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应用化工专业项目化课改探析

时间:2022-07-05 12:17:07

职业院校应用化工专业项目化课改探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应用化工专业项目化课改的探析,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反思,对项目化课改进行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职业院校;应用化工专业;项目化课改

目前,中职和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虽然问题各种各样、纷繁复杂,但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定位没有找好,对职业教育的方向没有把握好。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和管理者都来自传统高校,教学使用高校的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技术应用类人才,这是必然要失败的。所以,课程教学改革一定要抓住这个根本问题。

职业院校应用化工专业培养的是爱岗、敬业和有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为化工生产一线服务。本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市场、面向岗位的高技能的职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面向象牙塔的读书人,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以生产实践为方向,抓好基础素质教育,突出能力培养,教师应当朝着理、实一体化的方向准备教学课程。

一、应用化工专业项目化课改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是面向实际培养人才。由于应用化工专业传承了传统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在课程模式上也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其明显特征是:以知识理论的逻辑为,面向理论体系和系统知识的传承。其课程不是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不是面向技术应用领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2.教学受限于原有的课程。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高层审视,缺乏课程体系的全局、整体优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经常随意删减课程。教学管理者只见课程,不见体系;只见低层,不见高层。教师的眼光局限在一门课的能力训练过程和知识学习过程中,没有考虑课程与课程、项目与项目之间在三年学习范围内的衔接整合,不考虑三年教学的整体优化,只在原有课程的顺序上做文章。

3.教学管理缺乏先进观念指导。管理者仅凭个人经验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职业规划、学生为本、能力导向、项目载体、理实一体等重要的理念在目前的专业课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

4.学生缺乏自主实践学习的机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割裂,许多教师只重视第一课堂教学,认为第二课堂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实践任务时间分散、内容片断,而且实施的限制过死。学生缺乏全程参与机会,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

5.受限于课本。以市场上的课本供应情况为准来修改课程体系,缺乏整体目标的指导。按照课本的名称和内容,排列体系中的课程,专业的总目标被忽略。教学内容、顺序都以书本为准,导致教师上课照本宣科。

二、应用化工专业项目化课改的思路

以先进的观念作为指导,从而开辟出有别于传统的新道路,使新的课程体系在最大程度上符合现代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回应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关切。

1.改变课程体系的设计初衷。由原来的以理论为导向转变为以职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当放弃原来课程体系的出发点(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转向新的出发点(社会的需求、行业企业工作逻辑、工作流程)。从这个新起点出发,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然后再把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优势(系统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到其中。

2.改变专业教学目标的重点。要从以往的重理论、重智力的教育活动中走出来,对学生注重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3.改变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的内容从知识传授(语言、文字、公式、图形)为主,转变为能力训练(项目任务)为主。

4.改变学习模式。传统学习模式是先学后做,先讲后练。先在教室学知识,后到实验室做实验。三年内在校园,毕业后上岗做。新模式: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此时,教师可以先行示范、让学生跟着模仿,从而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状态,已达到体验工作的目的。通过一番动手实际操作后,学生也会自行检验之前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理、实一体化。

5.改变课程体系建设方式。传统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式是校内封闭式,由教师自己完成。新的建设方式是开放式,校企结合式。从改造到实施,全程引入企业专家,校企双方协作,共同完成。

综上所述,以能力为本位、实施项目化课改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这样的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做事的能力,学习、思考、创新并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样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在熟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这样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打开校门,拓展视野,与政府、行业、企业、工业园区联动起来,将教学与生产研发、社会服务与技术应用密切结合起来,共同推动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进程。

参考文献:

徐国庆.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J].职教论坛,2009(4).

上一篇: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归因方式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关于安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