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思考 作出判断

时间:2022-07-04 05:00:17

通过思考 作出判断

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考对议论文的考查除文体阅读能力外,更注重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其考查内容包括论点的提取、论据的辨别及作用分析、论证的理解及作用分析、语言品析等。

考点一:把握文章大意。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007哈尔滨卷)

2.读完全文后,你认为作者主要想表达一个什么观点?(2007年安徽芜湖卷)

3.第①段的主要观点是____;第③段阐明了____的观点。

(2007年太原卷)

对于议论文而言把握文章大意首要的就是明确文章的论点。对于论点的考查可以是议论文阅读的必选考点。不过一般来说,中考议论文语段都比较规范,论点比较醒目,只要从文章中多读几便就能够准确地提取出来的。

考点二: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

1.本文标题为“教养的证据”,请概括出作者认为能够体现人的教养的“证据”有哪些?(2007青海卷)

2.作者认为多数现代人对待“哀愁”的态度是怎样的?(山东潍坊卷)

3.请根据第①段文字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知识领土”?

理解内容、归纳要点是议论文考查的重点,也是答题的难点。这一类试题往往从理解文章的关键点入手,既要求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也要求能够全面、规范地表达。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把试题放在文章整体的框架内,再结合局部的语言环境正确理解。以上面第3题为例,虽然考查的是对一个论据的理解,但论据的理解必定和作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有意识地联系观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个诀窍。

考点三:连接、品味词句作用。

1.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把握“低头”的尺度和“昂头”的尺度?

(2007年哈尔滨卷)

2.说说你对短文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007年贵州六盘水卷)

3.品味下面两个句子的语言。(2007年沈阳卷)

议论文中对词句的考查可分三类:一是理解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上面的两道试题都属于这种类型。答题的关键是要紧密联系前后文,仔细品读句子,读懂词句的内涵;第二是侧重于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2007年河南卷《做学问必须要坐得住》第3题“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如果去掉加点词语,在表达效果上与原句有什么不同”;第三是侧重于对议论文中生动语言品味欣赏,如2007年福州卷中《学会做人》的第3题“请简析第⑤段运用一连串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对于后两类试题,既要紧扣住文章内容,也应该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使表达规范、准确。

考点四:探究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写法。

1.阅读下面的材料后,联系上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007年广西河池卷)

2.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2007年山东威海卷)

3.像霍金这样潜心搞研究做学问,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为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论据的使用和论证方法是议论文考查的两个重点。上面的第1题直接考查论证方法的辨别和作用,准确地理解概念和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是答好这一类试题的关键。第2题考查了事理论据的作用,答题既要对议论文中事例所起的论证论点、激发读者兴趣、引出议论的话题、为深入论述作铺垫等作用有一定的归纳,还要研读文本,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需要补充的是,中考试题要求为语段补充论据的题目是比较常见的,因此,我们平时有必要做一定的积累归纳工作。

考点五:欣赏、评价作品,表达阅读感受。

1.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对粉丝现象的看法。(2007年兰州卷)

2.读了本文,你一定对人生的境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同意文中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谈谈你对人生境界的感悟。(2007年湖北荆州卷)

3.文章未删节前,作者在第③段中还提到“读书人最勇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进行论述。

议论文因为其核心是表达观点,所以要求我们评价其观点、表达阅读感受、表述个性看法的试题就比较多。答题难度也明显大于其他同类试题。这一类题往往开放性比较强,答题的关键通常也不是表述了怎样的观点,而是观点和材料之间要建立有效的连接,使得表述有理有据,语言条理严密。

精题例析

酸甜咸淡说和谐

刘 毅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和谐,不禁使人想起许多古代先贤圣哲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晏子,他用不同口味的比喻阐释了和谐的深刻内涵。

齐景公曾问矮小而机智的晏子:“爱卿,我听孔老夫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这话的意思是:君主如果是甜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酸的;君主如果是淡的,那么大臣就应该是咸的。如果君主甜,大臣也甜,满朝文武一个味,这个国家就没有创造力,而且使得世风懒惰,投机取巧。

齐景公又问:“在朝政上,怎么才算是君甘而臣酸呢?”

