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古代希腊人体绘画艺术

时间:2022-07-04 01:21:33

丝绸之路与古代希腊人体绘画艺术

摘要:希腊人体绘画的繁荣期是在旧王宫时期和新王宫时期(公元前1900——前1450年)。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宫殿建筑和壁画。现已发现的克里特的壁画,是以克诺索斯王宫的人体壁画为最突出。公元前1200年左右迈锡尼时代的克里特人体艺术,在希腊美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希腊人体绘画艺术随着丝绸之路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相反,希腊本土的极盛时期却已成为过去。

关键词:丝绸之路;希腊;人体绘画;研究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

公元前1550-1500年希腊人赞赏人与人体美,与其长期观察自然和研究宇宙的活动分不开的。古希腊在科学地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中,产生了希腊的古典哲学与美学。尽管它的哲学诞生得较晚,约从公元前7世纪中叶开始,然而对于艺术美的创造,各家学派都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给欧洲哲学以很大的影响。毕得哥拉斯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和谐。他比喻人的身体好比一张琴,在人身上所感的热与冷、干与湿的对立,代替了长与短、粗与细的对立。他说,人本身作为一个和谐体,一遇到外界的和谐,便形成一种感应,人像琴弦一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而产生了。他所提出的美即和谐的观点,由来于对自然与自身的长期观察。后来,这种承认美与和谐的一致性的审美观,在古希腊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占有相当优势,并长期影响着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希腊艺术的鼎盛时期。(图1)

古希腊人的和谐观念,总是以人体比例为出发点来考虑的。意大利著名美术史家利奥奈洛·文杜里(1885-1961年)也指出:“为了创造美,希腊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发现了比例。”这个“比例”即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希腊艺术家们精心探索着这种反映恰当比例的数的关系。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著名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以奥林匹克运动会竞技优胜者德利夫洛斯为模特儿,塑造了一个男子立像(即《持矛者》),试图确定一种人体比例的“法式”,即人的头部是身长的1/7。

这个“法式”经过不到一个世纪又被另一名著名雕塑家利西波斯所打破。他确立的新的人体比例法式,即人体的头部与全身的比例是1:8,比原来增高了一头。八个头的身长反映了当时社会正倾向于一种女性美的审美潮流。但这个8:1不单是头部和全身的关系要素,还是8数比的重要构成要素。8是3加5的和,分割成3:5:8这样的比(菲波纳奇级数),就构成了黄金比的近似值。就人体来看,若以身长8:5的上下比例关系来划分,人的肚脐的位置正好是一个划分点。作为人的标准型,从脐到头顶一般为5,从脐以下至踵(脚跟)为8,以此比例来定位,不管是波利克里托斯的,还是利西波斯的标准型,尽管头部与身长会随着时代和社会风尚的变异而变换比例。然而肚脐的位置始终是稳定的。(图2)

图2克若所斯宫殿壁画——巴黎女郎希腊公元前1500年19世纪德国一位研究人体比例的学者蔡辛(1810-1876年)已确知男性是8:5,女性是5:3的比例。两性比例存在着若干差异。这里,8:5也好,5:3也好,都是黄金比的近似值。如以8个头的身体计,脐部则成为黄金分割点,全身还可分割成3:5:8的整数比。比例8:1被希腊艺术家发现,是处理女性雕像时对美的比值的总结。发掘于米洛斯岛的那尊阿芙罗狄特是典型的例子。希腊艺术家对人体比例的精确发现,是基于动的均齐理论。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大大优越于比得哥拉斯对数的静止概念。后来,将蔡辛的人体比例重作修正的汉比奇教授,也很注重以脐的位置为黄金分割点的意义。现代科学已进一步肯定了这个黄金比在人的生理解剖上的价值。

至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画家乔·柯赞的《肖像画法》,巴乔里的《神圣比例》图中展示的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比例研究成果,以及十七世纪法国茨尔支刊登的罗玛卓的《论比例》等,都重新肯定了古希腊的比例发现。并制定出这种黄金比的关系,即1:1.618。

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腊人对比例的重视是全方位的,不但注意到人体,还体现在古神庙建筑上。几乎所有的建筑史家和建筑评论家都一致认为,希腊的神庙建筑,无论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是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一种明确黄金比值关系。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著名的帕提农神庙了。它的立面包含着数个“黄金分割”,大体上是3:5。人们通个对古希腊雕刻名作(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和典型的神庙(如帕提农神庙)的精细测量,惊奇地发现希腊古典时期以及以后的雕刻家和建筑师已经熟练地运用了黄金分割的比例了。

