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义:这个“海归”有点“土”

时间:2022-07-06 12:58:34

他曾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年轻的科研团队带头人,也是微流控芯片这一世界前沿技术的探索者之一。

他的敬业奉献精神,给他带来了“陕西好人”的荣誉。

作为“海归”一族,王进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洋”和“潮”。

他衣着很朴素,话语也不多,除了介绍自己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再讲别的似乎就有些为难他了。“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好讲的,基本情况资料上面都有了,还要了解什么问他们就行了。”他说。

于是,这篇关于王进义的报道,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从他的学生、同事以及校领导那里一点一点“挖”出来的。

“小字辈”登上“陕西好人榜”

记者拨通王进义的电话联系采访时,他表示只有周六有时间,因为周一到周五,他要给学生上课,要安排实验,要主持研究生的论文答辩等等,一周的时间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

当记者如约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进义的办公室,他的助手李天保副教授却告诉记者,其实周六仍然是王进义教授的工作日。

“今天是王教授科研团队每周例会时间。”李天保还告诉记者,王进义教授规定他的团队每周只休息一天,要求学生的工作时间为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而他自己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十一点。“一般情况下,晚上有学生在实验室他就一定在,学生不在他仍然在。”

1969年出生的王进义,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中算“小字辈”,可他的名气却不小。

2006年,王进义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1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015年12月,王进义还入选了敬业奉献类“陕西好人榜”。这个榜单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明办共同评选产生的,王进义成为继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一荣登敬业奉献类“陕西好人榜”的专家学者。

在教学上,王进义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4人,其中有3人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三篇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而在科研上,王进义本人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参编英文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学术界很看重的SCI论文9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八项,其中授权五项。期间还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一项。

王进义研究的领域为分析化学和材料合成化学。更专业一点讲,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生命过程、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分析方法快速、微量和在线的实际发展需求,采用纳米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功能材料等构建新颖的微量分析新技术和新分析方法。其中微流控芯片属于这一领域的前沿技术,王进义则是探索者之一。

据王进义介绍,微流控芯片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世界上仅仅只有二十年的历史,而我国在该领域的报道最早见于2000年。微流控芯片又称微全分析系统或“芯片实验室”,是涉及材料学、工程学、计算机学、化学与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其目标是借助微机电加工技术、化学与生物技术,实现研究系统从样品的采集、细胞培养、化学或生化反应、分离纯化到结果检测的整体集成化、微型化与便携化,即将整个实验室微缩于芯片上,并最终实现实验室的“个人化”、“家庭化”与“穷人化”。

与世界同步的研究课题

李天保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向记者解释说,王老师带领他们正在研究一种最新的分析检测技术及设备,这种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分析、环境污染检测和食品安全分析,它的特点是快速、准确、微量、便捷,将来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知道自己购买的食品是否安全健康,营养成分如何等等,检测结果会直接显示在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上,也可以在特定光源下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目标检测物中某些成分的准确含量。

据介绍,王进义所从事的这项研究应用非常广泛,而不仅仅用于农业,将来的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土壤水质分析、医学预防等等都会用到。

李天保告诉记者,从学术上来说,他们的每一项研究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国内也属于前沿领域。“如果别人做过了,我们再做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即便做成功了也不会被承认,论文也发不了。”而在李天保眼里,王进义的研究成果确实让他敬佩:“王老师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校是领先的,在全国也处于前列。我们学校规定,副教授若在三年内连续发表4篇中科院认可的SCI一区论文即可破格提拔为教授,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我们王老师十年不到,SCI一区论文已发表30多篇。”

王进义的老家在甘肃天水,距离陕西不算远,但据李天保说,王老师在刚开始组建研究室时,曾经有六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

履历显示,王进义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农村,1989年考入北京化工大学分析专业就读,1997年进入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2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读博士后,2004年转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d Geffen医学院读博士后。其中,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王进义主要从事COX-2特异性抑制剂的合成、药效学、毒理学、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细胞、酶反应、DNA与蛋白质分析等大规模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研究。

王进义说,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结缘”虽说偶然,也有一些缘分。

2006年夏天,王进义结束了在美国的博士后研究,回到国内。因为有朋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王进义便利用暑假到这里来看看,会会老朋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领导知道后,即邀请他到该校工作。为了能留住他,学校许诺为他提供2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和150平方米的实验室,这在当时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学校的诚意打动了王进义,让他最终选择了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该校因此拥有了与世界同步的微流控芯片与微纳生物技术研究室。

曾为最年轻科研团队带头人

王进义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即利用学校提供的科研启动经费,设计、组建了具有一定研究条件与研究能力的微流控芯片与微纳生物技术研究室,并组建了一支涉及生物、化学、医学等学科背景的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学术梯队,第二年就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此后,王进义和他的科研团队不断取得令人惊喜的成果,不断有论文在国内外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14年9月,王进义课题组在有机固体荧光转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科研论文(青年教师袁茂森博士为第一作者,王进义教授为通讯作者)发表在了国际著名期刊《材料化学》上。该研究主要设计合成了两个全新的有机固态荧光转换分子,这两个分子在外界物理(如温度、压力、有机溶剂等)刺激下,其颜色和荧光会发生可逆性转换。这种新型智能材料将在信息记忆、防伪、传感器、荧光开关以及发光器件等领域具有非常大的潜在用途。该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已被诸多权威刊物广泛关注。

25岁的马超是王进义教授课题组正在读博士的研究生。据马超介绍,王进义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四五岁,可能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年轻的一支科研团队。据说,在王进义的实验室没有签到制,但人人都会自觉遵守王进义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也没有设管理员,实验室的一切井然有序,自成章法。王进义始终以身作则,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按照自己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

除了科研工作,王进义还先后承担了学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化学生物学”、“高级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研究进展”、“化学生物学专题”、“植物化学”、“化学学科导论”、“有机化学实验”、“天然产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化学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他要求自己的每一名研究生,都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独当一面,除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外,还注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的科研能力。校方的评价是,近年来,王进义主持下的微纳米尺度生命分析教学与研究已逐步成为学校新的学科生长点,对提升学校学术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天保对记者说,王老师的科研和教学在学校内无疑是很优秀的,但他一直很低调。他告诉学生,要和国内其他走在前面的大学比,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学校这么支持我的工作,如果我做不出来东西,就没办法给大家交待,也没办法给自己交待。”王进义在谈到专业以外的话题时总是那么不善言辞,让人觉得这个与世界同步的“海归”多少有点“土”。但在不多的言语中,又分明透出些西北人的执着和踏实。或许,这正是王进义的事业不断走向新高度的致胜砝码。

上一篇: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为何要给中国“巴菲特热”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