晏子回答说:“姜太公说过:‘王者帅师,必有股肱①羽翼,以成威神。’舜有诽谤之木②,尧有欲谏之鼓。尧帝在堂上设一大鼓,谁要是想提意见,只要敲响大堂上的鼓,尧帝就会出来听取不同意见。朝政决策时有不同意见,才会做到君甘臣酸。”

西汉刘邦取得天下后,总结成功经验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 饷④,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正因为如此刘邦才弥补了个人能力的不足。这样一种君臣结构,是他得以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⑤出主意,却不知道珍惜,结果只能是霸王别姬。由此看来,君甘臣酸不光是听取不同意见,而且更要注意人才能力的搭配,形成互相补充的格局。

君甘臣酸,不光是意见互补、能力互补,而且还要年龄互补。或许可以叫老甘少酸。

战国时期,魏国东面的齐国治理阿县的是一个16岁的少年,魏王听说后,便拣软柿子捏,进犯阿县。结果大败而回,魏王大惊。原来这位县令名叫子奇,他上任时,相邀数名老者辅佐,其中有身经百战的老将,有为吏数十年的能臣,有学富五车的才士,还有算计精明的商人。这一切足以使血气方刚的少年县令如虎添翼。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上任后,保留了前任总统华盛顿政府内阁官员的原班人马,致使亚当斯在行使总统职权时,总是缺乏沟通和理解,效率不高。

美国后来的总统吸取了亚当斯的教训,在政府首脑组阁时,特别注意班子力量的搭配与调整。结果,效率很高,合作很好。

由此看来,君甘臣酸,原来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人生的搏斗,文明的复兴,命运的驱动,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冲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实现的。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走向和谐。(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 股肱: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② 诽谤之木:即诽谤木,也叫华表木;尧舜时竖立在交通要道上,让人们写谏言的木牌。③ 子房:即张良。④ r(kuì)饷:粮饷。⑤ 范增:项羽的重要谋臣。

1.晏子所说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摘录文中的语句加以整合,进行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

2.文章已经列举了我国古人的大量事例,为什么还要再举出美国总统的事例?

3.文中“刘邦、项羽”和“美国总统”这两组事例,除了真实典型之外,在各自内部组合上也有共同特点。你能做一点分析吗?

4.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同”的理解。

5.你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再写出一个能够证明“君甘臣酸”的典型事例吗?

(2007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

第1题考查对晏子所说的“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的具体含义的理解,此题侧重于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概括能力的考查。题干中另有两点信息需要注意:一是摘录文中的语句加以整合;二是答题内容的字数,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此题容易犯的错误是仅仅对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因而用文章第三段中的语句回答。

第2题主要考查文章选用论据目的的分析,也考查对上下文信息的梳理分析能力。文章结尾部分的总结语说:“君甘臣酸,原来是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文化选择”,但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列举的是我国古人的大量事例,这显然不能相照应。再举出美国总统的事例才显得完整,才能使上下文相照应。

第3题是关于论据的考点,考查的是论据内部组合上共同特点的分析,题干中的“内部组合上”为我们明确提出了辨别共同点的具体角度。答题时先要仔细研读“刘邦、项羽”和“美国总统”这两组事例,然后从“内部组合上”寻找共同点。

第4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对“同”的含义不仅是从字面上理解,更需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解释词语含义的基础。

第5题仍然考查的是与论据相关的知识点:补写论据。补写的论据要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补充与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有关,如果平时知识面狭窄,答题时就难以一时想出相关材料。所以平时努力积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很重要。答题时还要注意的是,一要事例恰当,二要语言流畅。

(答案在本期找)

上一篇:生命的十字路口 下一篇:穿越时空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