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07-04 10:11:35

巧用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使用好提问这种教学手段呢?

一、影响提问作用发挥的误区

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在一堂40分钟的课内,有的教师居然提了40多个问题,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2.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与兴趣。

3.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提问相对固定的几个(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这样就给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老师不会提问我,尽管玩吧。

4.控制问题的答案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课堂,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5.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有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偏难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不会答时,教师就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这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

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讲究提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二、取得课堂提问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经验

1.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

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

2.重视所设问题的价值

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对课堂教学的完成具有一定的价值,应选择那些能够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对教学的进行起到促进作用的问题。那些“是”“对”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避免,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充分利用课堂所学,起到巩固与深化的作用。

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大胆回答。

一个难的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研习课题、实际能力,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

4.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

一般说来,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思考并准备问题的答案。但一个班中的学生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做到难易之分,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不要用提问来惩罚学生

任何教学的措施,都不是惩罚学生的手段,一旦措施成为惩罚手段,那将损害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课,用提问似乎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艺术,我们不能因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来训斥不注意听课的学生。

6.控制课堂提问的时间比例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应该调整提问和讨论回答的比例。初讲的新知识提问的比例应降低,复习时提问的时间应增加。在把握提问的内容、难度、时机后,就更应该从整体上控制提问的时间比例,尤其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作简单而切入核心问题的评价,并鼓动学生参与讨论。

7.留有足够的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前这段时间。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等待时间增加三倍(3~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8倍,作出正确回答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会更积极,也改善了课堂纪律。尤其是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参与。这举手之劳的努力却能收到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意对提问结果的处理

提出问题,是要回答的。回答,才会使问题有结果。对提问的结果,须作适当的处理,处理的结果,是教学效果的一部分,下面介绍几种回答的处理看法:

1.正确回答

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非常好”、“非常正确”,还可以对答案的精彩部分给予重复。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调节教学双方的情感状态,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2.答案不完善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完整是常有的事。这时,教师可以对正确的部分加以肯定,对不足的部分给予说明,可要求其他学生补充。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回答中的不足,适时给学生以引导,继续提问,给予启发,使问题得到圆满的回答。

3.具有创新性的回答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时会超越教学进程的水平或要求,对此其他学生未必能及时领悟,这时需要教师对回答精妙之所在做适当的“注解”,使学生的思维以某一中心展开广阔的空间。

4.答案与教师预想的不一致

这种情况在课堂提问上时有发生,若处理不好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对回答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是轻率而不可取的。这时,教师可采取应变措施,使回答向预想的方向靠近。或顺着所答讲下去,同样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后一种处理,显然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案进行及时的修改,此时就更加考验教师所必备的应变能力,体现了教师综合的素质。

5.答错了怎么办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可能是错误的,但我们应同时看到,错误答案的出现,并不一定是坏事,从辩证的观点看,错误答案从另一个角度为正确的观点提供了反面的实例教材。

总之,课堂提问要问得恰当、巧妙、切中要害,既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又要有条理,一环扣一环,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生的心理。广泛吸取各教学经验及优良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能力之教学目的。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综合使用好各类提问方式,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上一篇:普通高校学生篮球裁判员怯场现象的调查分析与... 下一篇:初探复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