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程度测算

时间:2022-07-05 03:17:08

汇改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程度测算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选用2005年7月-2010年8月的月度数据,根据行为均衡汇率模型,计算出了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并测算了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于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错位程度,结果显示人民币币值并没有像美国所说的那样被严重低估,低估程度最高仅为0.68。

关键词:行为均衡 人民币实际汇率 错位程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逆差等问题再次成为中美两国的热议焦点。美国一些专家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加剧,正是由于人民币币值被严重低估使中国获得了不公平的价格优势,这对于升级中美贸易冲突会带来真正的威胁。而中方认为人民币汇率不是造成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也不是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办法。人民币是否被严重低估,是否应该升值?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人民币是否需要升值提供参考。

理论模型、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目前,对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学者们采用较多的是均衡实际汇率评估方法和行为均衡汇率评估方法。鉴于有研究文献表明,行为均衡汇率评估方法更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行为均衡汇率论(BEER理论),是由Clark和MacDonald(1998)提出的,根据Clark和MacDonald的分析,长期均衡汇率主要是贸易条件、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净国外资产三个变数的函数,由于该方法包括了实际有效汇率行为的直接的经济计量分析,它试图解释在相关经济变数条件下汇率的实际行为,因而提供了较好的计算方法和解释性例子。本文采用BEER评估方法,运用汇改以来2005年7月-2010年8月的月度数据来进行分析。

(一)人民币实际汇率RER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把实际汇率定义为贸易品价格指数和非贸易品价格指数的比率。但考虑到我国具体的国情和数据的可得性,文章参照Edwards(1994)的说法,用一个参照国的批发物价指数或生产者价格指数来本国贸易品价格指数,用本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非贸易品价格指数。因此,人民币实际汇率描述为:

RER=NER*(PPIu/CPIC)

其中,NER为美元对人民币名义汇率,即采用直接标价法;PPIu为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CPIC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RER数值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反之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

(二)行为均衡汇率评估方法(BEER方法)

BEER方法通过估计一个解释实际实质汇率行为的约化型单一方程来确定均衡实质汇率水平和汇率失调程度,约化型方程的线形形式可表述为:

qt=β′Z1t+β′Z2t+Ф′Tt+εt

其中,qt为实际汇率,Z1t和Z2t分别表示对中期和长期实质汇率有影响的经济基本面变量,Tt表示是那些对短期实质汇率有影响的一时性变量,εt为随机扰动项,β′和Ф′则为公式的约化型参数。

当前均衡实质汇率定义为:qt′=β′Z1t+β′Z2t,即剔除了一些短期因素,以确保均衡实质汇率的准确性。则当前汇率错位(cmt)可表示为实质汇率qt与均衡汇率qt′之差,即:

cmt=qt-qt′=Ф′Tt+εt

由于经济基本面变量有时也会偏离其长期均衡水平,因此将为实际汇率qt与经济基本面变量的长期值q*之差定义为长期汇率错位,即:

pmt=qt-q*=qt-(β′Z*1t+β′Z*2t)

本文根据理论模型所建议的变量,借鉴一些学者的研究,在考虑了数据的可得性和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选取了以下经济变量:

1.贸易条件(TOT):一般被定义为一国出口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品价格指数的比值。由于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数据的难以获得,因此选用出口与进口比值来代替,即TOT=EX/IM。

2.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价格比(TNT):该指标是抓住非贸易品与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增长差异从而体现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本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代替非贸易品价格,用工业出厂品价格指数来代替贸易品价格。即TNT=CPIc/PPIc。

3.净国外资产占GDP比重(NFA):本文把净国外资产表述为国外资产(FA)减去国外负债(FL)的资产净值,它是决定汇率水平的重要指标。鉴于月度数据中没有GDP这一变量,用我国商品零售额(CR)来表示GDP,即NFA=(FA-FL)/CR。

4.贸易政策(OPEN):由于很难找到一个变量能够全面、有效地模拟贸易政策的影响。文章参照其他文献的做法,用贸易总额(EX+IM)与GDP的比率来描述。同样,用我国商品零售额(CR)来表示GDP,即OPEN=(EX+IM)/CR。

