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一班级学风建设经验总结

时间:2022-07-04 10:55:38

基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一班级学风建设经验总结

【摘 要】在大一班级学风建设过程中,大学教师应该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爱”学生、“为”学生、“给”学生、“靠”学生,把四者结合起来,成为有机的教育实践活动四位一体。教师应敏锐地寻找良机关爱学生,一切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给学生以物质或精神正能量,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情绪,依靠并发动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对教师的言传身教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同时,教师应采取积极而实际的行动,在教育实践中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学风建设活动之中,最终依靠学生自己形成良好学风。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一班级;学风建设

班级学风是由舆论导向、纪律、学习气氛、心理素质、教室环境等构成的班级软实力。积极向上的学风能推动班级多数学生前进,给班级提供动力、维护力、凝聚力。根据近几年引导学风建设的经验,笔者以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建设大一班级浓厚学风的有效途径(在学校里,学生就是相对于教师的“群众”)。大一班级学风建设路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爱”学生

“爱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给予师爱,即给予关心、关注或关怀的教育实践行动。师爱是学风建设的起点和条件,但并不是给予了师爱就形成了学风,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这种智慧主要体现在对爱之种子播种的时机掌握与对爱之幼苗的辛勤护理。

1.1 把握好“爱”的时机

“爱”是需要播种的,教师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句关怀,一杯开水,都像一颗颗爱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间;如果播种时机得当,它们就容易生根、发芽,并健康成长。“爱”的播种不可错过四个时机。

1.1.1 学生心理虚弱时

大学开学的开头几天,新生们远离亲人,来到了大学这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这时是他们最孤独、最想家的时候,是心理上最虚的时候。如果这时教师能主动地给予关心、关注或关怀,“乘虚而入”,则容易把“爱”的种子顺利播种到学生的心间。

1.1.2 学生身体疲惫时

开学初期的军训时期是大一学生生活的“严酷期”。军训中体能需求的强度和军训纪律的严格,使得受训学生的体力和精力大量消耗。这时,教师如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递上一杯水、一个面包或一片水果,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受到雪中送碳”的感动,从而敞开心扉,接受关爱。

1.1.3 学生遇到病痛、灾困时

离开家庭的温室环境,身处大学这个人才大训练场,学生难免会有生病、困难、挫折、痛苦之时。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一份理解、一句安慰、一个建议,都有可能增加师生感情基础。如笔者班里有学生身体不适来请假时,笔者不是简单地批以“同意”。而是加上一句“好好休息”、“要不要紧”、“需要帮忙吗?”之类的话语,把爱的种子及时播种到学生心间。

1.1.4 学生将遇到“危险”时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将受到的“危险”,并及时提醒。例如,每年九月底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我国,这时笔者的一条条有关防止冷空气的温馨短信,则似一片片温暖,守护着学生。又如在N7H9禽流感笼罩时期,笔者常常发出“为增强抗病能力,要早睡早起”的信息。学生亦乐于听从这种建议,因为根据行为心理学原理,一个人处于危险时,往往更乐于接受他人的关心。

1.2 做好“爱”的护理

学生的心间如同花园,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师仅仅播下爱的种子而后不加以护理是不够的,因为在爱的幼苗长成大树之前,它很可能被杂草所窒息。教师必须及时拔掉学生心间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杂草”,主要途径有两条。

1.2.1 勤于近距离沟通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学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焦虑、恐惧等“杂草”在他们心间会不时出现,这时教师需要经常“蹲下来与学生谈话”,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与学生的言语、思想互动中,及时拔除其焦虑、恐惧等杂草。

1.2.2 时刻尊重学生

当今青年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强,教师要把“时刻尊重学生”作为爱的重要护理手段,教师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但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2 “为”学生

“为学生”就是教师的教育行动必须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一切为了使学生的个人志向得以实现为宗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要(例如吃饭、喝水)有了保障时,高层次的需要(如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突现出来。[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笔者以为,教师的教育行动必须先根据以下四“为”而展开。

2.1 为了学生的安全

学生来到大学报到后,实际上已形成了学校提供服务与学生享受消费的关系。由于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而非无生命的商品,故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大学第一次班会召开的主题应是安全教育,教育内容要精心设计、科学并有创新,以便学生乐于接受。

2.2 为了学生的安心

学期伊始,学生坐在教室里会不时地回忆起高中时教师勤奋的身影。如果在大学的早晚自修课见不到教师的身影,他们就会不安心,这是心理惯性所起的作用。如果大一班主任老师在开学后头两周早、晚自修课都能跟班,以公正的形象出现在班级,他们就既可以使新生安心,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在较短时间内取代在学生心里的高中班主任的角色。这对学生的中学与大学的心理衔接十分有利。[2]

2.3 为了学生的上进心

“上进心”是一种不断要求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上进心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故在军训结束后,笔者就对学生召开了人生目标设计主题班会,收到良好效果,班会当场笔者班里要求报读专升本函授人数就达46人。

2.4 为了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够达到成功的信心,它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秘诀。很多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开始感到自卑,从而开始慢慢失去上进心。笔者以为,在大一时期,尤其是开学初期,鼓舞士气,增加学生自信心是学风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3 “给”学生

