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口水库副坝下游渗水处理方案设计

时间:2022-07-05 05:07:47

龙门口水库副坝下游渗水处理方案设计

【摘要】本文对副坝下游渗水原因进行了分析,比较了混凝土防渗墙、排水减压方案,采用排水降压方案处理下游地面渗水,可为深厚复合地基处理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副坝;防渗墙;铺盖;减压沟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龙门口水库位于河北省遵化市石门镇镇北,是滦河水系淋河中下游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23km2,总库容为2970万m3。水库是以防洪、供水和灌溉为主,兼顾旅游和养殖等综合利用。水库枢纽建筑物由主坝、副坝、泄洪洞、灌溉发电洞、小辛庄灌区引水洞组成。龙门口水库始建于1976年,2005年续建达现状规模。

主坝为拱坝,副坝为均质土坝。副坝坝长为615m,坝顶高程74.5m,最大坝高为14m,坝体上游设水平铺盖,下游设减压沟。

2副坝减压沟下游地面渗水问题

副坝位于牛心山与鹞子山之间,地面高程60.0~68.0m,由于地面高程较高,坝身未曾挡水。2006年12月初,水库蓄水至高程63.6m,减压沟下游约500m处的耕地(地面高程54.0~56.0m)发现较大面积的渗水溢出,局部形成沼泽化。水库周边五道洞,南北六盘营,租户、石门二村,郭家场等村庄的民井地下水位普遍上升2.0~3.0m,坝后减压沟(沟底高程59.0m)积水0.3~0.4m。

续建工程增设了副坝坝体、坝基测压管,发生渗水时尚未施工埋设,无法观测坝体浸润线和坝基渗流情况,渗水位置距副坝下游坝脚较远,不影响水库工程的安全,但考虑渗漏对水库蓄水的影响,以及下游农田沼泽化的问题,影响耕种,关系到农民利益,也影响社会和谐,对渗水进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3下游渗水原因分析

(1)副坝基础卵石层是良好的渗漏通道

副坝坝基为双层复合结构,上层为粘性土、下层为厚砂卵石层及岩石的复合地基。一级阶地地面高程52.0~58.0m,为厚1~2m灰褐色含粘粒的粉砂土,下部为砂卵石层。砂卵石层厚3.0~5.0m,卵石含量为60%~80%,粒径3.0~20.0cm,最大约50.0cm,卵石成份以石英砂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磨圆较好。中粗砂约占30%,分布厚度一般为10.0~16.0cm,最厚处28.0cm。卵石层的渗透系数为4.93×10-3cm/s~1.29×10-2cm/s。

副坝坝基渗漏主原因是较强透水性的卵石层地下水直接向下游排渗。由于砂卵石层连通性差,当蓄水位达到63.6m高程时,地下水位高程超过59m,渗水在减压沟及沟下游高程低于59.0m耕地逸出,形成局部沼泽地。

(2)下游渗水不是通过坝前铺盖下渗

副坝上游水平铺盖为壤土及粉质粘土,厚1.0~3.0m,局部为0.5m或者4.0m,分布不均,在阶面陡坎或者沟谷处砂卵石于地表。续建工程对局部厚0.5m或陡坎、沟谷卵石等薄弱处采取开挖回填壤土措施均已做了铺盖加固处理。

铺盖长度约200m,铺盖大部分土体密实性较好,粘粒含量最小为22.4%,塑性指数最低值10.2,渗透系数最小值7.0×10-7cm/s,土体作为防渗介质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副坝铺盖地面在高程64.0m以上,发生渗漏时对应库水位为高程63.6m,库水位仅接近天然铺盖前缘,因此不是铺盖失效引发渗漏。

4渗水处理方案比选

针对副坝坝基地层结构和现状渗水情况,设计对截渗和排渗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

方案一:混凝土防渗墙截渗方案

考虑坝基砂卵石粒径较大,在副坝上游坝脚处设置混凝土防渗墙,与坝体形成整体防渗系统。防渗墙墙体厚度为0.6m,混凝土强度为C10W6。防渗墙采用板槽式搭接型,设计防渗墙顶高程63.5m,防渗墙入岩1.0m,平均墙高25m。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混凝土防渗墙长度确定为桩号0+20~0+542,长度522m,防渗墙面积约11000m2。

