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方法的探讨

时间:2022-07-04 01:30:20

关于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方法的探讨

摘 要:通过对既有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特点和施工方法的分析,重点讨论了软横跨改造施工方法和改造施工应注意的问题,为类似工程提高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既有电气化铁路 接触网 软横跨 改造 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新建电气化铁路施工和既有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日益增多,这些都说明了电气化铁路将引领中国铁路的发展。根据铁路总公司未来几年的总体规划和部署,除对一些长达干线进行电气化建设外,还要对既有电气化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包括大修改造、扩能提速、增建二线甚至三线等等。而作为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主体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技术改造的主要项目,在技术标准和施工能力方面要求非常高。针对铁路全面提速和接触网设备技术标准及要求越来越高这一课题,作为专业从事接触网改造的施工队伍,要不断的提高接触网改造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

对既有接触网改造施工包括支柱装配改造施工、软横跨改造施工、接触网倒锚施工、接触网线索更换施工、设备更换施工等,本文仅就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进行重点探讨。

一、接触网软横跨改造前测量、计算、预制工作

在既有电化线路软横跨改造施工中,软横跨测量、计算和预制的精确度直接影响要点施工的顺利完成。

(一)软横跨改造前现场测量所用器具须按计量法规定进行周检,支柱偏斜值须用仪器测量,不得用线坠目测,测量数据要准确齐全。既有软横跨的上下部定位绳及横向承力索安装高度必须用激光测量仪进行测量,测量时应以既有最高轨面为基准点,测出准确数据。必须详细记录各节点的安装高度及节点形式。测量横向跨距时应用皮尺以防短接钢轨产生红光带。股道间距按照实际测量数据,不能按照设计图纸上的数据。同一组软横跨基础中心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差不能大于3度。

(二)软横跨计算应采用计算机计算以提高计算的精确度和计算速度;应充分考虑负载对线索长度的影响。

(三)软横跨预制

1.成立由技术主管负责的预制组和技术验收组

2.准备足够的制作工具和张力工具,按照计算机软件绘制出的软横跨图尺寸预制,防止浪费

3.预制软横跨的要点(1)预制时,为保证分段尺寸准确,必须带张力制作;(2)严格工艺要求,制作钢绞线回头统一按500mm,绑扎100mm,露头30mm;(3)直吊弦按图尺寸制作,做好八字回头标记;(4)必须经技术验收组验收各部尺寸;(5)摆放好预制好的承力索和上部固定绳,穿好直吊弦,制作好八字,并盘起存放。

二、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特点分析

(一)必须在既有接触网停电后才能施工, 对铁路运输影响大, 对作业时间控制要求严,并且每次作业完成后要达到正常开行列车的标准;特别是配合线路改造的作业项目,在施工单位多、要点时间集中、工作量大、作业范围受限、安全环境复杂、质量要求高等诸多不利条件下,要做到接触网与线路同时开通,对接触网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确切的说,接触网开通要达到万无一失。(二)拆除和新建必须同时进行, 安装与调整要一步到位, 施工工艺特殊。(三)对安全、质量控制要求严, 必须确保既有接触网设备和行车安全。

三、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方法分析

软横跨改造是指在既有软横跨支柱不发生纵向位移,而横向需要增加或变更节点时而引起的整组更换、局部更换、增加节点等改造。

(一)整组更换施工方法

1、拆除既有软横跨,主要方法为先将既有软横跨从两端支柱上固定点中取出,保持其高度在误差范围内,保证既有节点的横向位置不变,同时给新软横跨预留出安装位置,并用手扳葫芦将既有软横跨临时固定在软横跨支柱上。拆除时,应减少接触网悬挂线索的张力(采用卸坠砣的方式),同时将既有软横跨悬挂线索取下使软横跨卸载。采取拆卸法使既有软横跨从最低点处成为两部分,然后从中间向两边田野侧翻线,用大绳从两端支柱上把既有软横跨放下。

2、安装新软横跨,将提前预配好的新软横跨(横承和上部固定绳)一端首先安装在支柱上,待接触网停电后依次翻越承力索,到达对面软横跨支柱处,然后用手扳葫芦牵引固定在支柱上。下部固定绳安装原理同上,只是依次翻越接触线。

3、新软横跨安装后,与既有带电设备短接使其供电后,将既有软横跨上悬挂倒换于新软横跨上。

(二)局部更换施工方法

软横跨局部更换是指整组软横跨由几个不同供电部分组合,其中部分相对于线路有所变化的更换。软横跨局部更换包括软横跨测量、计算及预配,软横跨局部卸载,横向承力索局部和上下部固定绳局部更换三个方面。

1、通过对既有软横跨各部分尺寸的测量,和对新软横跨现场测量、计算,把软横跨尺寸相同或相近且能调整的部分予以保留,并标注调整尺寸;对不能调整部分确立软横跨局部预配及更换方案。

