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上的守望者

时间:2022-07-04 08:30:25

大桥上的守望者

南京长江大桥上,车来车往,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噪音。自2003年起的每个周末,桥上都会出现一个中年男人的身影。他叫陈思,是为拯救大桥轻生者而来,他被誉为“守望生命的天使”。

记者在桥中央看到了他——皮肤黝黑,满脸胡须的形象与“天使”的美誉相去甚远。这十年里,他把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了救人上,却常年不着家,妻子因此要和他离婚,女儿也埋怨他,他在守望别人生命时却让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

生死在一念之间

今年46岁的陈思是江苏宿迁人。1990年,他从老家来到南京打工。一直到1996年开了小卖部,他的生活才算安定下来。同年,他遇到姜华,随后结婚,并在第二年有了女儿陈小文。

成为“守望生命的天使”,缘于一次偶然。

2000年5月的一天,在经过长江大桥时,陈思看见一个脸色憔悴的女孩趴在桥栏杆大哭。“她不会是要自杀吧?”他紧张地站在女孩身后。突然,女孩攀上栏杆……陈思一个箭步冲上去,死死地抱住了她。就这样,他救下了这个被骗得身无分文而想不开的女孩。

没想到,这起见义勇为的事迹竟上了南京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一时间,陈思成了公众人物,街坊邻居也赶来夸他。偶尔走在路上,还能被人认出。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此后,他开始关注大桥轻生者。

“从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至今,至少2000多人在此纵身一跃扑向死神, 60%的人都来自外地。”陈思说,看到这则报道,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当时有人拦他们一把,结局未必会如此凄惨。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萌发:“既然那么多人上大桥自杀,我就在大桥上守着,能救一个是一个。”

自那以后,一有空,他就会上桥寻觅那些可能轻生的人。一来二往间,他救下了不少人。每救一个人,当地的媒体都会争相报道,很快,他成了大桥上的名人——“守望生命的天使”。

为了更好地担起“天使”的责任,他还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租了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取名“心灵驿站”,供那些被救下的轻生者吃住。他一边安慰他们,一边联系其家人。

但他没有想到,这条救人之路竟让他后院失火。

不见踪影的丈夫

起初,姜华对陈思的救人之事还是支持的,但自从2005年小卖部拆迁后,两人矛盾渐起。那年,陈思在一家物流公司打工,月收入不到3000元,但他每月为“心灵驿站”就得花去4000多元。姜华对此很有意见,劝他安心工作,等条件好些了再去救人。他很不屑,说她没有觉悟。

由于陈思经常在上班时去处理轻生者的事,他最终被公司辞退了。家里的生活全靠姜华打工挣来的1000多元钱苦苦支撑。那会,孩子正在长身体,家里却很少吃肉,更不敢添置一件新衣。姜华苦恼至极,终于在女儿生日时与丈夫大吵一架。

女儿11岁生日,一家子欢欢喜喜地准备去吃肯德基。陈思的手机在他踏出家门时响起:“快来啊,有个人要跳桥……”他丢下一句“你们吃”就跑得没了影。看见丈夫消失的背影,姜华顿时火冒三丈,拉着女儿就走。

为了能弥补对孩子的愧疚,她破天荒的为女儿买了条500元的裙子。陈思为此大发脾气,他愤怒地对妻子吼道:“家里现在的情况你不知道?你花这么多钱买这么点破布,值吗?”看见丈夫因愤怒而扭曲的脸,姜华突然笑了,“你还知道家里现在的情况?你可以为陌生人花千儿八百,你能为我和女儿花多少呢?”看见父母为自己争吵,陈小文害怕极了,蜷缩在墙角抽泣。

女儿恐惧的模样,让陈思没了底气,他颓然地瘫坐在沙发上。是啊,就在不久前,他刚花2000元为驿站买了一台电视机。然而,女儿的生日,他非但不能陪伴,反而指责妻子不该为孩子买裙子。突然地,他心痛起来,使劲用手拍打自己的头。

“离婚吧!”姜华丢下这句话,夺门而出,留下了呆若木鸡的陈思和嚎啕大哭的女儿。

“那时候被大家捧得太高,总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做那些事。”回忆当初,陈思这样说道。

