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气汤与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7-05 02:17:42

[摘要] 目的 比较疏肝理气汤与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科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服用疏肝理气方剂,西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吗叮啉。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胃泌素水平、血液动力学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泌素水平治疗前无差异,两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胃泌素水平增加,但中药组治疗后的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流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治疗后各项血流变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西药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值无明显变化。中药组治疗后的血流变值均较西药组下降。 结论 疏肝理气汤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是从整体角度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使其病情明显改善,是一种辨证施治的方法,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 疏肝理气汤;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泌素;全血黏度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077-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反复上腹疼痛或不适,具体表现为早饱、嗳气、腹胀、恶心、呕吐等,其病因尚不清楚,但很多学者认为其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大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及病史[1]。以往有很多报道均称在治疗此病时加入抗抑郁药物会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2],这也提示了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肠道神经系统的疾病。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满意方案;中医认为是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采用疏肝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66例,诊断标准按照《功能性胃肠障碍新诊断标准》进行诊断[3],排除患有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胰腺炎、胃癌、胆道疾病等器质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同时排除患有心、肝、肾、内分泌系统慢性疾病史的患者。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各33例,另选择同期33例到我院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中药组:要求入选患者以往未服用过任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有服药史者要求停药2周后方可进入实验。此组患者统一服用我院中药房熬制的中药煎剂疏肝理气汤,具体配方为厚朴15 g、枳壳15 g、砂仁6 g(后下)、木香12 g,紫苏12 g、大黄6 g。煎熬40 min,每日服用2次。疗程4周。

西药组患者治疗期间要少食多餐,加用维生素类药物及谷维素,胃痛明显者可适量应用高舒达。进食较少的患者可适当补液治疗。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吗丁啉,剂量为10 mg/次,日3次口服,于餐前半小时服用。疗程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胃泌素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屈服应力、卡松黏度)。胃泌素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需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锥板式黏度计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变化情况

见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胃泌素水平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胃泌素水平增加,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中药组治疗后的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组对胃泌素的影响更显著。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变化情况(x±s,pg/mL)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见表2。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流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治疗后各项血流变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西药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值无明显变化。中药组治疗后的血流变值均较西药组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x±s,n = 33)

注:同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西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的是一组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或不适(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等)。需排除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也就是被认为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胃肠道功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日常生活因素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二是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刺激性食物(咖啡、浓茶、甜食、油腻、生冷等)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空腹、频繁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或暴食暴饮等);三是环境温度的影响[4]。

胃泌素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它的功能包括促进胃肠道各种激素及黏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各种括约肌正常收缩及舒张。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西医的原则是调整饮食、抑制胃酸、促进胃动力、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精神心理治疗等。在中医上,功能性消化不良应归于“胃脘痛”、“痞证”、“嘈杂”、“反胃”范畴,而胃与肝的关系又十分密切,中医认为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基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中医以此入手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治疗的原则在于疏肝理气,消除“气滞”,也就是使人体的内环境重新处于稳态,运用行气活血的药物改善因气滞引起的血瘀。由厚朴、枳壳、砂仁、木香、紫苏、大黄、郁金、玄胡、党参、麦芽等组成的疏肝理气汤,其功能包括芳香健胃、行气消胀、疏肝理气、开胃宽肠,能明显改善患者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良状况[5,6]。本方剂各种药物的具体功能在于,厚朴能行气消积、燥湿平喘;枳壳行气宽中除胀、化痰清肺;木香疏理肝气、调中开胃;砂仁化湿温中、醒脾开胃;紫苏理气宽胸、和胃止呕;麦芽疏肝解郁、消食健脾。整个方剂寒温并用,润燥相济,能使患者的肝气得以疏解,气血逐渐通畅,胃气日渐顺畅,因此治疗效果满意[7,8]。而西医只是单纯的强调促进胃动力,未考虑整体的机体调节,对血液瘀滞的改善效果有限,故治疗效果有限。本文的结果也显示,两组患者的胃泌素水平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均比治疗前增加,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中药组治疗后的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中药组对胃泌素的影响更显著。

另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均较正常人升高,这也是导致患者神经、肌肉、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9]。本文的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流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治疗后各项血流变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西药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值无明显变化。中药组治疗后的血流变值均较西药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进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疏肝理气汤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是从整体角度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使其病情明显改善,是一种辨证施治的方法,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兰光霞,壬治芳. 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J]. 齐鲁护理朵志,2003,9(3):233-235.

[2] 黄纯炽,李种,乇春琳,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初步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4):346-348.

[3] 覃江. 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04,10(1):59-60.

[4] 何美容,宋于刚,何春容. 胃肠激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J]. 医学杂志,2003,28(10):924-925.

[5] 王玲,周吕. 胃动素和胃泌素引起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收缩的信号转导通路[J]. 生理学报,2000,52(4):272-275.

[6] 刘松林,梅国强,赵映前. 疏肝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血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4):198-200.

[7] 武志娟,张志敏,张大鹏. 疏肝理气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 光明中医,2012,27(2):280-282.

[8] 邓达荣. 从肝郁脾虚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J]. 现代医院,2008,8(4):81-82.

[9] 金国栋. 半夏泻心汤合并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4):2167-2168.

(收稿日期:2012-05-21)

上一篇:双金属配油套与主轴的配合间隙受温差影响的变... 下一篇:浅谈登封矿区瓦斯治理现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