黄金分割虽然只是形式美法则中体现比例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是和古希腊占主导地位的美是和谐的美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术上之所以能取得高度的成就,是与美是和谐的这个美学范畴的形成直接相关的。从温克尔曼开始,人们普遍地认为,古希腊美术最主要特点,就在于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这是古希腊美术的可贵之处。

综上所述,古希腊的人体艺术,在集理想化和写实化于一身的人体造型上,为欧洲确实树立了最好的典范。如今发现的大量人体杰作正是当时这个民族纯真净化心灵的艺术体现。

一﹑青铜时代克里特的人体绘画

希腊克里特岛历史的真实面貌约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进入早期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200-前1900年,原始社会逐渐解体,贫富分化已很明显。约公元前1900年,希腊克里特岛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即普拉通所说的旧王宫时期。这时的王宫,实际上是克里特岛奴隶制国家的标志。它们分布在克诺索斯、马利亚、费斯托斯、阿基亚特里亚德等地,其中以克诺索斯的王宫规模最大。克诺索斯也是当时各奴隶制王国联盟之首。(图3)

克里特岛美术的繁荣期是在旧王宫时期和新王宫时期(公元前1900-前1450年)。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宫殿建筑和壁画。现已发现的克里特的壁画,是以克诺索斯王宫的壁画为最突出。这些壁画是直接画在潮湿的石灰泥上的,并涂上一层薄薄的透明液体(这种液体究竟是什么,现在还不得而知),以防止褪色和干裂。所以,有些壁画虽经历了三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岁月,仍然色彩鲜明。至于壁画的内容,除了许多边框图案画以外,大体上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宗教活动和神话传说;另一类则是当时世俗生活和一些动物形象。这两类壁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宝座殿的怪兽、王后宫中的海豚与五彩鱼,壁画残片《巴黎》和《穿淡蓝色服装的妇女》、西宫北侧的《斗牛图》,以及《戴百合花的国王》等。

图3圣墙前的献祭希腊公元前1450-1400年宝座殿的怪兽,画在宝座的后壁和右壁。在有两条波浪式白线的红底上,画着三只躺着的似鹰头狮身的怪兽。它们向前伸着脚爪,高昂着头。怪兽之间还画有纸草的软茎和花。宝座殿中央的地面涂上了红色。

希腊壁画残片《巴黎》是一幅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壁画,何以得到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名称?这是由于当1900年发现这一壁画残片时,画中妇女的丽姿玉质,使人们很快联想到当时巴黎的形象,于是便得出了现在这个美名。当然这一壁画的珍贵之处主要还不在于它创造了一个优美的妇女形象,而在于通过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克里特人的风尚和审美观念。(图4)

图4迈锡尼女郎希腊公元前13世纪末期《穿淡蓝色服装的姑娘》也是一幅壁画残片,上面三个妇女的形象还很清晰,从她们豪华的头饰、衣着和无拘无束的神态来看,显然是属于上层社会的贵妇。她们同上述的《巴黎》的形象一样,体现了同一种审美观念:强调肌肤的雪白,注重妇女的头饰和细腰。这幅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克里特妇女豪华优裕的生活。

《斗牛图》,这是希腊克里特壁画中常见的题材。这种题材与后世西班牙的斗牛风俗并不相同。因为在古代地中海各民族的宗教观念之中,牛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克里特的斗牛活动是宗教仪式中的一种竞技表演。表演结束后,以牛作为牺牲祭神。这幅壁画描绘的正是竞技表演的场面:一头狂暴的牛猛烈地向前冲,一个男青年在牛前用力按住牛角,牛身后的男青年脚跟离地,双手扬起,把一个体态轻盈、身穿红装的少女抛向空中,少女在空中做完空翻动作后,稳稳地倒立在牛背上。这三名青年男女的表演真可谓配合默契、精彩之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这幅画中发现,希腊克里特岛的男女青年都以束腰和苗条的身材为美。这也许它是当时审美的标准。

图5第皮隆调酒杯希腊

公元前8世纪壁画《戴百合花的国王》有些外国美术史著作把它看作是“彩塑浮雕”。它仍是壁画。根据伊文思的假设,这个国王也是祭司,所以它又被称作《国王——祭司》。现存的这幅壁画是经过修复过的。画面上的人物形象有等身大小(全画高约220厘米)。他头戴饰有百合花和类似孔雀羽毛的王冠,过肩的长发向后飘动,脖子上挂着用一朵朵金色百合花穿在一起的项链,腰间柬带,身着短裙,正大步流星地行走在盛开的百合花丛之中。画面的背景则是鲜艳的红色。

