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累倒在离家“最后一公尺”

时间:2022-07-04 02:00:28

为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累倒在离家“最后一公尺”

2014年9月1日清晨,初秋的窗外,小雨纷飞。

重庆新桥医院病房里,熊承华已经“睡”了一个月。

“或许他太累了,想借此好好休息下。”一旁的亲人试图寻找些许安慰。

很多年来,这个67岁的产党员一直在跟自己较劲――

入党前,每年“七一”,他都会写一份《入党申请书》,并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对照一遍。

“总觉得自己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于是,他又一次次将《入党申请书》压在箱底。

这每年一写一压,转眼就是18年,他的箱底已存了18份《入党申请书》!

1982年,他终于“打赢”了自己,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第二年,熊承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个月前的深夜,作为三合社区居委会主任,他带领干部群众在江津区中山古镇抗洪抢险。

连续三个多小时的高强度救灾,熊承华虚脱在家门口的台阶上。

为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累倒在离家“最后一公尺”。

抗洪救灾

“我要向雷锋一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摘自熊承华《入党申请书》

2014年8月1日凌晨,中山古镇,暴雨瓢泼。

熊承华难以入眠,披着衣服不时望向窗外。

中山镇背靠陡山,沿河而建,水漫古镇的事情多次发生。

每年夏天,熊承华就自动进入备勤状态,一下雨,他就立刻警惕起来。

凌晨3时,他走到阳台――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雨水已铺满石梯,洪水气势汹汹地向老街奔去。

熊承华赶紧通知社区干部,一起赶到现场,查看排水管道。

眼前,齐腰深的水早已把排水口淹没,不断从四周的暗沟里涌出!

“必须马上想办法排水。”熊承华一边给镇政府报告险情,一边一步一滑沿老街巡查。

此时,几户地势较低的人家已经进了水,情况万分紧急。

“马上找到排水口,把洪水引向笋溪河。”说着,熊承华迈入齐腰深的洪水中摸索,和大家撬开一块块石板。

1小时、2小时、3小时过去了……排水口慢慢通畅,老街水面缓缓下降。

但熊承华还是不放心,他打着电筒挨家挨户又走了一遍。

“300多户人家,他硬是一户没落下。”社区干部何朝彬说。

清晨6时许,雨渐渐变小,山洪大势已去。

熊承华松了口气,这才感到身上一阵阵寒意,浸满雨水的衣服还在滴水。

“我去换身衣裳,一会儿再过来。”熊承华跟干部们告别,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家走去。

谁能想到,这竟是他累倒昏迷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早上8时许,邻居程阳发现熊承华躺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楼梯转角处。

“头朝下,口鼻出血……”程阳说。

而这个位置,离他的家门只有六步台阶,不过一公尺的距离!

人们赶紧将他送往医院。

“颅内大面积出血,脑挫裂伤,身体多处骨折……”医生给出了诊断。

为民治病

“我入党,不为升官,不为发财,只求为群众服务。”

――摘自熊承华《入党申请书》

如今,熊承华仍处于浅昏迷状态。

市委书记孙政才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要求有关方面组织力量全力抢救!

而熊承华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救治生命无数。

1964年,17岁的熊承华开始在家乡中山卫生院当医生。

那时,中山卫生院地偏路远,全院不过五六个人。

1975年,他到江津县(现江津区)人民医院进修。

第二年,由于勤奋好学、医技精湛,县人民医院想留下他。

“我得回去!”熊承华婉拒了,这令人大惑不解。

没人知道,他压在箱底的承诺在心间回荡――“我入党,不为升官,不为发财,只求为群众服务。”

回到中山镇,熊承华凭借精湛医术,成了院里的“多面手”,闻名于山区群众中。

1980年,熊承华众望所归――荣升院长。

“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治病了!”熊承华暗自高兴。

居民武树康患上严重的肝硬化、肝腹水,无钱医治,熊承华免费上门医治,经10多年的中药调理,武树康慢慢战胜病魔,再没复发。

居民王平左下肢坏死,家庭困难,熊承华就挨家挨户为他募捐。最终,干部群众凑了6000多元,帮王平做了截肢手术。

…………

“找熊院长开药,小钱治大病。”这是群众常挂在嘴边的评价。

2007年,熊承华退休,但群众就是“服他的药”,依然“缠”着他看病。

在路上走着,群众“逮”着他,他当场开药方;在家里吃饭,群众找上门,他马上放下碗筷,为群众把脉……

“只开药方,不收钱,不卖药。”他拒绝开私人诊所,而他家里则成了群众的“免费医务室”。

不仅如此,他把儿子办酒席的2000多元钱给李家行买米买油,买1000多元的药酒给钟维容治病。只要口袋里有钱,遇上困难群众,他总是100元、200元地送。

带民致富

“我一定要向焦裕禄等楷模学习,学习他们专拣重担挑在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

――摘自熊承华《入党申请书》

听到熊承华累倒的消息,乡亲们坐不住了。

一个月里,群众踏破了病房的门槛,自发为熊承华值班看守。

为这个带领他们致富的好书记祈祷。

1991年,熊承华被群众推选出来,兼任三合社区党支部书记。

“我一定要向焦裕禄等楷模学习,学习他们专拣重担挑在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彻底革命精神。”

