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形象 读出体会

时间:2022-07-04 03:23:37

读出形象 读出体会

如果说,真正的教育是一场师生精神的相融,那么,这相融的前提该是教师真诚倾听的姿态与真诚对话的态度,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片段一】走进人物,触摸人性

师:读了“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抓住“挺”“歪”,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

生:自以为是。

生:看不起别人。

师:概括为如此这般狂妄。(板书)

师:萍水相逢,按理说应该客气,可这洪教头不仅不想让,还说了这样一番话呢!读一读。(师出示洪教头的三句话,生读后,师扣住“犯人”“厚待”“何故”“冷笑”“跳起来”等分析,展现了洪教头活脱脱一个狂妄、无礼、骄横的形象,使学生对其印象逐步走向清晰)

师:面对洪教头如此狂妄、无礼、骄横,人家林冲却说——

生:不敢,不敢。

师:戴罪之人,枷还在脖子上啊!通过对林冲的描写,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谦虚、知礼。

生:忍让。

【赏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笔者想起了一句名言:“读书在于明理,学习在于致用。”教师纵有千般能,学生没有明理与致用,那也是不成功的教学。明什么理?明人性之理。怎样致用?以思维的变化用于对事物的判断。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窦老师围绕着“朗读就是理解”这一理念,引导学生读书。不是一读了之,不是为读而读,而是直奔人物形象。在读中做人性的触摸、价值的取舍,这里面包含了思维方式和人性评价的两种调整。这样,生本运动与文本生动点再次达到一个平衡点,而统摄其中的依然是朗读。由此,我们看到了朗读带来的课堂生动。

【片段二】入情入境,品读悟情

师:请看洪教头出场。

(课件出示: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来!”)

师:同学们做个脱衣裳的动作,读——(生读)

师: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

生:急不可耐。

师:同学们做拿起棒掂量一番的动作,读——(生读)

师: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

生:傲气。

师:我们一起来读“喝道”的话,读——(生读)

师: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

生:霸气。

师:我发现你们很有创造,大家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读。

(生读,各有特色。由高到低读:来!来!来!由低到高读:来!来!来!前面相连:来来!来!后面相连:来!来来!连珠炮似:来来来!一时,课堂精彩纷呈)

【赏析】创新的思想往往起始于形象思维,从多角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论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此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和“有创意”是同一层面的,“有创意”的阅读往往源自一种新的角度,而“多角度”阅读往往能催生创意。“棒打部分”是课文的重点,窦老师没有直接进入打斗场面,而是引领学生进入当时场景,渐入佳境,以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无论哪一种读法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理解,读出了体会,读出了形象,读出了情景,读出了见解,读出了宽度和厚度,读出了语文味。

【片段三】起伏有致,余音绕梁

师: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打不打?

生:打!

师:快看!

(大屏幕出示:战了四五个回合……说着将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丢在地上。生读)

师: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起来。

(生读:洪教头恼恨林冲……哈哈大笑起来)

(师在大屏幕上将一段话拆解为三个回合。学习第一二个回合中对洪教头的描写,学生带着动作读,有的如泰山压顶,有的如滚滚长江之势。接着全班起立做动作体会这恼怒的洪教头。对林冲呢,教师则轻描淡写,“一横”和“拨草寻蛇”而已,但蓄势待发)

师:第一回合,没分胜负,第二回合,洪教头要置林冲于死地呀!那是拼尽了力气哟。

(师生一起跳起来体会洪教头)

师:林冲——如猛虎下山,且一退。万般忍耐,该出手时就出手,读——(生读)

师:第三回合,洪教头一棒……棒也。想看这精彩一幕吗?读书中的描写,再看大屏幕。结果——洪教头措手不及……(看CAI图,生读)

【赏析】语文教学的价值是什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语言的特殊魅力。窦老师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多、过细分析的做法,尽量少讲,空出时间让学生去多读。围绕课文三个回合以及一个“打”字,窦老师“武戏文唱”,做足了功夫。她如评书艺人一般,将打斗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演绎把人物活化。这“活”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是一种功到自然成的生命状态。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发现,原来课文如此生动,于是,来自生本的朗读欲望被激发,与之对应的必然是文本生动的再发现。朗读着落至此,余音绕梁,高潮来了:静止的图、急骤的声、澎湃的心,有声有色,干脆利落,好生过瘾!

有人说,要把课堂由“教师的舞台”变为“学生的舞台”,这自然好。但是,往深处一想,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舞台,因为它不是任何人表演与展示的地方,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的场。(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逸夫小学)

上一篇:中学写作教学对策漫谈 下一篇:浅析王维《老将行》中的老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