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事调解制度

时间:2022-07-05 01:25:47

浅议民事调解制度

摘要: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形式,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地位,法院经调解制定的调解书同样具有强制执行力。法院在调解过程中必须尊重自愿原则,不能为了调解而调解,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解决方式处理案件,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应当意识到调解和判决一样重要,绝不能因为调解的优先地位而出现久而不判的现象。当然,也不能盲目追求“零判决”,不顾现实情况,一味只做调解,为调而调,把调解作为处理案件的唯一方式。

关键词:民事调解自愿调解现状缺陷完善制度

所谓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主持并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协商解决纠纷的制度。它不是对抗性的,也不是权威压制型或者违背法律意识的“和稀泥”式的,而应当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型的,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应当是现代调解制度的核心理念。《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民事诉讼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做好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对于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社会交易的正常流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诉讼调解具有很多其他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和长处。1、调解让诉讼更加“人性化”。诉讼调解注重的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强调当事人是自愿积极参加,通过当事人自愿协商而不是法官强迫和依法裁判来解决纠纷,整个调解过程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做到当事人双方自愿平等协商,法官不会过分参与,最后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因此,当事人对于整个过程都非常清楚,对于自己协商得到的结果也容易接受。2、诉讼调解也更适合诉讼效益的要求。调解具有简便,高效,经济的特点,调解方式灵活,耗费资源较少,能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也能节约司法资源,符合现今节约资源的社会趋势,达到利用最少成本解决问题的效果。3、诉讼调解可以有效降低诉讼的对抗性。调解注重的是当事人之间的友好平等协商和相互妥协,促进当事人之间互谅互让,双方在法官的主持之下,平等公平的提出自己的意愿及解决方案,不具有法庭上的强烈对抗性,调解降低和弱化了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性,有利于诉讼的和谐解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正因为诉讼调解拥有着如此多其他诉讼解决方式所没有的优点,所以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当事人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这是我国首次明确调解相对于判决的优先地位,也充分表明调解工作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地位。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形式,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的地位,法院经调解制定的调解书同样具有强制执行力。

尽管调解制度是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但不能盲目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以达到调解的顺利进行以及真正的纠纷解决效果。

1、自愿原则。最新《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自愿平等原则,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当事人自愿原则应当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自愿和实体意义上的自愿。前者是指当事人主动向人民法院申请用调解方式解决他们的纠纷,或者同意人民法院为他们做调解工作解决纠纷。后者是指当事人双方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自愿平等协商的结果。

2、合法原则。最新《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调解合法原则包括程序合法与实体合法两个方面:一是指人民法院调解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二是调解达成的协议内容合法,即调解协议符合法律和政策,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等,要求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3、事实清楚,分清是非原则。最新《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案件事实清楚,才能分清是非曲直,明确当事人各自的责任,才能有理、有据地说服教育当事人,才能使法院正确合理的主持会议,才能结合事实案情,正确贯彻执行政策法律,保证办案质量。

4、保密原则。保密是诉讼调解应当遵从的重要原则之一。调解成功的基本前提是要消除当事人的一切后顾之忧,给当事人创造一个和谐可信赖的环境。调解当事人主要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争议,往往涉及各自各方面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即使构不成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一些情况,当事人通常也不愿意对外公开。只有在能够保证当事人权益的基础之上,当事人才会主动自愿参与调解,才能够保证调解的顺利进行,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诉讼。

5、调解不成,及时判决原则。最新《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并不是所有调解都能够成功的,当法院主持的调解没有达成合意的情况之下,法院应当及时判决,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做到运用恰当的解决方式处理案件,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应当意识到调解和判决一样重要,绝不能因为调解的优先地位而出现久而不判的现象。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就确立了“调解为主”的方针。新中国成立后,调解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受到高度重视。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民事审判工作方针;1964年这一方针被发展为十字方针,即“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调解成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政策导向,但在该政策的指导下,一些法院片面追求调解率,产生了大量的强迫调解。因此,我国在1979年起草《民事诉讼法(试行)》时,对“调解为主”这项原则进行了修改,将“调解为主”改为“着重调解”。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要求法院立足于调解处理民事案件,但它仍然保持着调解为主、调解优先的基调,实践中仍有大量为盲目追求调解率而产生的强迫调解。1991年我国开始修订《民事诉讼法(试行)》,其中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理论界将其称为自愿合法调解原则。将调解规定在总则部分,避免了审判人员将调解误认为开庭前的必经程序。自愿合法调解原则突出了自愿调解,从而使调解原则更加符合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本质。自1991年以来,审判实践中以调解方式结案始终是我国民事诉讼中审理案件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以及对法治的相对忽视,法院调解制度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具有强烈的职权主义特点。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调解制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调解制度本身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如有的法院提出“强化审判,弱化调解”的改革思路,片面强调快审快结和当庭宣判率,重判轻调的倾向已经显露。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民事权益之争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以调解的方式妥善处理各类纠纷案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判决结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在法院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我们仍应提倡多做调解工作,同时,注重对调解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尽管民事调解有着众多优势,也符合现今追求的效益机制,近几年也在调解机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行的诉讼调解制度也存在以下缺陷:

上一篇:浅析佛道思想及儒家理学对两宋花鸟画创作观的... 下一篇:论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