想起自己的承诺,熊承华接受了这副担子,这一挑就是13年。

2000年后,来中山古镇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

然而,这并未让群众的荷包鼓起来,熊承华开始绞尽脑汁想点子。

终于,经过考察学习,他冒出了开发特色小吃的想法。

如何落地?他找到熟人冯三姐,建议用石板烤糍粑。

“赔了怎么办?”对于这件无人尝试的事情,冯三姐起初不同意。

“赚钱算你的,亏本算我的。”熊承华一拍胸脯。

“嗯,划算,!”冯三姐心中一盘算说道,并马上开始试验。

出乎意料的是,石板烤糍粑,外酥内嫩,香甜绵软。

游客们很快爱上了这个特色小吃,经过岁月的积淀,石板糍粑成了中山古镇的一张名片。

尝到甜头后,熊承华又推出了烟熏豆腐、醪糟米酒、酸味渍肉。

“加上石板糍粑,成为中山‘四绝’。”在熊承华的带动下,当地200多户居民建坊开店,仅卖小吃每年就能增收约300万元。

而古镇另一张名片“千米长宴”,也是熊承华“发明”的。

每年春节,老街居民都有吃团圆饭的习俗。

于是,熊承华就号召乡亲们自发献厨,每家各出几道菜,在千米老街上摆起百家宴。

谁知这一顿饭一吃,竟有了响当当的名气。

2004年以来,中山古镇已连续举办了九届“千米长宴”。

“不仅吸引了游客,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群众自豪地说。

为古镇发展,熊承华的功劳远不止这些。

2001年,熊承华还把祖辈留下来的老屋捐给了古镇――如今,该老屋价值高达80万元。

在他的带动下,岳云红等群众也跟着把老屋低价出售,助力古镇旅游。

为民“管家”

“入党后,我要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和人民,党叫干啥我就干啥。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无限的,为人民群众的奉献也是无限的。”

――摘自熊承华《入党申请书》

2014年9月9日,新桥医院。

熊承华仍然处于浅昏迷状态,不过已脱离危险。

前来探望的群众依然络绎不绝。

2004年换届,熊承华因年龄原因辞去社区党支部书记职务。

但是,人们依然不想让他“退休”,又将他推选为社区主任。

“因为,古镇离不开他,他是我们一辈子的‘管家’。”群众说。

古镇邮局到老街有一条石板老路,坡陡路窄,年久失修。

“每逢下雨就特别湿滑,严重影响出行安全。”今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了这条路的问题。

熊承华立即多方协调,组织人员将这条路改建。

2014年7月10日,改建一动工,熊承华就当上了义务监工。

顶着近40℃的高温,他和工人们一起同吃同喝,加班加点。

7月28日,改建终于完成。

熊承华比挑选媳妇还认真地逐一验收。

他发现,有一段5米长的道路坡度较陡,存在安全隐患。

经过和施工人员的反复交涉,最终,此路段重建。

虽然推迟了两天竣工,但这段路从不到0.5米宽的石板路,变成了1.5米宽的水泥路,坡度更缓,也更安全。

这个仅四万元的“袖珍工程”,经他这么一“认真”,施工队几乎没有赚到钱。

尽管如此,施工队长敖云会却说:“他完全没有一丁点私心杂念,一门心思为了群众着想,硬是让人感动啊。”

这条路,在8月1日的洪水来临时,成为大家进出的要道,在运送物资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街下水管堵了,群众首先想到他;家中婆媳红脸了,非得请他断断家常;店铺管理不善,他又要友情提醒……

像这样的故事,三合社区的每位群众都可以讲出“一大把”。

他的人格魅力,甚至让爱喝酒、爱打人的周应祥改邪归正;让当地喜欢惹是生非的“杂皮”遵纪守法,连外地的扒手都不敢到中山镇来行窃……

老骥伏枥不言累,奔走乡间不得闲。

或许,正是因为熊承华太累了,他才借这次住院好好休息。

截稿时,熊承华仍没完全苏醒。

熊承华,乡亲们在等您回去!

上一篇:信息透明度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上海某泵站SMW工法桩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