形同陌路的夫妻

姜华在娘家一住就是三个月,期间,陈思来找过她,她都不理不睬。姜华父亲见女儿女婿闹矛盾,让小两口十分难过,他将自己的房子作抵押,向银行贷款3万元给了陈思,做点小生意,好好过日子。

望着岳父布满皱纹的脸,陈思心里五味杂陈,他暗自决定:再也不当“守望天使”了。

拿着这些钱,他和妻子开了一间土菜馆。开业后生意异常火爆,经常顾客盈门。两个人分工合作,他负责端菜结账,妻子负责炒菜。生活渐渐回归正轨,姜华心里无比欣喜。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却并未持续太久。“我总担心,我不在桥上的这段时间,会不会有人跳桥。”陈思说他天天买来报纸,查看是否有跳桥的新闻。长时间救助别人使他形成了一种责任和习惯,而这种感觉如条毒蛇不断侵蚀着他。一旦想到一个家庭可能永远失去一位亲人,他就发疯似的难受。每次看到电视里关于亲人死亡的情节,他都会默默流泪。

不到一个月,他就重新走上大桥。“一接到电话,不管饭馆有多忙,他都会扔下手中的活儿,冲出家门。”姜华一边抹泪,一边控诉丈夫,“别人都说他是个好人、能人,可我从未体会他是这个家的男人,女儿也从未体会到父爱。”

因为陈思,姜华也无心经营饭馆,半年后,饭馆倒闭。为了维持生计,陈思又找了间物流公司打工。周末,他依然会骑着电动车去到25公里外的长江大桥上。妻子则在一个学校做保洁工作。

从此,夫妻俩形同陌路。

你到底是谁的爸爸

在陈小文的眼里,父亲的印象一直都是模糊的。

笑盈盈的男人来到校门口接女儿,他揽过女儿的书包,摸摸她的额头,问:“累不累啊?爸爸带你去吃好吃的。”这温馨的一幕,足以让陈小文眼眶湿润。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都缺少了父亲的见证。“他从未带我去过公园,也没出席过我的家长会。”

小文泪眼婆娑地说,父亲或许曾是她的骄傲,但如今,她却不愿再提起。

2012年4月,陈小文中考前夕。老师说“见义勇为知识分子奖”可以加分,她欢喜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陈思当即满口答应,但最终,他还是没能为女儿拿到加分。

那段日子,陈思每天都早出晚归,等他想起要去开加分证明时,早已过了截止日期。最终,陈小文考了567分,与她心仪的学校以两分之差擦肩而过。看着女儿幽怨的眼神,陈思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不知所措,“女儿话不多,但一直非常听话,品学皆优。一年级到九年级领了十八张‘三好学生’奖状。”陈思说他亏欠女儿太多。

5月的阳光很温暖,却无法照进陈小文冰一样的内心。

一个人的“孤独守望”

10年里,陈思成功救助大桥轻生者251名,救助落难者203位,花费368900元。他所有的金钱和时间都奉献给了陌生人,却让自己的妻儿陷入了窘境。

如今,一家子依然租住在一个一室一厅的小房子里。妻子一边在厨房里忙活,一边埋怨,“你把那些钱拿来买房子,我们至于还窝在这儿吗?”陈思无言相对,继续看报纸。见他不吭声,妻子下了最后通牒——孩子上大学之前,如果还不停止上桥,就离婚。陈思一惊,望着因操持家务已两鬓有些斑白的妻子心生愧疚,或许任何女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丈夫吧。更何况,她已支撑了10年。

此外,“心灵驿站”每年四五万元的开销,对于在物流公司打工、每月仅3000多元收入的他来说同样是个难题。尽管许多人曾表示要捐助他,也有人说要去当志愿者,但捐助的钱很少,志愿者更是寥寥可数。

更有人劝他先有小爱,再谈大爱,但他说:“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了。”沉默半响,他又说:“如果哪天我真的连房租和电动车的油钱都没有了,那也只能停止了。”或许,在这个男人心里,他只看见了对社会的责任,却忘记了家的责任,忘记了他还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上一篇:胡可:好事业不如好老公 下一篇:周南与张恨水:琴瑟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