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课标下的教学管理

时间:2022-07-04 02:53:49

简论新课标下的教学管理

从总体上说,新课改下的教学管理是一种激活,是一种整合,是一种协调,即追求对人的能力的最大量激活,对物的资源的最有效整合,对人与物关系的最理想协调,从而达到最佳的运作状态与目标。

一、学校教学工作管理思想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新课改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成功,每一位教师成功,每一所学校成功”。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统一性、控制性明显弱化,学校被赋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强调了新课程在实践中的创造、整合、共生、共建。在这种课程环境中,人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极为重要。因此,新课程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需求,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2.坚持实事求是的教育实验原则。

当前的新课程方案是借鉴了许多先进国家的高中教育模式,针对我国高中教育弊端制订的一个理论方案。理论实验方案到底效果如何,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当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时,就要不断地反映问题,修正理论,切忌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来对待教学。

3.坚持循序渐进的课程实验原则。

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标志着高中整个办学目标、课程内容、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转变,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理想中的革命性变革。目前高中学校的实际教学和管理状况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形成今天的这样一个办学局面也是教学目标和各种社会利益驱动的结果,它的存在肯定有其相对的合理性。所以改变现状不可急躁冒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为此,学校要确立“先形备后神具”的课程实施思路。“形备”即课改之初在课程设置的结构及内容等方面与新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吻合;而“神具”则是要真正把握课改的核心精神和内在要求,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能彰显、透射出新课程的理念。当然这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课程实施效果。

二、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看不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就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教师的劳动;同样,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也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目前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以校为本进行教学研究,学会反思、创新,成为校本教研实战的研究者。

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

建立民主机制就是必须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可以通过教代会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通过建立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有威望的人共同组成的家长学校来为确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出谋划策。同时还可以通过民主评议、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活动让教师真正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作用。

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定是学校管理的常规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的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精神,从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校本教研,以及师生关系结合起来引入考评内容。

三、教师管理制度

1.管理教师的前提是认识,基础是信任。

管理教师就是要对学校的每个教职工全面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能力、爱好特长,以及个性,为以后合理任用打下基础。对教师的第一层面的认识,是寻找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切入点。对教师的第二层面的认识,是分配工作的基础,是实现人尽其用的关键。

要任用某人承担某方面工作,首先就要相信他有能力做好此项工作,然后大胆地放手,才能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富有创造性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2.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共同发展。

(1)强化教师与新课程共同发展。新课程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我校及时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研究新课标,把握新课标,实践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力求真正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的要求而转变。

(2)引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只有教师发展,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要积极引导、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课堂内外,倡导师生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3)引领教师加速专业化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必将加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课程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学习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法和优化途径。教师还要将教学实践智慧与课程理论智慧有机结合起来并及时加以总结,作为今后教学的有效资源。

四、学校课程管理

1.必修课程的开设。

必修模块新课程的核心部分,从根本上决定高中教学质量。学校按照课标及模块教学的课时要求认真开设。必修课的开课思路是,在高一年级开齐学术类课程的必修模块,同时开设校本课程,使学生较早地进入课改的氛围。当有些必修科目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时,学校也应及时作出调整,适当增加课时。

2.选修课程的开设。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而选择性的实现则是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实现的。学校按照课程实验方案的要求,认真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思路与内容,克服困难,形成较为科学合理、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升学需求的选修课开设体系。

高二开设以国家课程的选修为主,先由学校指定开设,然后自主选修。主要原因:(1)受高考导向的影响,对高考涉及的选修内容先由学校指定开设。此外,受学校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条件的制约,指定开设选修课程有利于保证当前国家选修课的教学质量;(2)国家选修课程的开设受区域性统考、学业水平考试、教材征订等外部条件的制约;(3)符合教师和学生对国家选修课程的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以便积极稳妥、务实有效地开好选修课程。

3.校本课程开设。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课程自,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校本课程根据师资和学生的选课情况统一制订开课方案,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国家课程的开设相互渗透,统一纳入到常规教学的各个管理环节之中。

4.新增科目的开设。

新增科目艺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新课程改变传统课程对艺术与技术不够重视,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性举措,在这次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克服困难,下大力气保证新增科目开齐开全,确保课改落到实处。

上一篇:情境教学法在美术课上的应用 下一篇:论加强情感培养在德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