成为可能。第三,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引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

廊坊大部分高校没有正确的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高校内并未形成不同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个部门或学院在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教育也是非系统化的形式,集中于创业教学,简单的向学生教授创业的内涵和意义,创业的准备与创业的过程等等,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创业实训开展有限。

2.2 创业知识贫乏,师资队伍力量单薄

创业需要储备相关知识,包括财务知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大部分学生对创业知识并不十分了解,通过校内教师的理论讲授获得的创业知识很少,部分对于创业有强烈兴趣的同学通过网络获得相关知识。在调查中得知,廊坊高校的创业教师师资力量严重薄弱,大部分授课教师是非科班学术出身,没有在企业就业或者创业的经历,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只能讲授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3 创业支持不大,创业实践平台缺乏

创业基金是大学生自主创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基金大部分来自家庭、亲戚朋友、银行的借贷,廊坊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创业基金,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实践在现实中夭折,变成形式。

创业实践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最好方式,创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强烈的正向影响。廊坊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严重不足,创业社团数量较少。大部分同学喜欢参加创业实践,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操作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承受风险能力、团队合作等创业能力,因此加强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需要与专业教学融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3 构建廊坊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基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让廊坊高校大学生在创业中真正的将所学转化为所用,适应并带动廊坊创业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综合比较国内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结合新时期对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的要求,建立一个体系,两支队伍,三个平台,四方力量构成的“四位一体”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3.1 建立高校领导体系,引领创业教育方向

成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协调学校的其他职能部门,如团委、就业处、学生处、二级学院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领导体系,在此领导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特别是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让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出创意阶段,走进市场。

3.2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优化创业教育指导

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校内指导教师队伍和校外创业导师队伍。

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校内教师,参加相关创业培训,参加创业论坛,与其他高校的优秀创业教师学习交流,到企业里面挂职锻炼,提高校内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创业导师库。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创始人、企业家等担任创业学生的创业导师,让导师和学生实行一对一的创业帮扶,从项目的选择,团队的建设,市场营销的实施,财务管理的分析等等各方面进行指导,让创业学生在导师那里学习行业经验,逐步成长。

3.3 重点搭建三个平台,丰富创业教育内容

面对大学生的缺乏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搭建创业教学平台、创业实训平台、创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通过平台获得相应的能力。

创业教学采取普及化的创业基础教育,重点是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知识的普及。重点是在教学方式上实行模块化、项目化等教学,采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形成学生为主体,师生教学相长,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

创业实训是对于有强烈意愿的创业学生采取创业精英教育。通过创业培训班和创业选修课,重点是创业过程中涉及的针对性、具体化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包括如何组建团队,如何选择一个好项目、融资、市场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创业实训可以和专业教育进行结合,使学生的更好的理解创业,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实践是针对有成熟的项目组建公司。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比赛、各种创业大赛,在比赛中掌握和运用各种创业知识和技巧。另一方面学校提供创业孵化园,提供培训、资金、技术以及孵化等方面的支持等指导,让学生的创业计划落地,不断的成长壮大。

3.4 强效整合四方力量,健全创业教育保障

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整合各方资源,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充分的发挥高校、政府、企业、第三方(媒体、行业协会)四方力量,更好的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作为联系媒介,强化与政府、相关企业的合作,发挥学校的优势;政府提供各种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在校企合作基地,学生在企业导师带领下,进一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参与项目的创新及开发,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项目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成果转化;媒体和行业协会等第三方进行协助,构建一个和谐的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於莉.从创业教学到创业实践.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3):7476.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12):7984.

[3]张赵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2225.

上一篇: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下一篇: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