以上谈到的壁画和其他未在此介绍的克里特壁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壁画的题材尽管也包含一部分宗教内容,但它并没有像古埃及美术那样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氛,而是充满着世俗的气息。这些人体壁画形象的生动和写实,使它赋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克里特的人体壁画,成为以后希腊古典美术的前驱。(图5)

二、迈锡尼时代的人体绘画

迈锡尼时代从公元前1600年左右开始兴起,到公元前1200年(又说公元前1100年)左右衰落,前后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历史。其中,公元前1500年左右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是迈锡尼时代的繁荣时期。迈锡尼文化是整个希腊半岛以及克里特岛以外希腊各岛的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它与以前的克里特文化,犹如以后的古罗马文化同希腊文化一样,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对迈锡尼的人体艺术来讲也是如此。克里特人体艺术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在迈锡尼美术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壁画更有独特的成就。(图6)

由于迈锡尼等地的王宫毁损严重,很多壁画未能保存下来,从现已发现的壁画来看,壁画的题材和克里特大致相同,明显地受到克里特壁画的影响,或者

图6男人与调酒缸希腊公元前480年

图7男人像希腊公元前7世纪

图8骑士希腊公元前640年说有些壁画很可能出自克里特匠师之手。但是,应当指出,迈锡尼时代的壁画在题材上增加了新的内容,那就是狩猎和与战斗有关的内容(战车、马、战士等)。(图7)联系到迈锡尼的黄金制的武器上经常刻有武士猎狮和战斗的场面,就可以体会到这是迈锡尼人尚武精神的表现。也是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决定了壁画新题材的出现。此外,壁画艺术风格的演变,也是迈锡尼时代壁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图8)

图9马车行进队列与宴饮场面希腊公元前6世纪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提林斯宫殿中的那幅被称为《马车中的妇女》(或称《女猎人出行》)的壁画。(图9)这幅壁画很小(高约50厘米),但比较完整、清晰,画着两个妇女驾着马车出行。她们的披肩长发,很像克里特妇女,但服装近似后来希腊的长袍。马的形状和两边的树都只画了一半,使画面显得很不完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艺术风格的研究。(图10)

图10俄底修斯及其伙伴希腊公元前670年

图11献祭场景希腊公元前500年

图12梳妆的妇女希腊公元前400年

与克里特壁画的艺术风格相比,它仍然属于写实的绘画。但是,造型手法的简练和图案化的装饰倾向,则是它最大的创造。人物、马和车以及作为背景的树木,都是用简练而又具有韵律感的线条勾划出来的,给人以一种特有的美感。(图11)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藏的另一幅公元前13世纪的提林斯壁画的残片《妇女像》也同样显示了这种艺术风格。这说明迈锡尼的绘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图12)

三、陶器上的人体绘画

陶器是当时希腊人的生活必须品和出口商品,又是外销商品——葡萄酒和橄榄油的容器。所以,这时期的希腊陶器不仅生产上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陶器工艺的鼎盛时期。除了原有的雅典及其所在的阿提卡半岛陶器生产中心外,在雅典以西80公里的科林斯也成为重要的陶器生产中心。(图13)

图13赫拉克勒斯希腊公元前450年从许多陶器上的署名使我们知道,当时制陶和彩绘之间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已知道名字的陶器彩绘工匠就有七百多人。当然,陶器工艺的繁荣,不仅体现在陶器生产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先后流行的三种艺术风格上。这就是所谓“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的陶器。(图14)

黑绘风格陶器这是古希腊陶器工艺繁荣时期最重要的两种艺术风格之一。它流行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初至公元前5世纪。所谓“黑绘风格”(又译作“黑彩风格”或“黑花式”)并不是说这种陶器只使用黑色,而是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的黑漆描绘装饰花纹陶器。它的制作过程大体是这样:先在轮制成形的陶坯上涂一层含铁的“化妆土”,待干后再涂一层透明的釉,然后用刀或针在器壁上刻划出所要描绘的图形轮廓,再在这些轮廓中填上特殊的黑漆。陶土本身的红色或黄褐色与黑色的轮廓线形成一种鲜明的色调。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看来,它依然是那样鲜亮如初。这在古希腊以至人类美术史上也是独有的。