“给学生”就是给学生以环境、制度、思想及心理支持等形成学风所需要的物质或精神正能量。教师必须做到“先予后取”,这正如同志所指出:“我们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只有做了这一方面的工作,并确定有了成效之后,我们去做第二方面的工作――向人民要东西的工作时,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他们才会说,我们要东西是应该的,是正当的。”[3]

3.1 给予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环境

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明确提出人具有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中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就是归属感,大学生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校园,他们大都从班级获得第一份归属感。[4]为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如下帮助:

3.1.1 指导教室环境美化

班徽、班训、班约、标语、心愿栏、公告栏、信息栏、荣誉榜、班歌词等是组成教室环境的基本元素。教室环境美化工作宜早不宜迟,故笔者从开学初就着手指导布置。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班级舆论导向的”教室环境已基本形成。

3.1.2 帮助建立班委会

班委宜民主选举,而不宜由教师指定。民主选举的班委争议性小,他/她的指令被执行的可能性就更大。

3.1.3 指点制定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与既定《班规》有很大区别,在班级公约成稿之前,教师须根据不同时期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目标,引导全体同学充分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公约”是他们集体智慧的劳动成果,为了捍卫该成果,“公约”则容易被遵守。

3.2 给予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环境

相对于教室这个大家庭,寝室就是学生的小家庭,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个性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1 指导寝室环境美化

构建文雅、舒适、美观、学习氛围浓厚的宿舍文化,既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磨炼学生的责任意志;寝室环境美化的主要内涵是宿舍文化的构建。

3.2.2 帮助制订寝室制度

寝室应民主选举室长一名,以负责制度的执行。制度应由作息制度、待人迎客制度、财物安全制度、卫生制度等构成;寝室制度的执行是宿舍文化构建基本保证。

3.3 给予人生目标设计援助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特点,帮助学生制订他/她能实现的短期、长期目标,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这是学风形成的关键一步。根据笔者经验,人生目标设计班会在学生报到后10―15天内召开效果最佳。有的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就召开这种班会,就如同“只知道向学生提要求(如考级、读专升本),却不知道或不愿意‘先给学生一点东西’,引起学生讨厌他们”,班会效果不佳是可想而知的。人生目标设计主题班会应着重两个方面的目标。

3.3.1 品德目标

品德即社会主义道德,这包括个人私德和良好公德。教师对学生的品德目标设计援助宜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以免引起逆反心理。

3.3.2 知识目标

以努力拿到计算机一级、外贸单证员、英语三级等证书为起始目标,进而以读完函授专升本为较远目标的人生目标设计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这是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一环。

3.4 给予健康心理支持

社会转型加快,国内外矛盾明显化和尖锐化,学生心理问题多发,负面影响多渠道,这些已是被公认的事实。根据笔者学风建设经验,应对以上问题,“给予健康心理支持”是较为有效的战术。为此,教师应做到下列几点。

3.4.1 乐观心态教育

以学生成长为目标,教师要传递学生“乐观心态”这一正能量,鼓励学生学会拥有如“对其帮助过的人报以感恩、对他人的欣赏予以笑纳、对他人的憎恨表达歉意、对他人的优点表达赞美”等乐观心态。

3.4.2 诚信教育

大学生血气方刚,好冲动,判断是非能力普遍不强,所以让学生分清江湖义气与信守承诺的区别是诚信教育的关键一环。教师应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许诺,但一旦作出承诺,如遵守纪律,就要尽力做到;教师应教育学生对违反公德良心之事不作任何承诺。

3.4.3 社会规范教育

班级集体是个小社会,教师要给予学生“懂得相互协作,相互退让,为他人着想,自我克制,服从集体利益等”社会规范所需求的精神正能量。

4 “靠”学生

“靠学生”是指通过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然后发动学生,并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学生或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4.1 深入学生生活

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脱掉“权威面具”,把下寝室走访,与学生谈心和了解学生疾苦当成常规工作,重点关注落后学生,有的放矢地培养进步学生,以带动落后学生。为“全面发动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4.2 了解学生

以“深入学生”为切入点,利用“多看、多问、多帮助”的方式,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讲真话,最终了解学生情绪和思想动态,以便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学风建设中做到因材施用。

4.3 发动学生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的途径之一,但更主要的是说教要与活动相结合,说教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才能使他们印象深刻。因此,教师必须以学风建设为平台,发动学生参与活动,使他/她们在众多活动之中得到亲身体验,最后,使学风建设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目标。

4.4 依靠学生

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足点都是学生,学风建设最终要靠“已觉悟起来的、成熟起来的”学生自己去实现,也就是说,“爱”学生、“为”学生、“给”学生,都要在“靠”学生中得以体现。“靠”学生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5 结束语

群众路线之“爱”、“为”、“给”、“靠”四者之间,“爱”是基础,“为”是行动,“给”是归宿,“靠”是能力,四者环环紧扣,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它们是互相依存,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四位一体。

群众路线四位一体的大一学风建设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不断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使师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这既能促进学生在行动中健康成长,又能促使教师在行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提高。教师的行动促成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推进了师生的互动。师生的共同行动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样循环往复,浓郁的学风不但能早日形成,而且将产生学风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

[2]陈山有.大一班风建设经验与案例分析[J].东南西北・教育观察,2010,(12):4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467-468.

[4]高凌风,陈文亮.当代大学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2):97.

[5]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6.

上一篇:武术公益活动对武术传播的价值研究 下一篇:巧妙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