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无以了迷茫,精阅博览觅思想

时间:2022-07-05 10:05:47

不读无以了迷茫,精阅博览觅思想

摘 要: 作者首先由当前学生的阅读普遍被考题牵连的现状谈起,分析阅读的美感是无可替代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其次对当前高考状态下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品质提出看法。

关键词: 阅读现状 阅读之美 阅读氛围

一、中学生的阅读现状

央视年会上,崔永元指着有一堆复杂字符的大屏幕,只有一个中国字是“钱”,问陈虻看到了什么,陈虻说什么都没有看见,崔永元说:“哦,陈主任连钱字儿都不认识。”大家笑,随后又给陈虻一次机会,问他屏幕上的字认识几个,陈虻迅速回答:“钱。”全场哄笑。

试想若把大屏幕上的字符换成一篇文章,“钱”字换成“题目”,是否折射出语文阅读现状呢?有的学生首先关注的是文章后面所问的问题,于是便直奔阅读中的试题出发寻踪觅迹,迅速汲取信息、组合答案,题目答完之后,便大功告成,笔一丢了事。若一目到底发现文后没有题目,他会疑惑地问:“老师,怎么没有题目啊?”你告诉他就是纯粹的阅读不做题,他会追问:“这样的文章会考到吗?”

反之若学生放松心情阅读,对文本有了细致、丰富的解读时,一些老师就会及时提醒他:“看看题目的导向啊?根据问题到文中找出相关信息,不要胡思乱想。”语文阅读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怪圈。

因为要面对考试,在高考面前学生是输不起的,所以他们被要求大量做,似乎每天都陷入做题的大海中,心里才会感觉踏实,有成就感。似乎阅读就意味着做题,不做题自然就没有阅读的必要。一次在高二教学中,五本语文必修书学完之后,我让学生把《现代散文》书准备好备用,有一个同学下课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学现代散文啊?”我说因为里面的文章很美,很值得我们欣赏。他不满地说:“浪费那时间干嘛?还不如多复习复习必修课本、多做些练习呢。”

也许对于客观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学生做题目多了自然会有突破,可对于语文来说单纯满足于薄薄的几本课本,若干篇阅读练习题就可以说语文“成绩”很骄人,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但不排除在大量的习题见识之下,技法讲解之后,方法归类之中,语文考试“分数”有可能稍有改观,但“语文成绩”绝不是考试分数可以决定的。曾经有一名师对一高考命题专家说:“你们这几年出的现代文阅读题我做起来有些吃力。但如果我出一道现代文阅读,你可能做不出来,信不信?”命题专家不生气,说:“那是肯定的。”①我们也会间或在媒体上看到报道某知名文人做不出高考阅读题的事情,我们可以说此知名文人理解能力太差了,语言组织太糟了吗?由此可见会做高考题未必阅读能力就理想,如果语文阅读仅仅满足于完成考题,那么阅读将是功利的、苍白的、乏味的、死板的。

二、阅读之美无以言表

我们为什么读书?

胡适早在任职北大校长时就告诉学生:“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动笔,在读中感觉到乐趣,语文方成为有源之水。

虽然我们必须面对高考,但这与多读书并不矛盾,我们大可不必将高考试题想得如此可怕,有时候或许是老师太过紧张,将这种情绪传给了学生,时刻绷着一根考试的弦怎么可能将纯粹的阅读进行下去呢?如果一味地围绕试题阅读,那么阅读的层次只能停留在显性的境界,“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这个层次是最通俗的,学生可以说一望而知。如果满足于此,教师就可能无所作为了。教师应该有一种自觉,即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③涉入隐性信息的解读,其美方可渐入心境。

正如一个人的“容貌之美胜于服饰之美,端庄优雅的举止之美又胜于容貌之美,美的最好的那一部分,是既不能用图画来表达,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④。阅读之美何曾不如此?华丽辞藻的堆砌并不能掩盖内容的空虚,质朴的文章因真实也会感人,而读罢多日犹然被文中那排之不去,不呼亦来的情感、思想所缠绕,则臣服于其文之气质。

要想靠近这美,学生在阅读中不妨多问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用什么方法表达?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人物?为什么有的文章读来寡淡无味,为什么这一篇让人如此回味难舍?为什么这个观点作者阐述得如此有力、滴水不漏、令人拍案叫绝?为什么另一篇却无病、乏陈无力、隔靴搔痒?……如此一路问下来,在思考中解读,在剖析中辨别,在比较中评析,自然会较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看两头(文章开头和结尾)掐首尾(段落的首句和末句)式的应考阅读更有审美情趣。达到“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欲罢不能的境界。

比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一上来就以“噫吁嚱”三个极具感染力的叹词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奇的空间,一声长叹,余音袅袅,无尽无休,而“危乎高哉!”所要呈现的内容唯是“高”,但作者以“危”强化“高”意,不厌反复,又加上“乎”“哉”的烘染,最后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句虽以夸张的手法呈现,却让人感觉异常自然,水到渠成。每一遍吟诵都不由人不咂摸深味,似乎已置身于蜀道之上,茫茫然,忽忽然。试想,此时问:“这文后怎么没有题目啊?”情何以堪?阅读是阅读主体和文本主体之间由浅入深的同化与调节。由“像”而“意”,由“意”而“思”,逐步化被动为主动,读出文章的美,至此方可得之心,乐之乐,醉于文字的魔力之中,“三月而不知肉味”。

