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5 05:29:01

“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对“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剖析,并初步提出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校企双赢;双重角色;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实现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零对接,也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能落实项目化教学、深入实践,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摆脱虚拟模拟教学的最具可行性的教学模式。

作者深入企业调研,结合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实事求是地寻找校企合作的共同切入点,寻求一种校企互惠双赢的“校中企”“企中校”的合作管理模式。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问卷调查,进行科学的信息分析整理,针对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相应的解决方案。

放眼世界职业教育,德国在“校中企”“企中校”方面有更成功的经验,他们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运行模式,突出地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系以及运行特点,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

我国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校中企、企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来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力推动。

一、国内“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可行性

我国相关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律虽不成熟,但中央相关领导对职业教育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国务院总理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表明中央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国内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的淘宝学校就已经办得非常成功。实践证明,找到和企业的共同对接点是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的关键。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既是职场精英又是学生,双重角色,经济效益驱动,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只要管理得当,有很强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

二、“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评估

有序地发展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必须重在管理,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有恰当的评估考核方案。将企业的正常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至关重要。

针对我国职业学校的现状,为达到最大限度使合作企业参与到对其未来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培养过程中,应尝试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校本化的移植实践。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的全新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将直接促进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进行共同的规划、实施、监控,共同获益。

三、“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的良性发展

建立一种合理的管理模式,适合校企双方的工作和教学需要的规划方案,以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转,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好的经验和学生优秀的实践总结形成最前卫、最能解决问题的实践教材。

四、“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的风险评估和过程监控

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运转会有一定的风险,比如,资金风险、安全风险、投资风险等。如何进行风险教育、风险评估是校企合作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合理的过程监控体系至关重要。

五、“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与人才培养方案应与企业对接,并及时调整。

六、“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上课时间,学生展开工作,会面对客户公关与事物性的处理,探讨课堂管理模式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照顾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

七、校企深度合作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

学生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一方面可以得到提升,在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后也可以帮助学院所在区域企业开展帮扶活动,深化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校企共同出资建成的实训基地除了可以承担产出劳动产品的具体任务之外,还可以配合校属研究部门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工作。以此为契机,建立校一级董事会和院一级理事会以及作为具体实施部门的专业课题研究组的三级架构,在对利益共同体连接纽带――实训式经济实体的齐抓共管机制的推动下,资源配置将更为合理,按需分配、优势互补将使学校前进和发展建设的步伐迈得更加有力。这样具有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活力的校企合作模式将最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八、“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社会引导与社会影响

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校中企”“企中校”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必须不断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课题,解决好校企合作的核心问题,才能彻底摆脱纸上谈兵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建立“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引导和成功案例启发教学,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真实工作项目与课堂虚拟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学校和学生又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更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是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一种实用新型的创新改革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用三结合的全新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

[2]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作者简介:谢建军(1972.8-),男,广东省广州市人,现职称:高级工程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作者单位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下一篇:谈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