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则已 做则一流

时间:2022-07-05 06:24:32

告别2007年,迎来2008年。沐浴着党的“十七大”春风,聆听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脚步的一天天临近,首都北京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幢幢大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马路宽阔整洁,一处处奥运场馆和市政道路等奥运配套工程都已相继完工,进入了测试阶段……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改扩建工程是开工较晚的一批重要奥运市政配套工程之一,建成后将是北京市继南中轴大容量快速公交线后又一条快速公交线。在工程工地上,参加施工的北京城建道桥公司朝阳路改造项目部职工在项目经理李晓刚带领下,满怀豪情以一流的业绩实践着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出的发展蓝图,将为奥运配套工程建设做出新贡献。

在北京寒冬时节,记者采访了李晓刚。只见他三十出头的年龄,带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且谈吐思路很清晰,充满了智慧,特别是他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的人生理念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艰苦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今年33岁的李晓刚,2001年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到了北京城建道桥公司工作,圆了他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梦想。现在李晓刚己在北京城建道桥公司工作了7年,经历了从实习生、技术员、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兼项目副经理到项目经理的他,谈到所选择的建筑事业时,李晓刚感到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建筑业很辛苦,但对他来说,无怨无悔。

李晓刚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兴隆县一个山村,自小饮着潮白河源头之水长大的他,从小学、中学到高中、大学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992年在县重点中学学习的他,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入了承德地区颇有名气的隆化县存瑞中学“高师预科班”。当时,进了高师预科班等于有了 “铁饭碗”。李晓刚成了全家甚至是全村全乡人的骄傲。

入学后,李晓刚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艰苦军训生活。李晓刚说,两个月的军训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培养了他不怕苦、不怕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要做就做最好,这为他今后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打下了基础。

在一次学校放假回家后,原本只想当一名老师的李晓刚心里发生了变化。他看到家乡很落后,破旧的城镇没有高楼,几乎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他希望自己将来成才以后,能够走在一条自己设计建造的路上,住在自己亲手设计的楼房里。他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1996年,李晓刚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第二次转折点,在 “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考学时代,李晓刚以552分的高考成绩进入一本重点线。在李晓刚的第一志愿里,李晓刚报考了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年轻的他收拾行装踏入了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大门,学习道路桥梁专业,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涯。

2000年4月,北京城建道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刘刚去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招工。这也是道桥公司第一次从东北林业大学招聘人才。作为建筑界知名企业,李晓刚在大学时就听说过这个单位,他幸运的成了这一年被道桥公司录用的21名林大学生之一。

让理想在实践中放飞

2001年初,怀揣着满腔热情的李晓刚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的北京城建道桥公司。公司崭新的办公大楼帖着“热烈欢迎应届大学生”的标语。李晓刚想,来到道桥公司一定要不怕吃苦,勇于向实践学习,尽快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

在公司进行了两个月培训后,李晓刚被分配到地下分公司实习。当时地下分公司经理吴迪华问李晓刚:“你是大学生,有知识,我要往你身上压担子,工作肯定会很辛苦,你能坚持住吗?”李晓刚说:“农村孩子,吃点苦受点累没关系。只要能完成任务,多干点累点无所谓。” 现在李晓刚回忆起来说,吴经理是他工作实践中的启蒙老师。

刚到地下分公司,李晓刚便被派到了北京菜市口改扩建工程项目部,负责电力方沟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等工作,每天工作就是盯着施工现场,写交底,做资料。遇到施工任务重,时间紧的时候,李晓刚就把办公桌搬到施工现场,一边写交底,一边指挥施工。困了就伏在办公桌上休息一会儿,实在累了就在工地草垫子上睡上一觉。李晓刚说:“自己觉着工作很苦的时候,就想一想在存瑞中学军训时,教官讲的话,想想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就打起精神坚持下去”。