古往今来阅读拯救人类命运的故事更不胜枚举。阅读之美,绝非我辈之笨笔可写一、二也。

三、在考试空气中酿造阅读的氛围

愉快的阅读并不与高考的指挥棒相悖,恰恰是“读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从文本的字词句而言,在追求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偶遇不确定的字,相看两生疏,自会翻查字词典,弄清字音,在工具书的翻阅中,明晰一字一音一意。

但只依赖字典必然是不够的,只有在必要的语境之中,一个字、一个词、甚或一个句子方绽放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在阅读的语境中,学生自不必死记硬背,更何况更多的词语意思不是从工具书上可以找到答案的,或者说我们从工具书上查到的只是这个词语的科学意义,客观的、没有感彩的,但其文学意义则因为语境的变化而多姿多彩。我清楚记得学生时代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其中一段文字:“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在字典中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的意思,在此时此地却让人感觉如此俏皮、机灵、温馨、可爱,让读者不由会心一笑。那时候我方明白语言的魅力。只有深入文本的阅读中,用心领悟,才有可能窥得一斑。李清照的《声声慢》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徐釚在《词苑丛谈》中感慨:“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千百年来,众口一词的赞美,但在诗文中使用叠词的非此一家,为什么其他多湮没无闻了呢?我们在比较中把其脉搏,感其意蕴,品其滋味。此一句在内容上无论于动作、于感受、于心境、以“情”贯穿一线,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寻不回、孤单的、凄凉的、悲郁的、凄惨的、朦胧的、若断若续的、飘忽不定的精神的失落弥漫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欲罢不能,欲叹无言。

一次次的文字撞击,一册册的经典渐染,一遍遍的文海徜徉,在厚积基础上组织几道干枯的问题答案虽不至手到擒来,亦是轻而易举?

其次,阅读需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老师有时候会要求学生做摘抄,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不必要求太多的量,每天500字,学生就会感觉多了,一多就会降低阅读质量,一打开书就想着赶紧把500字抄完,先完成作业再说,至于理解、欣赏、比较、迁移等,反正在这500字中也看不出来,先搁浅。如此阅读的美感便不复存在。老师本来希望以此带动学生读书、扩大阅读面的美好想法亦如泥牛入海。

贪多不化,不妨在量上降低,每天100字如何?学生在阅读时,轻而易举就完成了,老师每天早上随意抽十个八个学生的摘抄笔记看看,并选取一二在早读课或语文课前三五分钟读读,大家共同欣赏欣赏,被选读到的同学必然感到兴奋,而这兴奋又会刺激其做好当天以至今后的阅读,其他没有被读到同学也会想象自己的摘读笔记若被全班交流时会是怎样的感觉,从而会更认真地阅读。听了其他同学摘读的来源,自己之前没有关注过的,自然会忖度,这本书其他内容是什么呢?不妨借来读读,甚或去书店买来慢慢阅读也是可能的。

这样看似100字和500字字数上相比差了太多,但潜意识中前者比后者的收获却大了许多。每天500字时,老师充其量收上来翻翻,不太会有充足的时间逐一阅读,即使略读也未必做得到。结果师生都局限于应付作业,心力两相累。

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学生在阅读摘记过程中所思所想,均会成为其随后作文的丰富资源。

再次,从阅读来源说,经典文篇自是常读常新,但眼前也有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精华,比如用于学生练习用的阅读文本,亦可撇开题目,纯粹阅读。多数被选用作为阅读理解的文本是有一定的思想性的,不同时代背景的文本风味各有差别。比如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大阅读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只是从作者《西征记》中选取的一小段而已,可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阅读其“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部作品(前三部已出版,第四部《北归记》目前还在创作之中)。不仅会对孟弗之、澹台玮、萧子蔚有更丰富的了解,而且对那个完全不同于现代的特殊年代会有更多的认识,一览中国知识分子的风貌,同时学习宗璞令人耳目一新的文风,其难得的“书卷气”、“文人气”使得其文章读来亲切可触,如揽山川,如历草木,如见其人其事,与今天流行的时下小说大有不同。于好奇处探索,于有疑处思考,若能如此展开阅读,则还怕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吗?

另外,老师上课时需时时将阅读贯穿其中,比如一学生回答问题时提及了某个人物,某个故事,老师可及时询问其是从哪里看来的,不妨将书介绍给同学,大家阅读学习。只要心中有阅读,则时刻都可实习之。

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成为做题的机器,考试的工具,不宜被考试答题的那点技法纠缠。一个理想的老师应该能够高瞻远瞩,引导学生一同旅行观光,领略世间万象和体会知识的奥妙,感悟生活的真谛,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些事实和数据。如果老师被考试分数牢牢捆住手脚,那么他眼里就只有自己,而不是学生。正如著名媒体人柴静最初走进央视,网上有观众写看了其做节目时的感受:“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陈虻告诉她:“你关心的都是你自己,你得忘掉自己。”“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⑤心里装上被采访人,装上观众才可能让自己的节目有人味。今天我们看到的柴静已经当之无愧是资深媒体人。老师若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了学生,那么最多如生产流水线一样训练出一批做做作业的机器而已,学生的分数有了,老师的名誉有了,但失去了有文化、有思想,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真正的“人”。母亲感冒发烧,自己远远地躲着害怕被传染,也就不足为奇了。

老师应该和学生一样每日探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

注释:

①吴非.前方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第一版):125.

②胡适.容忍与自由——胡适作品精选.中国书店出版,2013,4,(第一版):15.

③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第4次印刷:6.

④[英]培根.论美.培根论说文集.海南出版社,1995,6,(第一版).

⑤柴静.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第1版)第四次印刷:11页,17.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三部曲 下一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三个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