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5年立业

时间:2022-07-05 03:10:57

在年届不惑的父母面前,5岁的幼子当然还需要扶持与提携,但要这样类比5周岁的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情形就截然不同了。这个位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英特尔海外研发方向最全面的研发机构已经当之无愧地“顶门立户”,成为英特尔立足本地、辐射全球的创新桥头堡。

就在一个多月前,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亚太研发掌门人梁兆柱告诉《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在此次盛会上,与软件及各平台相关的大部分创新成果都来自上海紫竹”,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中国的研发力量正成为影响全球IT进步的智库。

从边缘机构到“小联合国”

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的前身是17年前成立的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当时从总部派驻来了十几名软件工程师,主要开展总部分派的少量子项目。2000年前后,研发人员增到了近300名,只不过研发自依然很少。“机会都是自己争取和创造的。”梁兆柱认为,当时的情形与大部分国际企业的做法并无太大不同,“要想获得更多独立做事的机会,就必须一步步证明自己的价值,坚定总部的投资信心”。

2005年9月,数字家庭、数字企业、移动平台、新兴市场等多个实验室在上海先后成立,整合各种研发力量后的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成立,落户上海紫竹。“中国市场大,不仅消费能力强,诞生的一些企业也都是世界级的,IT业的生产制造中心也在中国,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我们甚至能早早看到下一季的趋势。”梁兆柱承认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根植在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接下来就看研发团队的真材实料了。

研发与研究不同,它更贴近市场,能直接感知用户的需求脉搏,再利用现有平台通过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来满足需求。在王文汉与梁兆柱前后两代负责人的领导下,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从本地需求出发,不断研发出新成果:上网本原型、云计算服务器、下一代UEFI固件、MeeGo、中国首个基于IA的高清媒体中心……大量成果快速走向市场,实现了预想――为全球市场开发,拥抱中国市场机遇。

如今,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已经拥有1200多名工程师,下设软件与服务、数字企业平台、PC客户平台、数字家庭平台、新兴市场平台以及最新成立的嵌入式与通信、超便携共7个研发团队,全面涵盖了英特尔的平台技术。对于综合性研发方向,梁兆柱一言以蔽之,“芯片从出厂到形成最终推向市场的硬件设备,中间的工作上海都会涉及到。”这种“小联合国”架构最大的价值在于,当IA应用从PC领域拓展开,产业融合趋势明显,不同团队尤其是软硬件团队之间的直接交流与协作更有利于高效与高质量的研发。

广结善缘 不负使命

研发与市场和销售也不同,它同时与产业界和学术界相联:合作伙伴拿到了英特尔芯片后,如何形成完整产品,将英特尔平台性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需要英特尔的研发力量介入。在开放式创新的大趋势下,研发机构联手学术界,既可加快研发,也可为自身及当地市场培养人才。这都是英特尔打造的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联想、方正、汉王、万利达等诸多软硬件合作伙伴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从与系统厂商共同定义产品类别、设计产品雏形到参考设计,再到与软件厂商合作进行性能调优,甚至直接面对客户,比如与百度、腾讯等企业联合探讨未来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架构,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也是英特尔“平台领导”企业的角色所决定的。

除了扶持中国本地合作伙伴成长,梁兆柱在人才培养上也同样倾力而为。“我们在中国本地培养出首位英特尔首席工程师(仅次于英特尔院士的内部技术高级职称),在这里工作的工程师都有明确的成长路径,而且在中国发展的吸引力更大。”梁兆柱说。在引进外脑方面,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5年来已为1000多名大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与大学教师合写的教材更是逐渐走出校园,被推广到软件园使用。

“亚太研发中心发展的步子很快,”梁兆柱说,“我希望总部在做出重要研发决策时都能把中国团队作为首选,这样也就证明我们这个机构成功了。”

上一篇:石墨烯:透明胶带成就的诺贝尔奖 下一篇:3D风暴 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