由于刚接触工程,李晓刚有许多不懂不明白的问题,他就向有经验的老工长请教,向外施队人员学习。李晓刚知道实践经验是无法从书本上获知的,许多技术难题都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总结出来的,这些每天拿着锹镐的人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师。渐渐地,李晓刚积累了经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在地下分公司实习时,李晓刚获得了公司对优秀实习生的嘉奖,尽管奖品只是一条毛巾被,但李晓刚觉得这奖励是公司对他的认可。

在108国道改造项目时,李晓刚任生产副经理兼主任工程师。当时工程人少,工地离公司远,李晓刚虽说是副经理兼主任工程师,可手下连个技术员都没有,工作上的交底和所有汇报都需要自己写。工期紧张时,一个月不回家是常事,有时,一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由于业务量大,李晓刚每个月的电话费都在1500元以上。

2002年后,李晓刚被公司调到延永路项目部,任主任工程师。项目部承接的位于110国道上的延永路立交桥,路与桥间的交叉角度是61度,立交桥是当时北京市建筑史上斜角最大的桥,桥面由两根高1.8米,长35米的T型梁支撑,无论在施工设计,还是在吊装难度上,都是李晓刚前所未遇的,项目部也是头一次接触施工难度如此大的工程,一个小小的计算失误都会给公司和项目造成巨大损失。为了保证施工绝对安全,李晓刚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桥基进行多次测量,在具体数字上做到分毫不差,为了保证构件技术指标精确,李晓刚多次往返于构件厂与桥区工作面之间,要求的就是所有技术指标万无一失。李晓刚说:“从事技术工作,要求的就是精益求精,这其中对技术和数据的责任心是最重要的。”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圆满完成了任务。

要做就做最好

在工地做工程,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砖头瓦块打交道,没有太多的娱乐和休息时间,这是一个枯燥的工作,没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是不行的。单调的生活,让人们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在无聊中消沉退缩,另一种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忍耐。然而,李晓刚属于后者。

自从进入公司,李晓刚一直在基层工地。从一个项目到另一个项目,他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在主任工程师位置上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时间,李晓刚业务技能从弱到强,经验从熟练到丰富,这得益于他的努力学习和无惧无畏的探索精神。

2007年4月,李晓刚在北京陈家林找到了一项桥梁工程。在接到任务后,甲方对李晓刚个人情况进行了调查,当甲方看到公司朝阳路项目部建制比较正规,而李晓刚个人也的确是道桥公司朝阳路项目部负责人时,让李晓刚上报了对该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并很快签订了合同书。

签订的项目是一座预应力空心板简支桥。由于桥梁跨越通惠河,桥梁上方有11万伏高压线,桥下是通惠河,水面宽40米,水深4米,有12颗旱桩和8颗水桩,其中水中打桩是施工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这是李晓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也是李晓刚所经历过的第一个需要自主设计施工方案的项目。虽然有难度,但李晓刚面对挑战心里充满着激情。“越是没干过的,越是考验自己能力的时候。”李晓刚如是说。

为奥运工程建设立新功

北京朝阳路改扩建工程被列为奥运配套项目。能够参加此项工程施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尽一份力,是广大建设者的荣耀。2007年7月,李晓刚正式被公司任命为朝阳路项目部经理。而此时的朝阳路道路改扩建项目已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了五个多月的间断性施工。

2007年6月,朝阳路全线展开了复工施工高潮。施工中,不断路施工是施工遇到的最大困难,李晓刚带领项目部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制定了严密的交通疏导和施工方案,先进行地下雨水方沟换盖板施工,后倒路,再进行开挖铺设新的管线,做的400米实验段成为全线施工的样板,受到业主高度评价,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检查验收时,予以一次性通过。

寒冬腊月,朝阳路工程正热火潮天加紧最后的路面施工,李小刚带领大家日夜拼搏在工地上,顶寒风,冒严寒,力争在最段时间内,向广大市民奉献出一条高效、优质路……

上一篇:光电子:21世纪最具魅力朝阳产业 下一篇:试论我国种子产业形势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