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时间:2022-07-05 11:25:19

一期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 本院自2008年起开展一期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32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32例病例中, 男21例, 女11例, 年龄23~61岁, 主要症状为耳流脓、听力下降和(或)脓中带血, 病史都在2年以上, 术前行耳镜检查、纯音听阈测定(平均气骨导差10~45 dB)、颞骨轴位骨窗CT, 诊断为胆脂瘤型中耳炎15例, 骨疡型中耳炎17例。

1. 2手术方法全部病例施行一期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 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按常规耳显微外科行耳后切口, 进行乳突轮廓化, 开放全部气房, 磨低外耳道后壁, 显示面神经嵴及外半规管隆突、鼓室及乳突天盖、窦脑膜角, 清除鼓窦、乳突及鼓窦入口的病变组织, 听骨链缺损或有胆脂瘤包裹者取出砧骨, 剪去锤骨头, 听骨链良好者则保留, 彻底清理鼓室的胆脂瘤等病变组织, 探查耳咽管是否通畅, 有狭窄者可留置麻醉软管, 术后3周经鼻咽部取出。将取出的砧骨或乳突骨皮质小柱修剪成楔状行听骨链成型。将手术前期留置的乳突骨皮质粉置于鼓窦入口处填补骨桥缺损, 保证鼓室深度, 其余的骨粉填入窦脑膜角及乳突腔, 最大程度的缩小乳突腔, 将取好的颞肌筋膜内置修补鼓膜、覆盖骨桥与填补后的外耳道后壁相延续, 制作外耳道皮瓣, 再行耳甲腔成形, 鼓膜及颞肌筋膜移植物的外面用浸有左氧氟沙星液的明胶海绵碎块填塞、压迫, 外耳道及整个术腔填塞碘仿纱条, 间断缝合切口。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3 d, 1周后拆线, 10 d后取出外耳道碘仿纱条, 术后3个月行听力测试。

2结果

术后3个月复查, 所有病例修补鼓膜完整, 血管纹丰富, 外耳道宽敞, 无一例发生修补鼓膜坏死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行纯音听阈测定, 与术前比较有22例术后听力改善, 平均提高了15 dB, 无一例出现听力下降, 听力提高总有效率达到68.8%。有3例出现低音调耳鸣, 经治疗后减轻, 无一例出现眩晕、胆脂复发。

3讨论

百余年前, Schwartze和Eysell(1873)创建了乳突凿开手术, 开创了手术治疗中耳炎的先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显微外科的进步, 耳科医师经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在乳突根治的基础上完成鼓室成形手术, 使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取得令人嘱目的重大进步[1]。有些医务工作者主张对慢性中耳炎实行分期手术, 一期行乳突根治术, 建立一个无感染的、由正常黏膜覆盖的、含气的中耳腔, 6~12个月后行二期鼓室成形术。作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并不断的改进, 在乳突根治术的同时进行鼓室成形术, 在降低病灶复发率、缩小气骨导差距获得较好听力已取得很大成功。避免了二期手术,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

鼓室成形手术主要通过重建鼓室的变压机构, 使得赝复鼓膜及听骨链的抗阻尼效应尽可能提高, 赝复鼓膜同时还起到对蜗窗的隔音作用和改变声波相位的作用。在手术中还必须考虑到两窗的活动性, 前庭窗上的镫骨底板固定或活动能力降低以及蜗窗阻塞, 可使内耳淋巴液的振动能力及所需的减压门户作用降低甚至消失。作者发现保证咽鼓管通畅对术后含气鼓室的形成非常重要, 因此术中探查耳咽管有狭窄者需留置麻醉导管, 术后3周经鼻咽部取出麻醉导管。因基层医院条件的限制, 在赝复听骨的选择上, 尽量选择自体听骨, 考虑到自体听骨可能携带胆脂上皮细胞而适当用酒精灯进行烘烤处理, 如自体听骨受侵蚀破坏严重, 则选用自体乳突骨皮质小柱。

乳突根治术后遗留一个大小不等的根治术腔, 需定期清理腔内痂皮, 并有再度感染、流脓的可能,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 一方面作耳甲腔成形术, 以扩大术腔开口, 同时将手术前期留置的乳突骨皮质粉填入窦脑膜角及乳突腔, 最大程度的缩小乳突腔, 术后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 汪吉宝, 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63-869.

[2] 宋升桥.一期乳突开放加鼓室成形术的临床观察.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40(8):623-624.

[收稿日期:2014-04-03]

上一篇:钬激光治疗泌尿系结石60例效果分析 下一篇:腹腔血与静脉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比值在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