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环境优化研究

时间:2022-07-05 01:10:41

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环境优化研究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的建设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形成本地区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民族地区存在家庭教育偏差、家长对孩子关注少、对孩子溺爱、教育方法不当、自身素质不高、自身行为不当等问题。为此,在思想品德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树立榜样,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格,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避免功利教育,增强家庭责任感。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35-03

湘西自治州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境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全州总人口287.55万,少数民族人口226.33万,占总人口的78.7%,该地区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保持着本民族自身的风俗习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湘西自治州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环境优化途径的研究,有利于本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良好养成,促进本民族地区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本地区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本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受到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偏差

湘西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地理环境恶劣,与外界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条件落后,这种情况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2011年末全州总人口287.55万,常住人口256.25万,这31万的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的人为外出的农民工,导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孩子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隔代监护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监护人只是负责把儿女们寄回的钱给孩子们,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特别是有关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就关注得更少了。有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过分的宠爱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十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他们在孩子犯错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制止,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误入歧途,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父母忙于农活或经营小买卖,无暇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湘西地区还有一部分父母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或有一人外出打工的家庭,这部分家庭多是从事小买卖的商业经营活动或忙于农活。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们只是较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只是停留在不偷盗、不打架的层次上,而对于孩子是否自尊自信、是否乐观向上,是否尊师重道,是否诚实守信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了解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而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寄托于学校。有的家长平时忙于挣钱养家,对于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等到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责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却不知这样的结果与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2011年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 674元,增长15.8%。其中,工资性收入1 454元,增长27.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 809元,增长10.9%;财产性收入37元,增长28.2%;转移性收入373元,增长0.6%。现在的未成年人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什么事都顺着孩子的要求。即便是有的家庭有两个孩子,父母对他们也是十分地疼爱,有的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父母关心儿女是他们自身的强烈愿望,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但这种疼爱只会让孩子们在成长中遭遇更多的不快乐,不利于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四)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动辄打骂,他们普遍认为受过教训之后,孩子们就会改正错误,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发展,而且他们始终都坚信,孩子是自己的骨肉自己怎么打、怎么骂都可以,殊不知这种教育方法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预期效果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功利的思想。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教育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要挣很多的钱或是努力读书将来去做官,而不太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这导致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就不一定懂得要与人为善。最后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性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他们像榜样学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听话,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忽略了孩子自身成长的实际情况和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五)父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据2011年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州小学入学率98.7%,小学升学率为90.3%。初中年升学率为65.3%。这说明在湘西州地区还有近35%的初中生没有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他们中有些人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另一些人是由于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有待改变。本地区农村家长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既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同时又受到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认为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可以去外地打工挣钱。这种决定在短期内可以解决家庭一时的经济困难,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孩子自身和家庭的长久发展,这种观念不改变会导致恶性循环,对于整个湘西州的长期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六)父母自身行为不端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父母自身的不良行为主要指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存在着不诚实的现象,这些现象在男性家长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家长的这些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随时随地地模仿父母的行为[1] 。 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12~16岁孩子烫染着黄头发,打着耳洞,他们抽烟和喝酒,打电子游戏,整天和女生混在一起,有不少人甚至在网吧沾染上。他们还会在生活中拉帮结派,成天无所事事,敲诈勒索,打架斗殴。这些情况的出现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着莫大的关系。家长自身做出了不好的行为却经常教育孩子不能那样做,这是不正确的。另外,在农村地区有的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2]。 父母之间往往由于一些小事就开始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会变得很压抑,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我们知道,在教育学中,对孩子的教育身教往往比言传要好得多。

二、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环境优化

所谓思想品德教育环境的优化,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自觉手段,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对于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家长在教育孩子中要发挥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教育中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时常树立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不能在孩子面前撒谎,不能按照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范围条件下培养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同时,也可以树立自己在家庭的威信,这样孩子才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接受家长的教育,为以后的家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家长对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面临的困难。现在许多的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都十分溺爱,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满足,尤其是独生孩子,他们从小就是家里或者整个大家庭的王子或公主,他们做事从来不顾别人感受,他们不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想问题办事情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顾自己的所得所需,认为父母对他百依百顺是理所当然,这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家长不能一味顺从他们,必须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掌握独自处理困难的能力。他们才能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敢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

(三)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外出打工的家长要给家里多打电话,多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不应仅仅依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而去评判一个孩子,要鼓励他们学会坚强,独立自主,勤奋刻苦,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多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注意观察他们身边的朋友、同学的情况,并及时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或给出相应的建议。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要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不要总是以长辈的心态去压制孩子,在得到孩子认可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声,从而掌握和孩子的交流技巧。

(四)家长要改进教育方法,不能用功利思想教育孩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我们问及中学生他们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说想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中学生哪里知道在一千个想创业的人里面,只有一个能成功。在一千个成功创业的人里面,只有一家公司能上市。在一千家上市公司里面,能做到微软那样的,恐怕还不到一家。比尔盖茨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他当初的理想并不是要挣很多钱,他的理想是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一台自己的电脑,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他做到了,于是他也取得了成功。当学生家长被问及到为什么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后要做官,他们说孩子做官了以后,就能改变生活现状,就能从中获利,就能生活的幸福。很少有父母教育孩子要学会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当我们为别人提供便利的时候,我们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取得一定的成功,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如此。

(五)父母教育孩子必须拥有很强的责任感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家庭、国家、社会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农村地区的家长普遍有一个观念,把孩子送到学校了,孩子的学习、思想情况就是学校的事了,学校应该负主要责任。特别是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很少向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父母则表示,我们也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我们没有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怎样管好孩子。这都是推卸家庭教育责任的表现。其实他们只要真心实意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多想办法、多找方法,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很好。父母必须承担未成年孩子受教育的责任,不仅包括孩子的教育支出,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深入到孩子的教育队伍中。

三、结语

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未成年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是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湘西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关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正确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于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环境优化方法的阐述,主要是希望能够给家长一些实用的方法,使得他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能够更加的顺利,取得更显著的成果,为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1,(1).

[2] 李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笔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8).

[3] 吴永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21).

[4] 陈玉梅.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8).

[5] 熊孝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6).

[6] 祁炳杰,孟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精神文明导刊,2008,(7).

[7] 张正芳,胡蓉,刘慧.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8,(11).

[8] 颜学建.浅谈加强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湘潮:理论版,2007,(3).

[9] 郑永廷.论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开发[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0]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7.

上一篇:霍邱县王截流排灌站前池反滤损坏后的处理 下一篇:略析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