方案二:排水降压排渗方案

为了降低地下水位,采用降低副坝坝脚下游减压沟底高程。根据副坝下游地面高程情况,将坝后减压沟底高程比现状沟底下降4m至高程55m,减压沟上游边坡沿原减压沟上游边坡下延至沟底高程55m,在沟最低处埋设混凝土暗管,将沟内渗水引至下游石马公路边排水沟。

方案比较:方案一,主要建筑工程投资1176万元(2007年第一季度价格水平,以下同),投资高,该方案的实施不需要增加占地,可截断坝基渗流,能够彻底解决下游沼泽化问题,减少库水渗漏,年增加可利用水量350万m3;方案二,主要建筑工程投资256万元,投资较少,能解决副坝下游沼泽化问题,但比现状水库渗漏水量增加。由于沟底高程的降低,会较现状增加坝基渗漏量,按正常蓄水位67.0m计算渗漏量约为574万m3/年。两方案投资相差较大,业主自筹资金困难,为了尽快解决当年副坝下游农田耕种问题,工程实施采用方案二。

5排水降压方案实施

为解决沼泽化问题,降低减压沟底高程,渗水由减压沟通过埋设暗管引至下游。

(1)减压沟设计

续建工程中在副坝坝脚下游156m处设有减压沟,自桩号FB0+120至FB0+570,长450m,沟深1m,底宽1m,边坡1:1.5,最低处沟底高程59m。新减压沟是将现状坝后减压沟底高程下降4m至高程55m,沟底宽1m,边坡上游1:2、下游1:1.5,长度不变。首先拆除减压沟干砌石和垫层,开挖至设计高程,开挖边坡上游1:2、下游1:1.5,对减压沟进行护砌。减压沟干砌石厚30cm,其下铺设碎石垫层厚20cm,铺设砾石垫层厚20cm。在沟最低处桩号FB0+255埋设排水暗管,暗管长1124m,将渗水引至下游石马路边沟。

(2)排水暗管

在减压沟桩号FB0+255处埋设混凝土管,与渗水农田区域上游侧埋设混凝土集水花管相连接,渗水通过混凝土管排至下游石马路公路边沟内,流向下游河道。经计算副坝坝基渗漏量约为0.182m3/s,按明渠均匀流计算,纵坡1/300,得出管径为60cm,设计水深0.34m,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进口底高程55.0m,出口底高程50.54m。

(3)埋设方法

混凝土管外填开挖出来砂砾石料,上部回填壤土,为不影响农田耕种,在地表回填腐植土。排水管外两侧及管顶回填开挖土,宜采用小型轻型机具碾压,先回填管外两侧土,压实度不小于0.95,后回填管顶土,压实度宜为0.85。混凝土管采用承插式接口,接口采用沥青麻布填塞,并用水泥砂浆封堵。

(4)地下水位观测

牛心山北侧与昭西陵间开阔地带为二级阶地分布区,地面高程68.0~72.0m以东地形低洼形成单薄分水岭(正常蓄水位67.0m高程)。二级阶地表层有5.0~7.0m壤土,其下为厚约10.0m砂卵石层。续建后库水位升高,库水可能通过分水岭向库外渗漏,引起下游耕地浸没、沼泽化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发生。为了解水库蓄水后地下水位变化、基础渗流和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在牛心山北侧与昭西陵间布置3根观测管,与副坝坝基测压管、附近民井组成观测网,加强对地下水位的观测。

6结语

(1)对于复合地基,尤其是位于古河道坝基,为了防止水库蓄水位升高后,沿古河床砂卵石层产生严重渗漏,应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垂直防渗方案。采用天然铺盖水平防渗措施,无法彻底解决坝基渗透性较强的砂卵石层问题,通常在坝体下游形成沼泽化。

(2)垂直防渗方案年增加可利用水量350万m3,排水减压方案渗漏量约为574万m3/年,在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不宜采用排水减压方案。

(3)工程排水降压方案实施后,有效地解决了现状坝下游农田沼泽化问题,但随着库水位升高,坝基的渗漏量增加明显。

参考文献:

[1]SL265-200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2]顾慰慈.土石(堤)坝的设计与计算[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07.

[3]刘杰.土石坝渗流控制理论基础及工程经验教训[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01.

上一篇:简析农村安全饮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