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7—2012)研究述评

时间:2022-07-05 08:39:42

《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7—2012)研究述评

摘 要:该文通过对美国三大学刊之一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近六年来发表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采用理论进行梳理,并试图了解在新媒体日益成为传播研究“显题”的语境下,《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如何体现这种变化发展。研究发现,论文的关注焦点依然集中在新闻传播学的核心领域,采用方法是以内容分析为主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常提到的理论视角为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新媒体研究并没有得到数量上的迅速增长,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从新闻传播学的经典命题入手,考察其与社会、受众和其他媒体形式的互动。

关键词: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内容分析;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45-03

《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由美国三大学会之一的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主办,为当今新闻传播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刊物,其刊载论文多为根据一手数据和资料进行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涉及领域包括新闻传播、新闻史和社会、法律问题。根据Sage网站提供的数据,2011年其影响因子为0.542。

该文以《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最近六年(2007~2012)刊载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研究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运用理论,了解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传播学界近几年来的研究动向。除了回答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这样的基本问题外,该文还试图结合现实语境,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重点有没有明显变化?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如何体现在学术论文当中?

一、研究方法

《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从2007年3月到2012年12月一共出版了6卷(V.84~V.89)24期(其中2010年3、4期为合刊),除去评论类文章、约稿启事、广告外,共有学术类论文220篇,平均每期刊载学术论文10篇左右,主要根据论文摘要进行主题和方法分类;当摘要中没有明述所用研究方时,则从数据库下载全文阅读确定该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该文采用的所有内容资料来自Sage数据库和EBSCO的传媒全文论文数据库。

二、研究主题分析

为廓清研究的基本轮廓,该文对这220篇文章进行了主题归类和编码。为了研究方便,这些分类并不具有严格的互斥性,因此在这里有必要阐明分类的具体含义和编码规则。1.广告与公共关系。与广告效果研究、公共关系原则、企业危机管理相关的研究被归入此类。2.媒体报道/信息呈现。包括某一特定领域的报道特点和报道趋势,对某一特定人群的形象展现。3.信息效果/受众分析。非广告类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包括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和评价等心理过程,对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对特定媒体的信任与评价。4.公民与政治。这类研究中,媒体并不是关注重点,而是中介变量;该类研究主要关注民主社会中社群、政治效能和公众参与等问题。5.媒体运作。包括新闻来源、决策过程,对编辑和记者的研究,但不涉及伦理规范。6.媒体经营。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控制,将媒体当做普通经济组织进行分析。7.新媒体。这里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指除传统媒体之外的媒介,包括门户网站、网络报纸、博客、网络视频;提及新媒体的研究均被归入此类,而不管它是否涉及到了信息呈现和受众分析。8.新闻史。9.理论与方法。包括对方法的介绍,对理论的综述和梳理。10.记者职业价值规范。11.法律法规。12.其他。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总体来说,“信息效果/受众分析”与“媒体报道/信息呈现”类研究依然为新闻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内容”和“效果”这两大经典研究命题,持续不断地获得学者关注。对这两类主要研究领域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媒体报道研究方面,主要用框架分析的视角,关注科技报道、健康报道和政治报道领域媒体对新闻内容的言说,关注女性、少数族裔在新闻中的形象呈现;而在效果研究方面,媒体如何形塑公众的价值观、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和政治的感知则是一个长效命题。

图1 2007到2012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各类论文所占比例趋势图

在这两大领域的大部分研究中,“公民与政治”或者是“媒体与民主”这类议题是学者们最终的关注落脚点。媒体对大选的报道如何影响了选民的感知?媒体对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如何影响选民的决策?媒体传播信息的功能是否有助于共同体的形成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建构?这些研究命题反复出现,显示了民主社会当中作为信息提供者媒体的重要地位。

如果说存在一个“完美”的媒体形象,这样的媒体提供的消息应该是全面、真实、客观的,然而正如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所指出的,新闻本身不够精确,只能为公众提供剪裁过后的“真实”,塑造“拟态环境”[1]。无论是框架分析还是文本分析,学者们都在探讨新闻报道中的暗含倾向,试图揭露新闻报道中的隐含偏见,并指明这种操作手法对公众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影响。研究再次证明媒体存在一种偏自由主义和支持倾向[2]。

三、研究方法及视角分析

由于美国三大学刊定量实证研究方法为其主流[3],所以本文没有对每篇文章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的“定量”和“定性”分类,而是分成了“内容分析”、“实验”、“问卷调查”、“二次分析”、“元分析”、“访谈”、“焦点小组”、“田野调查”等;一些采用了复合研究方法的文章,也进行了单独归类,如“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实验”等;没有明确研究方法的个案研究和新闻史研究归入“其他”类。

《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情况如表2所示:

综合来说,内容分析、抽样调查和实验法是研究中最常用的三种方法。Riffe和Freitag曾对1971到1995年的《新闻学季刊(Journalism Quarterly)》(《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1995年之前的名字为《新闻学季刊》)上论文所使用的内容分析方法做过统计[4],而复旦大学的谢静对90年代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所刊载论文的研究方法也进行过定量分析[5],综合这两人的分析,可以绘制出图2。

图2 1971到1999《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内容分析方法所占比例趋势变化图

谢静的分析和Riffe和Freitag的分析略有出入,前者统计得出,1991~1995年使用内容分析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比例为30.64%,略高于后者的27.2%,因而1996到1999年的数据也出现了明显增长,这种误差可能是由两位学者统计方法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从上表也能看出,内容分析方法所占比例的增长是长期以来趋势的延续。如果将所有使用了内容分析方法的文章均纳入统计,那么2007到2012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上内容分析方法所占比例也达到了30.9%。