5.广义货币变动率(M2):广义货币是否增长也是影响均衡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广义货币变动率等于当年广义货币余额减去上一年广义货币余额之差除以GDP,即M2=(M2t- M2(t-1))/CR。

NEER月度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PPIu来源于美国劳工部;CPIc和PPIc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EX和IM来自中国海关;CR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FA 、FL 和M2数据都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及汇率错位测算

(一)ADF单位根检验

为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变量作对数处理,分别以LnRER、LnTOT、LnTNT、LnOPEN、LnNFA、Ln M2表示。通过Eviews软件对研究变量及其差分序列首先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表略)。由结果可知,LnRER、LnTOT、LnTNT、LnOPEN、LnNFA、Ln M2时间序列的ADF值都大于1%临界值,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即原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都小于1%临界值,说明在1%显著水平上都通过了ADF单位根检验,各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分析

接下来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协整检验结果表明,LnRER、LnTOT、LnTNT、LnOPEN、LnNFA、Ln M2之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表2所示。

因此,根据本文表2的数据,协整方程可写为:

LNRER=0.366416LNTOT-1.051078

LNTNT+0.100239LNOPEN-0.369834

LNNFA+0.149894LMM2+2.969977

表2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标准差。此处人民币实际汇率是用直接标价表示的,该数值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反之则升值。我们可以看出,在此处贸易条件(TOT)与实际汇率成正向关系,这说明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它所产生的收入效应。非贸易品与贸易品价格比(TNT)系数估计值最大,每增长1%将引起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5%,这表明B―S效应在我国成立,非贸易品与贸易品价格比增加,即非贸易品相对贸易品生产率提高会推动人民币升值。贸易政策即对外开放度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具有正向关系,即对外开放度提高,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净国外资产占GDP比重(NFA)每增加1%,人民币升值0.37%。广义货币供给量(M2)增加1%,将引起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0.15%,即引起人民币贬值0.15%。

(三)H-P滤波分析

最后,需要确认基本经济要素本身是否均衡,因此需用H-P滤波法来计算序列的长期均衡值。通过H-P滤波方法,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平滑,以提取长期趋势成份。然后将这些变量的长期趋势值代入协整方程,得到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BEER。根据汇率错位公式:MIS=(RER-BEER)/BEER可以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长期错位情况。图1给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RER)和当前均衡实质汇率(BEER)的时序图,图2为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程度。

由于人民币实际汇率为直接标价法,因此错位符号为正时,即人民币实际汇率大于均衡实质汇率,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被高估,人民币币值被低估;错位符号为负时,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被低估,人民币币值被高估。从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程度来看,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这期间,除去2007年1月和2月以外,人民币实际汇率出现被高估的情况,高估程度并不严重,最高为0.28。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虽然自汇改以来,美元对人民币名义汇率下降,但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不断上升,较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得更快,所以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从而使得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人民币实际汇率表现出被高估的现象。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正是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的时间,全球经济正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人民币依然在升值,但由于美国经济走软,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相对于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所下降,表现出人民币实际汇率被低估,低估最高程度为0.68。2010年1至4月,美国经济开始恢复,生产者价格指数从2009年12月的177.8上升到了2010年4月的179.8,人民币实际汇率被高估。可见,人民币币值并没有像美国所说的那样被严重低估,美国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我国汇率升值,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因此人民币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制度,才是真正的汇改方向。

参考文献:

1.Edwards, S., Real Exchange Rates, Devaluation, and Adjustment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

2.Harris R G. The new economy and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R].CIES Discussion Papers

3.王维国,黄万阳.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

4.张纯威.人民币名义汇率超稳定研究[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5.殷剑锋.汇率制度与跨国资本流动管理的配合-开放经济爆发金融危机的宏观制度背景[J].经济研究,1999

作者简介:

李阿惠,女,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何娣,女,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国际贸易。

杨琳,女,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上一篇:我国信贷规模与货币供给关系实证分析 下一篇:服务忠诚的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