图14美少年加尼米德希腊公元前5世纪现存最早的黑绘风格陶器,可以巴黎卢浮宫收藏的一件大型高脚陶钵为代表(器高93厘米,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这是一位被称为“柯尔戈画家”的作品。陶器的彩绘还保留着东方风格陶器的某些特征,如兽带纹和植物纹并用,但它那复杂而灵巧的造型,华丽而不落俗套的彩绘装饰,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图15来斯波斯的妇女希腊公元前410年同属于早期黑绘风格,但比上述陶器稍晚一点的典型作品,是最著名的“弗朗索瓦双耳杯”(约作于公元前570年。器高66厘米,意大利佛罗伦萨考古博物馆藏)。这是一件双耳大口陶杯。这一陶器的装饰方法仍沿用饰带重叠法,图案纹样如东方的狮身人面兽还是用得不少,可见还未完全摆脱上一时期陶器风格的影响。但整个器身的装饰图案,内容丰富、场面宏大。器身环绕七条平行饰带,在涡卷形的双耳上也布满了饰纹。这七条饰带和双耳上的图案装饰纹样,皆是以表现英雄人物为主的希腊神话故事。每个英雄人物的名字都被刻在人物旁边。故事内容清晰可辨。(图15)

第一条饰带(自器身的上部开始)是描绘阿耳卡狄西著名女猎手阿塔兰塔在卡吕冬狩猎野猪的故事和忒修斯载誉回乡的故事;第二条是描绘嗜酒如命的半人半马形象的肯陶洛斯醉后大闹筵席,拉庇泰人为救妻女与肯陶洛斯搏斗的场面和帕特洛克罗斯在特洛伊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故事;第三条画的是大英雄珀琉斯与万物之母忒提斯巧结良缘,群神赴宴的场面;第四条描写珀琉斯的儿子阿喀琉斯,追赶特洛伊国王的幼子特洛伊罗斯和铁匠神赫淮斯托斯返回奥林波斯山的故事;第五条画的是动物与妖魔搏斗;第六条画放射状锯齿纹;第七条画鹤与倭人搏斗。

在双耳两侧上,画的是阿萨刺科斯痛哭英雄阿喀琉斯和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大战女妖戈耳工的情景。这些神话故事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却贯穿着一个主题: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斗争,以及神和人与动物之闻的斗争。这许多神话故事汇集在一件陶器上,真是难能可贵的构思。陶器上共画了

图16跳水者希腊公元前480年250多个人物和动物,形象虽然古拙,但有很强的装饰性,尤其是战车与马队的行列设计得很有节奏感。这确是现存古希腊陶器中很难得的人体绘画珍品。(图16)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期,黑绘风格陶器进入盛期,它彻底摆脱了以前几种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彩绘装饰不再采用饰带重叠法,而是在陶器的主要部位描绘一个独幅画面。公元前6世纪中期最著名的黑绘式陶器工艺家埃克塞基亚斯创作的两件陶器——《阿喀琉斯与埃斯阿玩骰子》、《狄俄倪索斯渡海》,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红绘风格陶器是紧接黑绘风格以后的另一种风格的陶器。它流行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末。所谓红绘风格与黑绘风格刚好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色,故又称“红彩风格”或“红花式”。这种风格比黑绘风格有更多的优越性。因为画家在红色的泥胎上勾好轮廓后,就可用黑色涂满轮廓以外的背景,然后用笔在红色的轮廓内画出人物或动植物纹样的细部。它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画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发挥线条的表现力。所以,这是彩绘装饰技法的一个新的突破,对陶器装饰风格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红绘风格陶器发展的过程,在它流行的近二百年中,大体上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公元前530年至公元前480年,属于红绘风格陶器的前期;公元前480年,即公元前5世纪初至公元前4世纪末,是红绘风格陶器的后期。根据这个划分,前期相当于古风时期的晚期,后期则属于古希腊最繁荣的古典时期。

欧菲罗尼奥斯的活动时期约在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70年。现在保存刻有他的名字的陶器17件,其中有12件还同时标明了陶工的名字。现藏巴黎卢浮富的一件酒器是他的代表作(公元前6世纪末作、器高46厘米)。酒器上画的是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与巨人安泰俄斯(旧译“安泰”)搏斗的故事。英勇无畏的赫拉克勒斯被画得十分沉着,他使劲地按住安泰俄斯的胸膛,不让他翻身。安泰俄斯极力挣扎,显得十分紧张。尽管当时画家所掌握的人体解剖和透视的知识还很有限,但还是注意用线条刻画出这两个人物发达的肌肉和筋骨,当然,看起来还显得比较稚拙。(图17)

此外,前苏联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欧菲罗尼奥斯彩绘的酒器也很值得注意。这件酒器上画着四个正在演奏乐器的艺伎。这个画面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信息:在荷马时期,不仅雕塑中的人物不断增多,而且在陶器彩绘中也出现了人物的形象。

