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9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7-04 08:17:08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90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6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8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血栓通治疗;治疗组8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44.9%(40/89)高于对照组的36.0%(32/89)(P

[关键词] 灯盏花素注射液;脑梗死;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089-02

灯盏花素是云南特产中药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的全草中提取的,其有效成分以灯盏花素乙素为主,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脑血管阻力,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促进纤溶活性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我院自2006年11月~2010年12月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89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7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确诊,无意识障碍、抽搐及严重全身疾病,近3个月无手术史。其中男107例,女71例;年龄50~80岁,平均(63.5±5.8)岁;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型,轻型52例,中型76例,重型50例。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89例,男53例,女36例,年龄平均(64.7±5.9)岁;治疗组89例,男54例,女35例,年龄平均(62.4±5.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脑梗死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可进行脱水、降压或降糖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血栓通4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2次/d;治疗组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15 ml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点滴,1次/d。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评定。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显效:评分减少46%~90%;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或增加

1.4 指标测定

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高切、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对照组89例,痊愈率为36.0%(32/89),治疗组89例,痊愈率为44.9%(40/89),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西医认为血栓形成致使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不通,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中医属“中风”范畴,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亏损、血行瘀滞、痰湿阻滞经络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因而治疗主要是益气化瘀、活血通络[3-4]。灯盏花产于云南省,性味甘、温,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等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瘫痪等疾病,在我国医学史上已有百年历史[5]。现代药理也表明,灯盏花素具有抗血管收缩作用,可使脑动脉血管张力迅速下降,舒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同时抑制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激活纤溶系统,增强纤溶活性,降解纤维蛋白,有效降低血液黏滞度,减弱凝血,溶解血栓而达到有效改善大脑血供,恢复大脑功能的作用[6-8]。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0%,明显优于血栓通,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恢复,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清华.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6):31-32.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畅慧红,贾翠红.灯盏花素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5):1072-1073.

[4]徐晓梅,卞益民,许卫关,等.田参胶囊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0,21(19):1800-1802 .

[5]童世君.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0,21(32):3019-3020.

[6]金岗生,郑水红,陈衍.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10-611.

[7]朱启云.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9,13(10):1268-1269.

[8]高岩.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伴高脂血症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0):11-12.

(收稿日期:2011-01-1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