从研究样本来看,研究视角多样分散,并没有出现所谓的“中心理论”。不过,“议程设置”依然是学者们的讨论重点。“框架分析”则是在分析新闻报道和信息呈现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报道框架影响公众对公共问题的归因,影响对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并能够影响属性议程设置效果。虽然框架理论被学者称为“破碎的范式”[6],是“亟待澄清”的领域,但其依然是进行内容分析和效果分析的强有力工具。

在理论的的新发现方面,做出较为充分阐释的是“信念沟假说(Belief Gap Hypothesis)”。研究者以五个电话调查的全国数据为基础,将“信念(belief)”而不是知识(knowledge)作为因变量,扩展了知沟假说。信念沟假说认为,在政治极化时代,个人的政治身份认同(是还是共和党)比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更能影响其对政治争议性议题的了解和看法。

四、对新媒体的研究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技术新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冲击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显题”和“热点”。不过,分析从2007年到2012年的论文,并没有看到对新媒体研究兴趣的显著提高,针对网络新闻、网络博客和视频网站的研究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比例;而2009年之后成为“热门”的“社会化媒体”,在此轮分析中仅仅有一篇综述性论文进行了专门研究。

在这些针对新媒体的研究中,学者关注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 网络媒体与民主

传统媒体和民主的关系是新闻传播学界一个长期以来的研究主线,那么伴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是否对民主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公民新闻对增长政治知识、促进政治参与方面能否扮演类似于传统观媒体角色[7]?

有学者分析政治博客的超链接,发现政治博客附上的链接多指向传统媒体,也有研究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研究媒体网络新闻、媒体博客和最具影响力博客之间的议程关系,发现跨媒体议程设置确实存在。传统媒体的单一议程设置功能被淡化消解,传统媒体和政治博客的相互依存度提高[8]。在考察政治博客信源时,学者对阅读率最高的政治博客给出的2000个链接进行了编码,发现不到15%的信源是一手信源,一半以上的信源来自主流媒体的报道;如此一来,政治博客相当于一份只有评论版和专栏文章的报纸,由此产生了学者的忧虑——政治博客的读者如何全面了解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9]?

对待公民新闻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有研究指出,公民新闻无助于公众政治知识的增长,却能够给他们提供政治参与的动力;但也有研究指出,基于共同兴趣形成的线上社群确实可以促进用户社群知识的增长,但是却无助于促使他们走入真实世界,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公共事务的参与[10]。

(二) 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媒介融合也是新媒体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命题。媒介融合提出了“全能记者”的概念,记者肩负写稿、摄影、摄像和编播的多重职责。在繁重的任务和紧迫的截稿时间下,记者会更加依赖于新闻操作惯例和信息源,并将报道放入现成的框架中去进行加工[11]。尽管用户生产内容增多,但新闻从业人员仍然是民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记者应该强调和重申他们的价值:这些价值不仅体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上,也体现在他们在发挥的社会作用上。

网络给传统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选择,而传统媒体工作者需要肩负起传递和诠释信息的职能,帮助公众分析复杂事件。“新闻工作者的传统角色是一种锚定,让他们在波涛汹涌的信息海洋中获得安全感,而不是将他们拽入海洋深处[12]”。

在对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新的媒体形式进行研究时,学者关注的还是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里那些最为基本恒常的问题。从微观说,是网络信息的可信性、对网络新闻的使用与满足;中观来讲,是传统新闻实践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进行了怎样的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宏观来讲,则是新媒体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新媒体是能否有助于公众辩论、建立社群,能否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

五、结 语

通过对2007到2012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刊载论文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具有鲜明的“美国特色”,几乎难觅“文化研究”“批判学派”踪影;其采用的主流研究方法依然是定量分析,特别是“内容分析”;核心研究命题还是“媒体内容”和“效果与受众分析”;提及最多的理论视角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及其延伸。即使新媒体大潮汹涌而来,对网络新技术的研究数量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而在网络研究中,其在民主制度中发挥的作用成为学者检视的重点之一。也可以看到,刊载论文的研究领域继续细化,对少数族裔、妇女、青少年等群体进行了讨论,对经典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和修补。

参考文献:

[1]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Fico Federick, Freedman Eric[J].Biasing Influences On Balance In Election News Coverage: An Assessment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2006 U.S. Senate Elections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8,85(3).

[3] 李喜根.美国式的研究才是高质量的研究——浅谈新闻与大众传播研究方式[J].国际新闻界,2006(7).

[4] Daniel Riffe, Alan Freitag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ntent Analyses : Twenty-Five Years of Journalism Quarterly [J].Journalism Quarterly,1997(74).

[5] 谢静.九十年代的——从看美国九十年代的新闻学研究[J].新闻大学,2001(1).

[6] Robert M. Entman.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43(4).

[7] Kaufhold,Kelly Valenzuela,Sebastian De Züniga et al. Citizen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How User-Generated News Use Relates To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1,87(3/4).

[8] Meraz Sharon.Us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To Measure Intermedia Agenda-Setting Influence In Traditional Media And Political Blog Networks[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1 88(1).

[9] Leccese Mark.Online Information Sources of Political Blogs[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9 86(3).

[10] Jack Rosenberry.Virtual Community Support for Offline Communities through Online Newspaper Message Forums[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0 87(1).

[11] Bock,Mary Angela.You Really, Truly, Have To "Be There": Video Journalism As A Social And Material Construction[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1 88(4).

[12] Singer,Jane B. Role Call:2008 Campaign And Election Coverage On The Web Sites Of Leading U.S. Newspapers[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9 86(4).

上一篇:陕西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索 下一篇:论全媒体时代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