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喧哗背后的反思

时间:2022-07-06 02:54:24

毋庸置疑,影视学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显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特别是20世纪后期电视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影视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刺激着老百姓的激情。许多影视剧里经典的台词与桥段以及经典人们不仅耳熟能详,而且无不成为社会讨论和模仿的热点。从冯小刚《手机》里的“做人要厚道”,到春晚当中小沈阳的“为什么呢”,甚至有的企业老总夸奖员工的时候,开口就是“他跟许三多一样!”……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影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格局

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就意识到影视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并天才地预见到电影将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崭新的一页,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他指出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的出现,其重要意义决不亚于印刷术为代表的文化的昔日辉煌,甚至把它提高到能够“提高世界各民族的智力”的高度。也正因为如此,巴拉兹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应当在学校开设电影相关课程,加强对电影艺术的研究,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在他看来,电影艺术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能力用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他大声呼吁:“目前我们急需培养群众对电影的鉴别能力,使他们能够对这种最足以左右群众趣味的艺术发生影响和作用。要使每一本关于艺术史和美学史的教科书最后都加上关于电影艺术的章节;要使电影艺术终于能在我们大学的讨论中、在我们中学的课程表上都占有席地位,否则,我们世纪这一最重要的艺术现象就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里深深扎下根子。”

巴拉兹关于电影艺术应当进入大学校园的想法,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在世界发达国家逐步实现,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有上百所大学开设了各种类型的电影课程。并且随着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影视教育也在全国迅速膨胀,同时电影教育的包容面更为宽泛,已经不仅仅是艺术类院校的专利,普通高校也开始尝试电影教育的课程。最初是在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中文专业、电教等专业中设立影视方向,招收本科学生。后来师范院校,甚至理工农林医院校都开始涉足宽泛影视方向。笔者在2002年参加的上海大学举办的艺术学研讨会上,就开始有艺术院校的校长抱怨普通高校与艺术类学校争抢生源的问题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5∞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至少一门以上的影视课程。同时影视相关课程也是各高校跨专业学生最喜欢的选修课之一,其中多数为“电影欣赏”、“电影评论”、“名片鉴赏”、“艺术赏析”等。不仅如此,影视及相关学科教育层次也在提高,从专科生到博士后,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至此,影视艺术教育在我国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了兴旺而又多样的格局,影视教育也已成为许多综合性大学的标志和特色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影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开始得到重视,专业化教育和艺术文化教育的多重职能开始落实。

影视教育的意义

影视文化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性艺术文化类型。它既是一种耗资巨大的物资生产,又是一种影响巨大的精神生产,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它亦兼容了文学、哲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深邃思想内涵。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和收视群体,也是以前其他艺术种类所难以比拟的。影视文化因其拥有广泛的受众群这一独到优势而深刻地影响着不同文化层次的接受群体。它大大改变和提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及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强和提高了文化的渗透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国家、民族和语言的界限,形成了一种带有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影响亿万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大学生作为世界各国社会存在的特殊群体,因其特殊的年龄、心理特点与较高的文化积淀,成为了影视文化的重要关注者与接受者。影视文化因此也得以走进校园,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和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首先,影视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完善审美教育体系。“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通过优秀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作用,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有助于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视作品当中优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和谐的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主人公身上所散发的人性之美,都能给人以审美享受,并从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大学生是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处在学校和社会的交界点上,他们能够通过影视作品预先积累社会经验,体验成功,体验挫折,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学会正确的美丑认知。剧中人物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芒亦能够感染他们,给他们以生活的勇气和精神的力量。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愈来愈突出。尤其是影视艺术强大的渗透力、包容性与覆盖面,无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和政治观。其次,影视艺术又具有审美娱乐和宣泄作用。弗罗依德认为,人的各种本能、欲望和冲动,在文明社会中总是受到各种社会规范、文化习俗、法规法律和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压抑,只有通过神话、宗教、梦幻、艺术等转移和升华,才能以合法手段成为社会可接受的宣泄形式。当今的大学生身处在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面临着知识的更新和生存就业等多重压力,需要进行适当的宣泄和释放。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影视艺术可以通过形式特征给予观众视觉、听觉的生理享受,给人以生理、心理的。在欣赏影片过程中观众可以产生一种“白日梦”的幻觉,这种幻觉将现实与梦境、真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使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原本无法实现的“本我”得到合法的满足与宣泄。可以说这是在此之前任何艺术种类都不曾有过的。它通过虚构的“现实”来调和人们心理中“本我”与“自我”、“快乐原则”与“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好莱坞正是制造这种“白日梦”的庞大机器,并因此而获得“梦工厂”的称号。“宣泄”这个词在希腊言文中的原义就是“净化”、“陶冶”,影视艺术正是通过这种光影声画将观众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当中,不仅使观众的本能欲望得到了满足,并使观众的情感得以无害的宣泄,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陶冶。

