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7-04 06:31:33

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11-0036-01

鸭病毒性肝炎又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分为Ⅰ、Ⅱ、Ⅲ三种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Ⅰ型鸭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Ⅱ型属于星状病毒,Ⅲ型为与Ⅰ型无关的另一种小RNA病毒。目前发生的鸭肝炎一般由Ⅰ型病毒引起,该病毒生命力较强,在自然环境下可在污染的孵化器和育雏室内存活10周以上,在阴凉处的湿粪中存活1月以上,在4℃冰箱内可存活2年,-20℃下则长达9年。因此,该病毒对鸭群危害较大,发病率较高。现将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某养殖户共饲养19日龄肉鸭2 500羽,2011年8月26日下午开始发病,至27日清晨共死亡肉鸭200只。主要症状表现如下:鸭群采食量下降,精神沉郁,卧地不起,个别病鸭伴随有角弓反张的神经症状,有些病鸭突然倒地死亡。

2 剖检变化

对死亡的部分肉鸭进行了剖检,病理变化表现如下:肝脏肿大,呈淡红色,有点状或瘀斑状出血,质脆;脾脏肿大(大部分),外观呈斑驳状;肾脏出血、肿胀;胆囊扩张,胆汁充盈;个别伴有气囊炎及心包炎症状。

3 实验室诊断

(1)采取病鸭新鲜肝脏病料直接涂片,用火焰固定,滴加抗鸭肝炎病毒的荧光抗体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全部呈现荧光现象。

(2)无菌采取病死鸭肝脏,分别接种于鲜血(绵羊)琼脂平板和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48h,结果没有细菌长出。

根据发病情况、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可以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

4 防治措施

(1)对鸭舍周围进行紧急消毒,隔离病鸭,并对病死鸭采取焚烧处理。

(2)紧急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1.5mL/羽。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隔2d再注射1次。

(3)用广谱抗生素对鸭群进行集中饮水治疗,预防继发感染。

(4)用鱼肝油、肝肾速康连续拌料饲喂,直到康复。

5d后笔者电话回访,该鸭群已基本稳定,没有死亡鸭只出现,采食量已基本恢复。

5 鉴别诊断

(1)鸭瘟。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鸭瘟,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感染后较少发生死亡。而鸭病毒性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3周龄后不发病,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的鉴别点。患鸭瘟病鸭以食管、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必要时,用鸭胚和鸡胚做病毒分离检验。

(2)鸭霍乱。各种年龄的鸭均能发生,常呈败血经过,缺乏神经症状。青年鸭、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的鉴别内容。病鸭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心包积液,十二指肠黏膜有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肝脏触片、心包液涂片,姬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见有许多两极染色的卵圆形小杆菌。

(3)鸭传染性浆膜炎。该病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有绿色下痢,运动失调,头颈发抖和昏睡,主要病变是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和纤维素性肝周炎,脾肿胀。该病不感染鸡和鹅。

(4)雏鸭副伤寒。该病常见于2周龄以内的雏鸭,主要特征是严重下痢,眼有浆液性结膜炎,分泌物较多;肝有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灶,肠黏膜水肿、充血,有点状出血。

(5)曲霉菌病。多发生于1~15日龄的雏鸭,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剖检时可见肺和气囊上有白色或淡黄色干酪样病灶。检查饲料可发现饲料霉败变质或垫料严重霉变。

6 体会

(1)一定要做好雏鸭的免疫接种工作,一般是在1~3日龄对雏鸭进行鸭肝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可达到预防该病发生的目的。

(2)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对周围环境的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并定期更换,严格按消毒计划执行。

上一篇:显与隐 第11期 下一篇:给狩猎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