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震动我心的日日夜夜

时间:2022-07-05 01:22:04

每周一的下午是齐鲁晚报雷打不动的主任例会时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齐鲁晚报主任例会正在进行,会议刚结束,便传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编委会紧急做出决定,派精干记者赴灾区采访……

在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体齐鲁晚报人心系灾区,迅速行动,全力担当,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组织援助,创造了齐鲁晚报乃至山东新闻史上的一个个“第一”。

目前,灾区已开始有序地重建,大震突来的危情阶段已经过去。但那段日子,我们永生难忘。

第一时间到灾区,第一时间到震中

航空公司取消航班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对于整天飞来飞去的记者来讲更是如此,但没有哪一次取消航班能像这次一样让齐鲁晚报的4名记者周青先、张贵君、高红日、黄鸣感到沮丧――由于汶川大地震,所有通往成都的航班全部停飞。他们决定:先飞到重庆然后再到成都。13日上午,转道重庆的4名记者终于踏上了灾区的土地。

震后,通往震中汶川的陆路交通全部中断,为了在第一时间赶到震中,为读者提供最新的信息,齐鲁晚报的记者分两路向汶川进发,南路是张贵君和后来到达灾区的彭东,从都江堰向映秀赶;北路是周青先、高红日,从都江堰绕道马尔康到汶川。南路记者乘车从都江堰赶到阿坝后,道路严重堵塞,他们只好步行前进。沿途许多地方山体滑坡,巨石挡道,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沿着路边前行,最终两人徒步20公里进入映秀。采访完毕,又徒步20公里返回阿坝,鞋里又是泥又是水,两个人累得几乎瘫倒。北线记者从16日下午离开都江堰,绕道马尔康,18日晚抵达汶川。从成都到汶川只有80公里,平时开车1个小时就可到达,但记者跟随救援队却走了两天两夜,行程800多公里,翻越了两座海拔4200米的高山。

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里解决,没有帐篷就露宿街头,前线记者生活上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比起传稿的不便,这便不值一提了。地震后,重灾区通讯中断,其他地方信号也不稳定,记者带去的无线上网卡基本派不上用场,每天采访完毕,记者都要返回成都写稿传稿,无线上网不行,他们就一家一家地找网吧,最后实在不行,前线记者就用固定电话口述,编辑部的同志一面接电话一面打字记录稿件。从北路进入汶川的记者周青先到达县城后,提着笔记本电脑满大街转,遇到信号强的地方就赶紧坐下来往编辑部传稿件和图片。

前线的记者总被一种精神激励着,他们不仅是新闻的报道者,还是灾区的志愿者,是山东救援队的一员,他们帮着搬运救灾物资,扒废墟、救伤员。记者张贵君从都江堰亲自将已经24个小时没有进食的一家人带出灾区。

地震发生时,正在四川新婚旅游的记者韩镇正、刚完成珠峰圣火传递3名记者也直接马不停蹄地奔向了灾区。地震成了报纸的中心,“救援队随队记者”也成了最让人羡慕的岗位,一批批记者赶赴灾区穿上了最酷的迷彩服。5月23日,齐鲁晚报副总编辑胡忠华赶赴灾区,坐阵前线指挥抗灾报道。

第一次出号外,第一次内文字号比报头大

“大事看晚报”是齐鲁晚报的追求,同时也是报纸影响力的写照。作为一张成熟的报纸,正如它经历的所有大事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齐鲁晚报的应急反应机制迅速启动,并高效有序地开始运转。震后第一天,齐鲁晚报便推出了8个版的“关注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随着灾情的演进、记者稿件的增加和全社会的迅速行动,抗震救灾报道也直线升级,每天拿出30多块版集中处理。根据胡总书记、温总理“救人是第一位”的指示,齐鲁晚报在初期的报道中,突出了“生命第一”的含义,5月15日、16日、17日的封面分别以“生死不离”、“生死时速”、“生机不灭”为主题。自5月18日起,所有报道均统一在“震动我心――抗震救灾纪实”这一主题之下,并延续至今。

最值得称道的是5月19日~21日全国哀悼日这三天的报纸。这三天的报纸尤其是后两天全部是救灾和哀悼的内容,全方位地展示了全国人民、山东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行动和国旗半垂举世同悲的场景。这3天的报纸封面均以黑色为基调,每天都是6个字的主题,5月19日――《汶川伤 国之殇》,5月20日――《逝者安 生者强》,5月21日――《同风雨 共担当》,6个字每个都是5cm×5cm,这是齐鲁晚报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号;而这时齐鲁晚报的报头每个字不到1.5cm×1.8cm,而且破天荒地放在报纸的下部。封面简洁刚劲,纯静肃穆,大气磅礴,堪称经典之作。在中央电视台展播的全国主要报纸哀悼日封面中,齐鲁晚报19日的封面被多次播出。

