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筋膜炎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时间:2022-07-04 04:36:42

结节性筋膜炎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观察19例NF病例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分析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 结果 NF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上肢前臂,临床表现:生长迅速,肿块小,质硬或韧,边界不清。组织学特征: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呈车辐状、“C”形或“S”形;核分裂象易见,无病理性核分裂象;小裂隙形成;红细胞外渗、有少量炎细胞及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黏液样基质。 结论 NF是一种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诊断时应注意其临床、组织学特征,并掌握鉴别诊断,防止误诊。

[关键词] 结节性筋膜炎;诊断;鉴别诊断;误诊

[中图分类号] R3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a)-0091-02

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又称假肉瘤性筋膜炎,是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的一种反应性、结节性增生,呈自限性病程。美国病理学家Konwaler等于1955年首次报道,国内文献报道较少,易误诊为“肉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例NF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复习,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6年3月~2012年4月经病理诊断的NF19例,全部为手术切除标本,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其中3例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二步法,已知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试剂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的分析结果

19例NF患者,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23~68岁,平均35岁,其中20~40岁16例。发生于上肢10例,其中前臂最多,有6例,上臂2例,肘部2例;躯干(包括胸壁和背部)3例;下肢2例;手1例;眉弓1例,颈部1例;胸锁关节1例。病程2周~半年,患者多因自觉肿物逐渐增大,有轻压痛或麻木感来就诊。手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或筋膜内,多数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个别有较清楚的纤维性包膜样轮廓。

2.2 病理组织学特征

2.2.1 肉眼所见 肿物呈圆形、类圆形,无明显包膜,边界不清,直径0.5~3 cm,切面质地硬或韧,个别质地稍软,灰白、灰红或黄褐色。

2.2.2 镜下所见 NF组织学形态变化较大,基本结构为疏松的黏液样基质中,可见丰富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细胞形态大小基本一致,无明显异型性,呈肥胖梭形或长梭形,核呈卵圆形或梭形,可见小核仁,细胞质丰富、淡染;核分裂象易见,无病理性核分裂象;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在黏液样基质较多的病变中排列疏松,极向不明显;亦可呈车辐状、席纹状、“S”形或“C”形排列;间质黏液变性,可见裂隙或小囊腔形成,并见玻璃样变性胶原带;可有红细胞外渗及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病例中有少量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可见泡沫细胞,偶见破骨样多核巨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个别病例可见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NF一般分3个亚型:①黏液型:本组2例,黏液样基质丰富,纤维母细胞幼稚,排列疏松,无极向,胶原带少,炎细胞少见;②肉芽肿型:本组4例,黏液样基质变少,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新生的毛细血管增多,胶原带呈带状及索条状分布;③纤维瘤型:本组12例,纤维母细胞丰富,呈车辐状、“C”形或“S”形排列,黏液样基质不明显。本组病例中有1例可见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嗜酸性筋膜炎。

2.3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3例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vimentin)、肌动蛋白(ac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巨噬细胞(CD68)阳性,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阴性,表明NF有肌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胞的双重分化。

3 讨论

NF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外伤或感染有关[1]。近年有研究使用HUMARA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在各型病变中均检测到NF的多克隆性细胞构成,认为NF确实是反应性病变[2]。本病好发于青壮年,20~40岁最常见[3]。本组20~40岁16例,占84%。该病好发于上肢前臂,其次为躯干,包括胸、背部,再次为头颈部、眼睑、面部及外耳、外耳道等部位,下肢少见,特别是手足部尤为罕见,其他罕见部位有膀胱、外阴、腮腺、口腔、关节、乳腺等[4-7]。本组病例中发生于上肢前臂6例,占32%(6/19),发生于下肢2例,手部1例,胸锁关节1例,上述后3个部位均为以往报道的罕见部位。依据其浸润深度,可将NF分为皮下型、筋膜型、肌内型[8]。本组皮下型13例:病变累及皮下;筋膜型4例:病变沿筋膜伸入脂肪小叶间隔;肌内型2例:位于骨骼肌内。