2、在软横跨局部更换范围内,把承力索,接触线从悬挂点倒出,松开上下部固定绳间的斜拉线,用铁线临时固定。

3、利用手扳葫芦代替需要更换部位的横向承力索及上下部固定绳承载,从软横跨绝缘子串处拆除旧设施,安装新预制软横跨。

4、局部更换时,对需要更换的节点、新增加的节点,按新设线路位置做固定安装,随后需拆除节点临时固定。

(三)单测延长改造施工方法

既有电气化铁路改扩能工程中,常常因上行或下行增加运能,车站上行或下行需增加到发线股道,导致既有软横跨向上行或下行侧延长,即单侧延长。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并通过与软横跨计算数据作对比,软横跨未延长侧各部分尺寸变化较小,可通过调整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设计校核软横跨支柱容量,当既有软横跨支柱能满足软横跨延长后的负载要求后,为减少软横跨更换对运营的影响及更换工作量,采用单侧延长改造技术。单侧软横跨延长改造主要方法是将提前预制好的单侧软横跨一端安装在在新增软横跨支柱上,另一端与既有软横跨保留部分连接,拆除更换部分,使新增软横跨与既有软横跨保留部分正式连接并调整到位,使各悬挂点接触线高度及拉出值符合设计要求。

(四)增加节点改造施工方法

增加节点改造是指既有软横跨上改造电分段绝缘子串,主要由以下两种情况。

1、节点8a改8b,在既有软横跨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节点8a相邻两悬挂点处,用手扳葫芦替换该段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承载,并配合松动调整螺栓使该段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固定绳松弛,卸掉3片绝缘子后,打开两端回头,煨直后单边收紧半片绝缘子长度,镶入4片绝缘子连接后,适当调整软横跨张力、拉出值及导高,松懈并拆除张力工具。

2、新增节点8按照节点8a改节点8b的更换方法,在标记处断线,两边分别做回头,回头线长为节点8绝缘子串及连接零件总长的一半。

四、改造施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既有设备的承载力

接触网改造施工是在既有设备正常运营的状态下根据设计图纸更新设备的施工。一些既有设施仍需要保留利用,在未拆除旧设备之前增加新设备,无疑增加了既有设备的承载力。施工时要注意旧负荷腕臂、软横跨、支柱的承载容量,防止过载损坏设备或发生意外事故。

(二)绝缘距离与等电位

距离既有设施较近的施工要充分考虑新旧设施代换期间的绝缘距离。这个距离要保证安装过程中、安装后,新旧设施带电距离在安全范围内。新组装的软横跨要将其等电位,防止因震动发生碰撞而产生放电烧损。

(三)被测定数据的基准点

支柱限界、轨面标高、股道间距等有关数据都是从现场确定的。而对于改扩建施工线路未到位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交桩解决,被测定数据的基准点应是唯一的。无论是在测量、计算还是在安装中。都要以基准点为准,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验收标准,因此要对现场的基桩采取确认和保护措施,交桩资料要有相关单位签字确认并认真保存。

(四)必须的过渡工程和设计变更

改造工程既要维持既有设备运行条件,又要按照新线路的改造设计施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临时过渡工程。必须的临时过渡工程就是为了保证既有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新设备质量达标。例如1、在线路改造与接触网改造无法同步进行,线路需要通过过渡工程才能达到新线路的铺设要求时;2、改造的线路没有适合的既有接触网线索保证当前运行条件时;3、既有接触网支柱影响新设备达到就位标准时。临时过渡工程大体有:定位柱、软横跨、补偿下锚和小锚段接触网线索。改造施工中有时还会发生一些设计与现场不符或者不妥当的情况,应按照设计变更程序申报设计变更,并做好设计变更预算。

(五)设备满足列车运行条件

接触网是一种动态设备,受气象条件和施工方法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改扩建工程中,新旧设备交替施工时间受限都可能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因此接触网设备必须满足列车运行条件,严格进行关键设备的检查,检调;不能一次调整到位的应区段性、阶段性反复检调。

五、结束语

接触网软横跨施工对作业条件、施工精度、质量要求较高,而实际往往作业条件困难,如施工中存在股道被列车占用、施工中列车穿越等情况,在实际施工应用中也探索出不少施工方法和工艺,值得总结和相互借鉴。为保证施工质量和精度,必须做好测量、计算和预配工作;面对相对苛刻的施工条件,必须做好施工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总之,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因其作业的特点和难度,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先进、适用的施工方法,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电气化铁道施工手册接触网》中国铁道出版社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第一工程处编.

[2]《接触网设计及检测原理》中国铁道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编.

[3]陈刚云.接触网软横跨改造施工方法探索与认识 西铁科技2006-03.

[4]郭彦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软横跨施工方法探讨 河南科技2012-09.

[5]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252-253.

[6]TB 10009-2005/J452-2005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7]李伟.接触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上一篇:解析基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造价管理 下一篇:高瓦斯隧道防突揭煤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