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对斑马鱼的

时间:2022-07-06 12:47:35

摘要:以静水法测试了苯酚对斑马鱼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急性毒性,结果表明:苯酚对斑马鱼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 LC50值分别为47.42毫克/升、42.462 毫克/升、39.355 毫克/升和39.355 毫克/升;苯酚的安全浓度为10.216 毫克/升,属于中毒化合物。

关键词:苯酚;烷基酚;斑马鱼;急性毒性

中图分类号: X17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34

苯酚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液;有腐蚀性,毒性,接触后会使局部蛋白质变性,是我国水中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苯酚(CP, 上海试剂一厂),丙酮(CP,天津市化学制剂厂)。

试验用水为充分曝气的自来水, p小时为7.52±0.25,硬度为229.14±0.45(毫克/升,以碳酸钙计),溶解氧为6.7±0.6 毫克/升,水温控制在28±2℃。

斑马鱼体长30.28±2.74毫米。在实验室水族箱驯养一周后方可进行试验。

1.2方法

首先做预备实验以确定两种烷基酚类化合物对斑马鱼的100%致死浓度LC100和不引起死亡的最大浓度LC0。然后在预实验基础上按等对数间距设置5个实验浓度组,包括24小时 LC100和 LC0。浓度分别为:26 毫克/升、33.8 毫克/升 、43.94 毫克/升、57.12 毫克/升 、74.26 毫克/升。每个浓度点进行3个平行实验,以死亡率作为观察指标,参照改进寇氏法,计算24 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的LC50和置信区间。

LC50 = lg-1[Xk-d (∑Pi-0.5)] (1)

式中,Xk为最高剂量对数,d为相邻浓度比值的对数,Pi为各组动物死亡率(以小数表示)。

LC5095%可信限:

95% 置信限 = lg-1(lg LC50±1.96slg LC50) (2)

slgLC50=d[(∑Pi-∑Pi2)/n]1/2 (3)

式中n为各组鱼数,d为相邻浓度比值的对数。

2 结果与讨论

2.1苯酚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及安全浓度

苯酚溶液中斑马鱼的死亡数据见表 1,不同时段的LC50见表2。

根据表1和表2结果,参照安全浓度的计算方法48小时 LC50×0.3(24小时 LC50/48小时 LC50)2 ,估算出苯酚的安全浓度为10.216毫克/升。

2.2 斑马鱼对苯酚的毒性反应

实验中,不同浓度组试验鱼的中毒程度不同。最高浓度组,斑马鱼刚接触到试液时均出现体色变深现象,其余较低浓度组,体色变化不明显。

最高浓度组鱼一接触到试液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游速增大,冲撞,48小时内基本全部死亡。较低浓度组鱼刚接触到试液也表现出游速减慢,呼吸困难等症状,且死亡率随暴露时间增长和暴露浓度增大而增加。

2.3 结论

通过本次急性毒性实验,得出苯酚对斑马鱼的48小时 LC50为42.462 毫克/升,安全浓度为10.216毫克/升。根据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2002) 中的相关规定对苯酚进行毒性分级。苯酚属于中等毒性。可能是由于盐度、温度、溶解氧和p小时值等理化因子的改变对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产生了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不同环境因素下毒物毒性的变化,以便更接近于实际应用。

从中毒症状来看,各染毒组死亡现象集中在48小时以内,72小时后死亡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表明它们可能对鱼体的蓄积毒性较小,但此结论正确与否还需进一步试验证明。

参考文献

[1]周文敏,傅德黔,孙宗光,等.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 [J].中国环境监测,1990,6(4):1~3.

[2]李婷,周启星.水环境中氯丙嗪污染对鲫鱼和大型蚤的急性毒性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08,3(4): 410~415.

[3]金永才.酚类物质化学烧伤和中毒[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1,19(1):15~16.

[4]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727~729.

作者简介:房妮,硕士,宝鸡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化学与退化生态环境恢复。

上一篇: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要点 下一篇:电磁振动式水稻播种机排种速度数值分析与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