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维修在纺织设备维修中的发展与应用

时间:2022-07-04 01:46:16

状态维修在纺织设备维修中的发展与应用

【摘 要】简要介绍了纺织设备维修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状态维修与传统周期计划维修的对比,体现状态维修方法的先进性,以及实施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状态维修;周期计划维修;感官;仪器;诊断

引 言

状态维修的概念从批量引进国外先进纺织设备起流入我国,面对一种新的设备维修模式,我们该怎样去认识它?与国内根深蒂固的周期计划维修模式相比有什么优势?实施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

1、纺织设备维修的发展历史

1.1 纺织设备维修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之前):事后维修制。即当设备发生故障之后才进行修理。

第二阶段(1950~1960年):预防维修制。其确定维修间隔的主要依据是经验。

第三阶段(1960~1970年):生产维修制。提出了通过提高设备可靠性设计水平及无维修、少维修的设计思想来把设计制造与使用维修连成一体。

第四阶段(1970年至今):状态维修制。它着眼于各设备的具体技术状况,对设备异常发展密切追踪监测,只在必要时进行维修。

1.2 我国纺织设备维修的发展现状

9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引进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纺织设备,其技术含量高、装配精度高,除了日常清洁、、局部检修保养之外并无大修内容。有的企业参照其维修模式,根据国产设备新老机型各自特点,采取周期计划维修与状态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虽然大部分企业诊断手段仍以感官为主,但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配置简易仪器,还配备了故障诊断师,对一般设备实行每日巡检,对重点设备实行每日多次巡检,在不停车影响生产的大前提下,还使维修工原来8小时繁重的拆装作业变成了巡检和维修复合作业。

但状态维修的发展阻力也显而易见。几十年的旧思路根深蒂固,使业内人士特别是老一辈维修工对状态维修持排斥态度,再加上全国设备管理交流机会稀少,宣传力度明显不足,使得新思路很难深入人心。另外,企业资金投入的不足和诊断仪器的匮乏,也成为状态维修发展的一大难题。

2 发展状态维修是时展的需要

2.1 状态维修与周期计划维修的区别

周期计划维修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维修模式,大修、小修和保养与否的考虑准绳都是时间,而不考虑设备的运行状态。状态维修则不然,它不考虑时间长短,只要设备状态出现不可接受的偏差,即使刚维修过的设备也要进行再次维修。

2.2 周期计划维修的局限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维修周期、停车安排都是事先计划的。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压力大、交货期短,这势必与长时间停车、占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周期计划维修形成尖锐矛盾。另外,使某些本可以继续使用的零部件被提前更换,磨合正常的设备又要重新经历磨合期才能达到原有水平;设备长时间停车,降低了生产效率;僵化维修人员思想,只知熟练拆装设备,降低其现场故障排查能力。

2.3 状态维修的优势

2.3.1 提出保养重于维修的思路。实践证明,只有把保养工作做到位,才能减少潜在隐患,从而节制隐患恶化为故障。

2.3.2 对设备的重点部位技术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并记录在案,以便日后对照。而对于不易发生故障的部位则进行一般性检查,检查频率也可略低,做到突出重点,照顾一般。

2.3.3 推行“机会维修”,有计划地适时适度修理。状态维修也是有计划的,而且这种计划是建立在“状态”基础上的计划,它将工作重点置于设备状态信息的收集上,针对故障征兆,根据轻重缓急分类排队,适时适度修理。“适时”指见缝插针,利用生产空隙修理,真正体现维修为生产服务,而不是传统的生产为维修让道。另外,维修作业应连续进行,打破原来维修人员长白班的工时限制,适当安排加班,减少停车时间。“适度”则体现在只拆卸故障部位,只更换损坏的零件,可大幅减少停车时间。

2.3.4 推动维修人员技能提升。要做到状态维修,除集体作业外,多数工时用于个人包机的巡检、诊断,要求维修人员有更强的岗位意识和自律精神;在具备传统设备维修知识基础上,对感官诊断和仪器诊断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3 状态维修的实施

3.1 实施的前提是“诊断”

3.1.1 感官诊断

人的感官诊断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回馈的信息大致掌握设备的状态趋势。感官诊断的优势在于:①操作简单、便捷;②无需另外增加诊断成本;③对诊断维修人员的素质要求偏重于大量的临场经验。但同时,感官诊断也有其局限性:①诊断信息不能量化,只能通过语言近似描述;②故障先期状态与即将发生故障的临界状态无法准确进行比较,容易错过维修的最佳时机;③诊断结果因人而异,容易受周围环境、自身情绪、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因素影响。

3.1.2 仪器诊断

与感官诊断相比,仪器诊断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在故障定性的基础上准确定量。另外,仪器可实现24小时在线监测。必须申明的是,虽然仪器诊断比感官诊断技术层面提高了很多,但它只能协助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诊断,而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智能。

3.2 状态维修的关键是“人”

维修人员的培训至关重要。首先请有独到感官诊断经验的老师傅传授人工诊断方法,进行感官诊断的统一训练。其次鼓励维修人员多了解机械、电气方面的知识,鼓励自行制作简易诊断仪器,投资少见效快。深化包机制,划分责任区域,切实将设备隐患排查与绩效工资挂钩。

4 结 语

虽然状态维修在当今纺织设备维修中尚处起步阶段,但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行动,采取状态维修与周期计划维修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的策略,以此看来,状态维修的前景是喜人的。

参考文献

[1]林子务,纺织设备状态研讨,第一讲[J]。棉纺织技术,2002;30(3):58~61。

[2]林子务,纺织设备状态研讨,第五讲[J]。棉纺织技术,2002;30(7):58~61。

[3]邝朴生,设备诊断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49,212。

上一篇:一次性使用无菌造影导管纸塑包装袋维持无菌状... 下一篇:应用CAD/CAM技术对水表外型造型加工的研究与实...