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浪派在中国

时间:2022-07-05 08:03:04

激浪派在中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立陶宛出身的建筑家乔治・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 1931-1978)创立的激浪派(Fluxus),在半个世纪后登陆中国,也就是在北京设计周期间,作为北京建筑大学ADA画廊开幕展的“激浪派在中国”(2014.9.26-10.26),是首次在中国由纽约激浪派基金会官方认可和共同策划的展览。

我之所以提议举办这个展览,是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东京的因缘。现在老是有人问我:什么是激浪派艺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有一群热衷于把日常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人创造出来的影响深远的群体艺术。

激浪派的基本特征

日本著名激浪派艺术家盐见允枝子从这支松散的跨国艺术团体的活动中概括出十二项基本特征:

1/它是一个多国籍的艺术集团,如果按照国别来分,美国激浪派人数最多,其次是日本艺术家,但是到2005年为止,在日本国内活动的只有三位。其他国家是德国、法国、丹麦、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各国,各有一到几位成员。

2/这个松散组织的外沿是非常暧昧的,在创始人乔治・麦西纳斯的名单里,不仅有作家、评论家,甚至连收藏家也在内,这个名单重写了很多次,因此不少初期的成员后来变成与激浪派无关的。

3/在激浪派的活动家中,有不同身份的人加入,他们来自美术、音乐、诗歌、舞蹈等分野,他们除了从事激浪派的活动之外,还有自己独立的工作。

4/激浪派其实不是主张某一种主义的艺术运动,只不过是认同一种倾向的革命性艺术活动的集体。

5/行为艺术是激浪派艺术的重点表现方式,例如杜象曾经使用既成品作艺术,或者约翰・凯奇(John Cage)把噪音开放到音乐里,激浪派把日常行为转变为行为艺术。

6/激浪派艺术家通过在日常中的艺术体验来达到生活的丰富。他们具有睿智,听其自然的同时还能想出来怎样做才会更有创造性。

7/作品大都是跨传媒,就是不属于既定的任何一个分野,而是结合了几种分野的要素。

8/回避表现主义只表现自己的表现,追求既单纯又客观的事物。

9/即便是文章表现的内容,也往往是展现所有的可能性而回避限定的意图,让读者随意判断,重视灵活性。

10/注重观众参加,共同制作等,试图打破艺术家和一般大众之间那道看不到的壁垒。

11/重视游戏性、笑话和幽默,可见禅的影响。

12/对以上而言,有几位成员会立刻表示不赞成,说“不,这些特点是不对的”。

(译自《何为激浪派?日常和艺术相结合的人们》一书)

一般认为,激浪派是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运动,大多数人并没有看到它具有持续的社会影响力。由方振宁(国际策展人、批评家)、哈利・司汤达(激浪派基金会主席、创始人)和林凡榆(激浪派基金会建筑师、策展人)共同策划的“激浪派在中国”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展览形态,也就是在考察了激浪派将艺术拓展到社会以及其他领域,它包括知识产权、教育改革、城市规划与建筑等方面的遗产及其至今的影响。

1/激浪派(激浪派艺术家的作品,1962-1978年)

激浪派由乔治・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 1931-1978)于1962年创立,是拥有多媒介感悟和热衷实验性启示的全球艺术家、建筑师、音乐家和设计师的群体。约翰・凯奇(John Cage)、小野洋子(Yoko Ono)、约翰・列侬(John Lennon)、白南准、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乔治・布莱特(George Brecht)和亨利・弗林特(Henry Flynt)都是与乔治・麦西纳斯具有共同信念的艺术家。他们共同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催化剂,进行着开拓艺术合作的群体项目。引人注目的有:激浪派宣言、冰冻的筛子、DIY、激浪派艺术家名片、禁止吸烟标识、事件乐谱等;和麦西纳斯有直接关系的文献有:麦西纳斯自画像、麦西纳斯图表和麦西纳斯论文。

2/艺术与知识产权(?激浪派:版权文档,1963-1967年)为了维护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利益,麦西纳斯寻求对激浪派和及其艺术家的版权保护。版权文档不仅是众所周知的“激浪派黄金时代“的体现,也是对以集体身份创造艺术、以及法律保护在创意作品生产中的作用等的深思。

3/改善教育:(乔治・麦西纳斯的提案,1968年)

在60年代后期大规模学生运动的背景下,麦西纳斯起草了改革美国教育体系的提案,以解决过早专业化和细分的问题。麦西纳斯以自己激进的创造性工作和思想,致力于营造一个自由的理想社会,一个能够充分满足每个人需求的社会,使得他们能够高效地为社会作出贡献。随着高等教育的费用昂贵得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以及当今政治运动所引发的批判背景下,麦西纳斯的提案仍是一个响应学生需求和对根本创造力的需求的教育结构的重要范例。

4/激浪派建筑:(激浪派住宅合作社资料,1966-1978年;激浪派预制系统资料,1965年-)

作为城市规划师的麦西纳斯因“激浪派住宅合作社” 的项目而被《纽约时报》誉为“SOHO之父”。该项目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把这个街区从一个后工业时代的反乌托邦转变成了当代艺术的天堂。“SOHO效应”在整个纽约市,乃至全世界的城市环境中仍然广为传颂。在实现集体所有的建筑愿景上,“激浪派住宅合作社”可以说是麦西纳斯最具影响力和最广泛实践的激浪派项目。 作为建筑师,麦西纳斯发明了一种结构框架并在 1961年获得两项预制建筑系统的专利。他的激浪预制系统于1965年完成设计并获得版权保护,该系统意在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福利。呼应中国政府对城市化质量和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承诺,激浪派预制系统为中国而设计―中国单元不仅仅是一个预制系统,也是一个更为先进的福利系统的空间化形式。

木构与智构

通过激浪派建造观念与中国木构建筑的核心价值的比较,我们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文脉关系。激浪派预制系统作为一个改变社会的观念与潜力,其智慧与价值所在并非局限于建筑系统。最近的相关研究《木构与智构:营造法式的模件体系与激浪派预制系统》,本来是参加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央展厅的“建筑元素”单元,即OMA工作坊:解读《营造法式》而出版的专著,这次用放大的形式展出,也就是观众可以看到一本大型空间版图书。激浪派预制系统作为嫁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现实解决方案,将延续中国五千年的智慧以继承其模件化体系,实现从“木构”到“智构”的蜕变。

2014.8.29北京

(部分文字和图片由纽约激浪派基金会提供授权发表)

上一篇: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漫谈 下一篇:利用多媒体网络辅助化学教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