当然,影视传播的过度泛滥也会有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由于影视传播的媒体霸权,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和被动性越来越质疑,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人士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害趋利,充分利用影视教育的特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重视和加强高校的影视教育,用好影视教育这块重要的阵地,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影 视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影视教育在中国高校已呈遍地开花的态势。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的学子抱着美好的梦想选择了影视类专业,并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在舞台上熠熠闪光、出人头地。然而面对众多的影视类专业和众多的招生院校,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困惑与迷惘。虽然国内也不乏办学层次高,师资力量强,办学特点突出的高等院校,但整体衡量,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生源质量差异较大。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文化积淀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办学水平差异较大。广播影视类专业包括艺术类和文史类招生,其招生、录取方式根据学校、专业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报名和录取比在10:1以上,个别专业如表演、播音主持更高达百比一以上。也正是由于报名的火爆,一些缺乏相关专业办学条件的院校在利益的趋动下,盲目增设相关专业,仓促上马,导致办学层次低,师资匮乏,教学质量差,人才培养素质低。在收费标准方面,不同院校、专业之间差异较大。一般综合性院校影视专业每年的收费在4000元到10000元之间,艺术类专业院校实际收费要高于此,一般要在8000元到12000元。个别重点院校和独立学院收费高达18000元。广播影视类专业的生源一般多来自经济情况较好的家庭。但随着各级各类学校大量开设影视艺术专业并不断地扩招,以及其相对其它专业较低的文化课分数,一些经济情况不好的学生想借助艺术招生进入影视专业学习从而获得本科学历的人数逐渐增多。根据一些调查,一般艺术专业学生生活费用为每月699元到2000元,少量学生一个学期费用高达近万元。和理工科学生相比高出不少,给部分家庭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学校带来欠缴学费和增加助学贷款岗位的工作压力。

其次,教学与实践脱节,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就师资这方面来说,一些综合类院校在利益的趋动下,仓促增设影视类相关专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于是从文、史、哲或美学领域抽调,这些师资属于半路出家,未经专门化的训练,而学校又忽视这些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造成了从教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教学环节当中,某些综合性院校没能考虑到影视类专业的特殊性,观念陈旧,管理呆板,学校硬件设施差,教师只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没有给学生创造更多介入相关领域的机会,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加之老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出现学生一毕业,所学的知识已经陈旧落伍,一些“科班”出身的毕业生一进入社会,和“新生”无二,知识面较窄、技能不足,不得不接受实务技能的再培训。从学生这方面来说,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点和方式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学以致用的思想没有贯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重短期实用,轻长远发展”、“重现状,轻历史”、“重视外语学习,忽视文化修养”等学习倾向,部分学生仍习惯于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而缺乏主动的独立思索训练,缺乏课后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足够的人文知识准备,缺乏质疑精神致使其创新能力和研究意识欠缺。另外,一些拥有较好的教学设备资源的学校囿于“学校固定资产需妥善保管,严禁外借”的思想,无法将设备、场所向学生开放,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相当不利的。

影视教育的发展方向

鉴于目前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院校应当以学生为本,立足长远,同心同德,切实将影视教育作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解决。

首先,应当整合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加强各院系之间的联系,统筹安排师资、实习基地和教学设备,共同培养学生,合作研究课题,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形成可相互支撑的学科群和完善的多维度学科体系,大规模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拓宽和完善学生的实习基地,建立学以致用的“绿色通道”,通过由上至下的培养链条,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次,在专业的设置和招生名额上要合理。社会需要才是学校专业设定的“风向标”,人才的培养就应当以就业为目的。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专业设置委员会,对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随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洞察,以此作为专业设立和招生数量的根据,并以此制订出科学的、整体的、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使人才培养结构与业界人才需求结构的比例保持平衡。否则,将大量不“专业”的毕业生盲目的推向社会,使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是对学生和社会的一种极端的不负责任。再次,要积极探索新的专业领域,加强与业界的沟通。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特别是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其更新的速度亦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方面,学校应当密切注视学术前沿,不要局限于狭窄的专业领域,积极进行跨学科研究,力争处于学术的最新前沿。另一方面要和业界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避免“闭门造车”、“挟洋以唬同胞”、“站着说话不腰疼”以及“事后诸葛亮”式的经验总结,造成学界和业界的隔阂,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应当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信任并密切合作,建立学界、业界资源共享、联合办学的模式,这样整合才能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最后,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影视艺术是最为国际化的艺术门类。而我国在这方面并不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一定要摆正心态,放低身架,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技术和经验。比如利用互联网,组织研究人员翻译、介绍国外处于学术前沿的理论资源,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编译、整理、研究国外先进的广播影视理论与实践经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也可以请国外专家来讲学,派师资出国培训,进行图书资料和技术的交流,合作办学等方式,“师夷长技”,加快我国影视教育的发展。

影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一个专家的培养,一个业界精英的长成,都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付出辛勤的劳动和心血。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勤奋、自强的人民,只要我们肯努力,肯攀登,一定会收获一个崭新的明天。

上一篇:大洋ME400e专业级高标清非编V1.2版测评 下一篇:EDUS 5.1升级换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