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祛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时间:2022-07-05 03:10:43

温中祛瘀汤配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传统方配合艾灸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温中祛瘀汤(红人参,炒白术,干姜,炮附子,炙甘草)配合艾灸(关元、中脘、天枢、三阴交)治疗本病65例。结果:总有效率:98.46%。结论:本方具有温经散寒,健睥化湿,补益元气的作用,而元气则具有祛除病邪的作用。

【关键词】 痛经/中医药疗法;痛经/针灸疗法;温中祛瘀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17-02

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oea)即功能性痛经痛经(dysmenorrhea)是指月经期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原发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疼痛是由于子宫的收缩与缺血所致,这可能是通过分泌型子宫内膜产生的前列腺素所致;所以原发性痛经几乎总是伴有排卵性周期。参与的因素包括组织通过子宫颈,狭窄的宫颈,子宫位置异常,缺少锻炼及对月经有忧虑。这常见的紊乱往往始于青春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妊娠而减少。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温中祛瘀汤配合艾灸治疗65例原发性痛经,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年龄最大者32岁,最小者16岁,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0.6年。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至昏厥,呈周期性发作;好发于青年未婿女子;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1.2 治疗方法 65例给与温中祛瘀汤:红花15g,桃仁15g,莪术10g,人参10g,炒白术15g,干姜30g,炮附子9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50min,早晚饭后15min分2次温服。同时配合艾灸关元、中脘、天枢、中极、三阴交[2]。每日1次,每次1h。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2.1.1 评分标准 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5分,腹痛明显

1分,腹痛难忍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咣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暂缓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坠胀0.5分,疼痛在1 d以内0.5分,每增加1d加0.5分。重度>14分,中度8~13.5分,轻度

2.1.2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积分恢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积分降低1/2~3/4,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1/2以下,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2.2 治疗结果 65例.治愈45例,显效18例,有效l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8.46%,随访有效和无效各1例,均由于患者不能节制寒凉饮食,导致疗效不佳。

2.3 典型病例 王某,女,27岁,2009年2月5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8年余。现病史:患者月经周期30d,经期4~6d。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月经色紫暗伴有血块。8年前因为经前贪食雪糕后出现月经时腹痛加重,每逢经前即感小腹冷痛坠胀,经行第l~2天小腹疼痛,腹痛剧烈时伴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第三天疼痛渐渐缓解。每次行经都需卧床休息,得热稍减,曾服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月经量少,经色紫暗,有血块。手足冬季易冰凉。此次痛经伴乏力,纳呆,睡眠尚可,大便稍稀,小便调。面色淡黄,唇周色暗,舌淡紫、苔白腻,脉寸、关、尺均沉弱。诊断:寒湿困脾,气虚血瘀。B超提示: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处方:红花15g,桃仁15g,莪术10g,人参10g,干姜30g,炒白术、炮附子各15g,炙甘草20g。同时配合艾灸美元、中脘、天枢、中极、三阴交。每日1次,每次1h。治疗3个月后,患者纳呆、不耐劳、手足冰凉等症状明显减轻,行经腹痛减轻30%,继续服用前方,并配合艾灸治疗3个月,患者痛经消失,月经色、量均转正常,无血块,随访3个月未复发。

3 讨 论

目前,西药治疗痛经主要针对其疼痛的症状进行镇痛治疗[3],然而其副作用较大,且远期疗效不理想。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由于“虚”与“寒”引起。寒会导致寒凝血瘀,不通则痛,而虚则会导致气血运行动力不足,不荣则痛。病变日久脏腑正常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虚、寒、瘀的进一步加重。病因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生活压力加大导致人们遇事容易生气、焦虑、郁闷,使得肝气不能条达,人体元气的生发无力。肝气郁结,日久则血行瘀滞。瘀血由于具有凝滞、不动的性质,属于“阴邪”,会耗伤元阳之气。②过度思虑伤脾。人体元气的生长、运化都依赖脾胃的正常运行,脾伤则元气生长无源。⑧饮食肥甘厚味,脾胃失运,湿邪内生,湿为阴邪,湿盛则阳微。④饮食生冷、空调、冰箱的使用导致寒邪伤人,阳气受损。《内经・灵兰秘典论篇》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而“仓廪之官”也就是现代西医所说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人体元气的来源。

临床治疗痛经一般多采用见血瘀就活血化瘀,见虚则益气补血或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除了病因的治疗,还应该考虑到人体治疗疾病的原动力的问题[4],即元气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元气除了包括物质方面,比如气血津液的盈亏、还包括人体生发、生长、运化的能力,以及祛除和攻击疾病的能力。在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饮食自然化生为元气.但在患者存在“寒”、“虚”、“瘀”的情况下,人体的元气的生发、生长随之减弱,因此,针对这种病因病机,临床上笔者采用温中祛瘀汤治疗,用大热的附子、干姜祛除寒邪,配合艾灸温通经络,并以理中汤来健脾益气温中,中土得温,经络得通,则万物化生,饮食就会化生为人体的能量元气。当元气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自我调节,去治疗疾病。许多患者在痛经得到治疗的同时,其他相应的症状如患者伴有纳呆、腹胀、手足冰冷、鼻炎、面色暗黄、面部青春痘等等,也都消失或缓解,月经通常都会排出一些血块,痛经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263~266.

[2] 浦继明,张延玲.加味少腹逐瘀汤配合点穴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J].陕西中医,2003,28(11):1482-1483.

[3] 肖西峰,谢丽.当归精油治疗痛经的机制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2):14l-143.

[4] 杨红英,刘荣奎.元气论及其应用初探[J].江苏中医,2001,22(4):56.

上一篇:安胃疡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疗效观... 下一篇: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术后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