欧底米德斯的作品,可以古代美术馆收藏的一件

图17猎狮希腊公元前4世纪双耳陶瓶为代表。这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作品,彩绘画面高24.2厘米。画的是醉舞的男子,上下是两条带状纹样,由掌状叶和几何形纹组合而成,作严整的二方连续结构,是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装饰图案。

四、古典时期的人体绘画

古典时期的绘画无一传世,这对研究这一时期绘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把有关记载这一时期的绘画历史文献和传说,与同时期的雕塑、陶器彩绘以及当时的艺术观点联系起来研究,就会使人确信,古典时期的绘画不仅兴旺发达、技艺高超,而且在画法上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古典时期的希腊绘画是从古风时期的二度空间的概念的真实,发展为三度空间以感觉为基础的真实。这种根本性变革,主要是通过技法的创新来实现的。那就是突破以往用线造型的方法,发展到以明暗造型,追求物体的立体感和更大程度的真实感。画家已开始注意绘画中的透视关系,虽然这时的透视还不是严格的绘画透视法,但它已经在努力探索绘画的空间关系了。同样,古希腊雕塑对解剖的重视也体现在这时期的绘画中。现存的许多古典时期陶器上的彩画,可以证实这一点。(图18)

这时期红绘陶器彩绘,已达到了古希腊陶器彩绘的最高水平。这突出地表现在深入人物性格的刻划和意境的表达上。前苏联列宁格勒爱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画有《春燕图》的双耳陶瓶,以及慕尼黑古代工艺美术馆收藏的画有《送别出征战士》的双耳陶瓶,最能说明这一点。

图18宴饮场面希腊公元前340年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春燕图》双耳陶瓶,画了三个不同年龄的人物:少年、青年与成年人。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只象征春天来临的正在飞翔的燕子身上。陶瓶上还刻着他们三人短短的对话。从这一件陶瓶彩绘上可以看出,古典时期的陶器彩绘作者已不满足于一般现象的描绘,而是力求通过人的活动,去表现一种特定的意境。

慕尼黑古代工艺美术馆收藏的画有《送别曲征战士》的陶瓶,是公元前5世纪下半期的作品。这一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送别出征战士场面中的妇女形象。她给即将走上战场的丈夫斟酒送行,丈夫端起酒杯将要一饮而尽,她则痛苦地低下了头,表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尤其令人赞叹的是那熟练、简练、准确而流畅的线条,使所表现的希腊妇女更加优美动人。它充分地体现了古典时期希腊绘画艺术的高度技巧和典雅的艺术风格。

白底彩绘陶器是继“红绘”陶器之后的另一种样式。它产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前后。这类陶器主要是一些小型器具,如香油小瓶、小壶之类。这些陶器通常是埋葬死者用的祭器或随葬品。其主要特点是,先在陶器上涂一层白色,然后在这自地上进行彩绘。彩绘只用褐色或深灰色或红色画出物体的轮廓线,类似白描画法。所画的题材大多是日常生活或与葬仪有关的内容。这种风格的陶器流行的时间很短,远不如前两种风格。但从这种风格的陶器中可以看出,古希腊画家在运用线条造型方面具有很高的技巧。慕尼黑古代美术馆收藏的两件自底彩绘陶瓶就很有代表性。一件是公元前430年的作品。上面的彩绘相传是阿基里斯画家的手笔。内容是描绘希腊神话中的音乐女神缪司正在弹琴。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另一件也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作品,是一件随葬用的陶瓶。瓶上画了一个坐在岩石上的男子。他是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他在这里他是作为死者的引路人的身份出现的,虽则寥寥几笔,但神态和形象都十分生动。陶瓶肩部的装饰图案也是信手画出,不加修饰,粗看似草率,细看始觉得它与陶瓶上的人物形象同属一种风格,即强调自由描绘,注重大的艺术效果,不拘泥于细节的工整,很像技巧熟练的速写。这里可以看出,古典时期画家的用线的技巧,确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希腊的古典时期,前后也不过一百五十多年,但在这一个半世纪中,古希腊美术正处在极昌盛的时期。它所创造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古典后期,希腊各城邦日益衰落,随着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的东侵,将希腊的文化艺术广泛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相反,希腊本土的极盛时期却已成为过去。

参考文献:

[1]佩得利.希腊艺术与考古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关卫.西方美术东渐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李军.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3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8.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明史(第1,2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6]沈爱凤.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之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上一篇:温州鼓词的保护和传承 下一篇:直面文化病症的红色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