5月22日,经过几天紧张的筹备,齐鲁晚报历史上的第一张号外――《震动我心》抗震救灾“爱心特刊”隆重推出,以“定格历史,见证爱心”为宗旨的这份号外共160个版,分为“力量”、“崩陷”、“夺秒”、“聚力”、“义举”、“至情”、“奇迹”、“英雄”、“大爱”几个部分,真实地记录了这场举世震惊的自然灾害和全国人民惊天动地的抗灾壮举,同时号外还免费为奉献爱心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刊登公益广告和爱心榜。号外刊出当天,齐鲁晚报版数达到348个之多,主要是报道抗震救灾,这在齐鲁晚报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的报纸中也鲜有所闻。

5月13日~5月30日的18天中,齐鲁晚报共刊发抗震救灾版面1200余个,刊发稿件近万篇。

第一次活动如此密集,第一次活动规模如此巨大

齐鲁晚报每年开展的活动有70多个,其中不乏像“利群阳光”助学、“爱心手术室”等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但像围绕抗震救灾这一主题开展了这么多有影响的活动,其密集程度之高、活动影响之大,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作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齐鲁晚报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就与山东省慈善总会联合发出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向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倡议发出后,齐鲁大地反响强烈,到慈善总会、报社捐款的人每天络绎不绝,更有许多家庭要求领养灾区的孤儿。齐鲁晚报开通了4部热线电话,但经常是爱心拥堵,许多捐款电话根本打不进来。

为了给更多的单位、个人提供一个爱心表达的渠道,5月16日晚,齐鲁晚报发起的“抗震义演・金海岸专场”在济南顺风大舞台拉开帷幕,当场募捐7万多元,演出连续3天,所得善款全部通过慈善总会捐献灾区。原定于19日举办的“鲁川血脉情”大型赈灾义演,因全国哀悼日而推迟至22日,由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省委领导决定将其“提格扩容”,由省委宣传部、大众报业集团等13家单位主办,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等承办,5月23日,“鲁川血脉情・帮灾区人民建个家――山东省宣传文化系统大型赈灾义演募捐活动”在山东电视台演播大厅举办,活动共募集各类款项4.188826亿元。5月17日,齐鲁晚报与山东省文联主办了山东书画家大型赈灾笔会,50多位名家现场挥毫创作各类作品230幅。23日,这些凝聚着书画名家爱心的作品在山东新闻大厦进行义拍,所得款项及书画价值共计百万余元通过省慈善总会全部捐献灾区。

齐鲁晚报推出百版“爱心号外”的消息一经,立即在齐鲁大地掀起一股认购潮。齐鲁晚报召募号外义卖志愿者,不到一天就有1400多人报名,很多志愿者通过各种关系要求增设义卖点。5月22日,78万份“爱心号外”一面世,便引起了抢购风潮,提前认购的、街头零购的都在销售点排起了长队。国足队员韩鹏、矫在泉城广场的义卖把活动推向高潮。

5月21日下午,由齐鲁晚报主办的“震动我心――抗震救灾爱心捐款接收仪式”在山东新闻大厦举行,这是晚报组织的第二次捐款接收仪式。原定有80多家企业参加,没想到竟来了近千人,大家将会场围得水泄不通,许多人只能站到回廊上。4个多小时,现场捐款8329749.01元。

此外,齐鲁晚报还独自或与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开展了“爱心济南情系汶川”社区募捐活动,“情系灾区孤儿凝聚八方关爱”活动,“爱心图书文具送灾区”活动,“与灾区儿童一起过六一”活动,为灾区民工寻亲活动,系黄丝带为灾区祈福等活动。

一系列的活动在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广泛的爱心发动,共为灾区募捐3200多万元,其中通过齐鲁晚报直接募捐的达1600余万元。活动密度之高,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每个活动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每个活动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激动人心的不眠之夜。

多次追加捐款,爱心帮助同行,也都是第一次

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齐鲁晚报人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爱心,在组织报道、开展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向灾区捐款,第一次捐款11万,后又追加捐款20余万。国家确定山东省对口支援绵阳后,齐鲁晚报人迅速行动,不仅以“特殊党费”的形式向绵阳日报捐款10万元,还派出精干记者到绵阳日报帮助工作。

其实齐鲁晚报付出的远远不止这些,每一个活动都有很高的成本支付,这些都是自掏腰包,仅就“爱心号外”来讲,160个彩版,印刷成本就达4元钱,78万份就是312万元;160个版中免费广告达60个版,这60个彩版的广告如果按正常的商业广告计算,最少也得600万元。

有努力就有回报,齐鲁晚报抗震救灾的报道和活动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5月24日,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在与从灾区返回的第一批记者座谈时,对齐鲁晚报抗震救灾报道给予充分肯定。

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总编辑郝克远这样评价齐鲁晚报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突破与创新:这是晚报员工优秀能力、优良作风的体现,是晚报人坚强战斗力、巨大凝聚力的体现,是晚报领导班子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的体现;是晚报长期追求“办主流大报,树百年品牌”的结果,是晚报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进行文化建设的结果。

(作者为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副总编辑)

上一篇:媒介伤害儿童十宗罪 下一篇:真正体现冒险价值的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