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07-04 05:45:36

试谈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怎样正确认识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症状以及防治技术。

小麦是东海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已经连续8年获得丰产丰收。但是近年来,由于播种密度加大,群体长势过密,造成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加重,致使小麦部分田块严重减产,对当地的粮食生产继续增产造成较大的影响。小麦被白粉病菌为害后,呼吸作用增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能降低,严重地阻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孽小麦被白粉病菌为害后,呼吸作用增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能降低,严重地阻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孽数和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可减产10-30%,重发地块可减产50%以上。

一、危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在叶片上最初出现分散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丝状霉斑,后逐渐扩大并互相联合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病部表面为一层白色粉状霉层,这就是病菌的菌丝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后期,在白色粉层中出现许多黄色小颗粒,并逐渐变为褐色至黑色,此即病菌的闭囊壳。

二、病原菌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属于子囊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属。外生菌丝多为永久性生存,很少有消失性,有隔膜,并形成瘤状附着器。内生菌丝通过叶的气孔侵入叶肉的细胞间隙,近先端有数个瘤状突起,突起生出吸器穿入叶的海绵细胞摄取营养。分生细胞梗由外生菌丝垂直向上发出,稍弯曲,单条,无色,具0-3个隔膜,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瓜子形或棍棒形,无色,单胞,表面粗糙,中部稍缢缩,大小63-104μm×20-30μm。闭囊壳扁圆球形,黑褐色,无孔口,具有针状附属丝,附属丝基部膨大。子囊多个,长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色,大小34-38μm×17-22μm。

三、发病规律

小麦白粉病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条件适宜时,闭囊壳破裂,散发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雨飞散到小麦叶上引起初次侵染。发病后的病斑以分生孢子多次进行再侵染。成熟的分生孢子脱落飞散到小麦叶上,分生孢子芽管从气孔侵入叶肉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营养,发育繁殖。匍匐于叶面的菌丝,再形成分生孢子,使病害不断扩大,直至重新产生闭囊壳越冬。雨季易发病,温暖而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此病的蔓延。小麦地通风不良易发病,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也易发病。

四、综合防治技术

1.防治策略

小麦白粉病的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绿色植保理念,以加强病情监测预警为前题,以植物检疫为保障,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配合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小麦生产高产、优质、安全。

2.防治方法

(1)加强病情预测预报

及时观察病情发生动态,根据病情预报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防治,必要时组织统防统治,以控制病情发展蔓延。

(2)农业防治

①选播抗病品种。要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良种,采取适宜的栽培密度,增强通风透光,减少感病率。②及时清理麦田,发现病叶及时清除,感病小麦收获后要烧毁秸秆,以减少病源侵染。③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注意氮肥、磷肥、钾肥合理配方施用,增强小麦抗病能力,防止过多偏施氮肥,造成小麦徒长。干旱时及时浇水,雨涝时及时排水,使小麦生长发育健壮,增强小麦抗病力。④采取药剂拌种能够有效的预防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具体方法是:按50kg麦种用l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g的比例,准确称取麦种和农药,放进完好无损的塑料袋内,种子所占体积不得超过塑料袋容积的2/3,扎紧袋口,充分搅动,使种、药混拌均匀,即可播种。

(3)化学防治

小麦白粉病初发期,特别是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发生危害的主要时期,也是麦田防治病虫的关键时期,应重点抓好“一喷综防”技术落实。每亩用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g、40%磷酸二氢钾200 g混合,对水40 kg进行喷雾,可达到“一喷三防”的效果。间隔10 d再喷1次,可有效防治白粉病、条锈病、麦蚜,并能促进小麦灌浆,增加小麦产量。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雨水较多,有3 d以上连阴雨时,每亩用l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 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40%磷酸二氢钾200g,对水40 kg进行叶面喷雾,间隔10 d再喷1次,可有效防治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还能加快小麦灌浆速度,增加小麦产量。

上一篇:大白菜常见病害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下一篇:浅谈彩色甜椒叶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