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梦想,还是通向深渊

时间:2022-07-05 02:07:55

通向梦想,还是通向深渊

一、“重教养、轻学养”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们不停地跑,争取领先,但是总有一刻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这条路是通向梦想还是通向深渊”。肖川博士的这段话总是在我陶醉于所谓教学成绩的时候冒出来,迫使我去反思,以使自己的教学问心无愧。

毋庸讳言,目前高中历史教育的确存在很多症结,当然我们可以说这和整个教育体制有关,和高考指挥棒有关……但我认为,目前历史素质教育最大的障碍在于教师的个人教养和学养不能与历史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在于历史教育的功利化、唯分数化追求倾向与历史教育“培养具有独立意志、自由思想、仁爱之心的现代公民”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养和学养水平的提高,而教师素养提高的关键则在于从“高考辅导员”的身份中游离出来,回归知识分子的本色——“不跪着教书”。

二、构建大文科知识背景

教师的学养和教养对其教学效果均有显著影响,原本无所谓哪个更重要,但目前多数教师更注重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史学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精修。虽然新鲜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实际教学效果的提升却如蜗牛漫步。从这个角度来讲,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学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是历史教师,但仅仅把自己当做“教历史的老师”,无异于堵塞了这门学科的发展道路——即使从高考角度来讲,大文科也已经是方向。所以,广泛涉猎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是提高自身学养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高考文学素材进史料屡见不鲜。我们完全可以对文学作品实行“拿来主义”,从而丰富我们的历史教学。例如,在讲授《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课时,我引用了如下材料:

在《九三年》中,雨果对革命的同情和对革命暴力的怀疑,矛盾地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他肯定革命是正义的事业,承认流血斗争;另一方面,他却又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把仁慈、善良等原则与革命暴力相对立,主张在革命和人道原则发生矛盾时,宁可牺牲革命利益。——《九三年》序言

上述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革命的两面性——建设与破坏,我鼓励学生对雨果的观点进行讨论,以期弥补历史宏大叙事而忽略革命中个体苦难的不足。在上述材料的引导下,部分同学还在课下阅读了雨果的《九三年》,增进了对个体苦难和历史演进辩证关系的认知。

历史不足,文学来补。大文科式的阅读模式对历史教学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讲授《辛亥革命》一课中关于黄花岗起义的内容时,我以该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林觉民在起义前写给父亲、妻子的两封书信,来拉近学生和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

材料一:“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秉父书》

材料二:“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与妻书》

也许,细节总是最动人的。文学作品帮助我们构建了历史情境,在这个历史情境中,林觉民以天下为念、为救国而敢于牺牲的精神凸显出来,同学们也可以体会到林觉民因家国矛盾而产生的痛苦和纠结。师生一起“神”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之时,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任务已经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

三、站着教书——成为具有独立意志、自由思想、仁爱之心的老师

教育家吴非先生著有《不跪着教书》,读来感慨万千——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他的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教师沦为麻木和冷漠群体中的一员,这对整个社会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一个站着的灵魂,自然会引起他人的注视和尊重,吸引他人走过来,和你一起呼吸;一个跪着的灵魂,无论怎样包装,都不可能真正吸引他人。在我疲惫时,在我想放弃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时,魏勇老师的话总会响在我耳旁。优秀历史教师的责任绝不只是传播知识和真理,也不只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更(下转 33页)(上接 37页)重要的是有勇气把历史的真相告诉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思维。一言以蔽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考试的奴仆,成为独立思考的主人、而非思想的容器,做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要实现上述目标,历史教师首先应当具有独立意志、自由精神和仁爱之心,这也是我们学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一千多年前对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学养和教养,担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份历史责任,才可以在心灵面对先贤的时候说,我们在用行动向你们致敬!

上一篇: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工作 下一篇:再论教学目标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