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5 05:39:0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丈放法、访谈法、时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设里、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层面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拙上探讨了其发展时策,旨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会共体育;课程;现状;发展

当今时代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社会需求,由此也对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一作”的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实行的截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主要针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技能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竞技化、师资建设滞后等问题制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问题层出不穷,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迫在眉际。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体育课程目标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①课程目标过于笼统。学校体育的目标都是在我国学校素质教育全而育人的指导思想下形成的统一目标,而没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需求而设定。②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上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观念陈旧、滞后。③高校体育教育总是片面强调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情感领域得把握。④大部分学生最终没有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其锻炼能力、社会生存和清应能力也没有等到发展。

2.课程设置

近几年,我国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已经做出了改革,大致来说。体育课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两个部分。

尽管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改革还只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各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多数院校仍是满足于一年级的基本课、二年级的选项课。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几个选项内容,理论课和保·健课还只存在于教学大纲中,原有的格局并没有打破。以既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又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尚没有真正形成。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准备从教学这个角度来分析课程实施的问题。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是指教师以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会采取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普遍都是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组织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讲解一示范一练习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机。因此,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用脑去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4课程评价

现有的体育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就评价的内容而言,显得单一。体育课的考核标准仍未摆脱以竟技体育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局限于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进步性等多方面的评定,这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也是很不科学的。也使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消极被动。

②就评价方法而言,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传统评价方法。教师评价有其弊端性,忽视了其最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是学生本人。终结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缺乏对过程的评估,即对学生通过锻炼后的进步情况评估。

③就评价的标准而言,现在所采用的依然是一般标准评价。一般标准评价是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是很不公平的,体育考核以分数进行评价,只是单纯从生物学理论角度认识体育,用生理指标对学生进行考评、等级划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身提高辐度和努力的程度,没有起到促进教学的激发学生的作用。

④就评价的结果而言,由于上述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上存在的各种弊端和不合理性.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不准确、不公平。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对策

1.形成以“健康第一”的为指导思想,以“发展体育素养”为教学中心的课程目标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做了详细的规定。其总体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这一目标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真正的健康不仅是疾病与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学校体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具有竟争实力的人才。

此外,体育课程教学应以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中心。体育素养应包括一定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操作要素。认知要素包括一定的对体育卫生、保健、康复、体育评价、体育欣赏等常识。情感要素包括喜欢体育运动、主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等;操作要素则包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能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能够处理运动创伤等。总之,大学体育课应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以育人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生体育为方向。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在项目的选择上,开展一些比较时尚、流行的课程。例如瑜伽、定向运动等。此外,课程设置还应考虑其实用价值,强调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担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例如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等项目,大都是以健身为主要运动目的,避开了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和锻炼方式,这不仅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还充分体现了运动项目的大众化及社会价值转移的规律,更具实用性和目的性。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置,不仅能扩展体育课程的内容.还能打破全国材的分类体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课程。:

此外。体育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理论课的内容不仅是某些项目的技术知识,还应包括应用项目进行健身的知识、方法;项目的历史渊源与传统习惯;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体育保健康复等。

3把握“评价多元化”这一主线.建立综合课程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促进体育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教学主体来谈教学评价。

首先是对学生的评价。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把握’‘评价多元化”这一主线,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两部分。

本研究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的主要特点有:

(1)淡化以往期末评价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加重阶段性评价的比重,两者各占总学生最终成绩的50%。

(2)期末评价分为身体素质和专项的素质和技术测试。由于基础身体素质受学生的先天性条件限制过多,因此应弱化基础身体素质的比重。

(3)专项素质和技术的侧试各专项教师可根据专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自定。计分方式采用百乡制。

(4)阶段性评价分为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课外体育锻炼两部分。本评价体系加重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评价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上课的认真程度、积极性与刻苦性以及学生的进步程度纳人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后的进步情况,占总成绩的20%。

(5)对于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教师根据各专项特点在每一学期的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后对学生进行获次学生身体健康。专项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测试,测试的具体内容由各专项教师自定。

(6)规定学生每周除体育课外,有2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平时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由教师分班级制定学生锻炼耘片。卡片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出勤与锻炼项目,具体的考勤和监督工作由各班体育委员与体育骨干来执行。体育委员每月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锻炼情况信息,教师每月收回锻炼记录,并做好记录工作。

其次是对教师的评价。

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行,必将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这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必然会增加许多额外的工作量,也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的“教”的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体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对教师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具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方面;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业务水平等。

具体的操作可以在教师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和表格,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意见反馈等方式。

上一篇:八荣八耻心得感想 下一篇:学校教研室主任竞岗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