NF因组织学形态变化较大,亚型较多,所以极易造成误诊。1991年美国复查53例NF病例,发现其误诊率为57%,其中21%被过度诊断为肉瘤[9],因此诊断NF应结合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NF的两个重要临床特征是迅速生长的病史(通常是数周)和其体积较小[3]。本组病例中最长的病程未超过半年,且多因自觉肿物增大就诊。结节最大者3 cm,均为单发。一般认为NF体积大的不诊断、多发的不诊断、复发的不诊断,所谓“三不诊断”[4]。NF有4个主要的基本组织学特征:①增生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排列成车辐状、“C”形或“S”形,低倍镜下易辨认,核分裂象易见,无病理性核分裂象;②纤维母细胞周围有小裂隙,甚至形成小囊腔;③组织间隙中常见外渗的红细胞,病变周边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并有少量炎细胞浸润;④基质黏液样变性、疏松。NF组织学分型一般分为黏液型、肉芽肿型、纤维瘤型,这可能反映了病变的不同时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8]。笔者认为此三种亚型可依据病变中黏液样基质、胶原纤维形成的多少,纤维母细胞的排列,以及病程的长短来区分。文献还报道有血管内型、细胞型、巨细胞型、化生型及嗜酸性筋膜炎等亚型[2]。本组中亦见到1例嗜酸性筋膜炎。虽然NF的组织学亚型与预后无关,无临床意义,但了解其亚型对于鉴别诊断组织学图像多样的NF有一定帮助。

NF还需与其他纤维性病变相鉴别。①纤维瘤病:病变体积较大,浸润性生长,易复发,由胶原纤维和成熟的纤维母细胞组成,无黏液样基质;②纤维肉瘤:纤维母细胞幼稚,排列紧密,呈鱼骨样或“人”字形,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③皮肤神经纤维瘤:多累及真皮层,与神经关系更密切,瘤细胞较纤细而弯曲,新生毛细血管和炎细胞浸润不如NF明显;④黏液型脂肪肉瘤:瘤体较大,可有假包膜,多位于深部软组织,毛细血管常形成网状结构,有分化程度不同的脂肪母细胞,并有异型性,有助于诊断;⑤真皮纤维瘤:主要局限于真皮内,不侵犯皮下或肌肉,纤维母细胞车辐状结构更明显,应注意与纤维型NF区分。此外,NF还需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相鉴别。

NF有一定的自限性,切除后不易复发,即使切除不完全,也未必复发,一般不需进一步治疗,有些未经治疗的病例可自行消退[10]。如有复发病例,应结合原始病例谨慎作出诊断。

总之,诊断NF时应熟悉掌握其多样的组织学图像,抓住诊断要点,并结合临床特征,熟悉鉴别诊断,避免误诊的发生,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李伟华,尚红刚.结节性筋膜炎临床诊治与误诊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6):499-500.

[2] Koizumi H,Mikami M,Doi M,et al.Clonality analysis of nodular fasciitis by HUMARA-methylation-specific PCR[J].Histopathology,2005,47(3):320-321.

[3] Rosai.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8版.回允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2029.

[4] 黄传胜,匡忠生,陈文静,等.结节性筋膜炎50例临床病理特征[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3):253-256.

[5] 陈丽洁,湛雄,刘三霞,等.颊部巨细胞性结节性筋膜炎1例[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5):395-396.

[6] 卢雅艳,冯勇,徐金操.耳部结节性筋膜炎1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16):762-763.

[7] 王心涛,张克辉,王富华,等.右外耳道结节性筋膜炎一例[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0):871-872.

[8] 范钦和. 软组织病理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0-47.

[9] Montgomery EA,Meis JM.Nodular fasciitis:its morphologic spectrum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profile[J].Am J Surg Pathol,1991,15(10):942-948.

[10] 郑坚,Philipw,Allen.结节性筋膜炎201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1,8(1):10-13.

(收稿日期:2013-05-02 本文编辑:许俊琴)

上一篇:胸外科手术数字化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肺部真菌感染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